[心情雜談] 為什麼閱讀習慣這麼難培養?|2023010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與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相處的機會相當多,自然便有了許多交流,意外的讓我得知,原來很多人其實是想培養閱讀習慣的,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最後還是回歸到影音的行列之中。


  不禁令我想起朋友的一句話:「閱讀是主動吸收,觀賞、聆聽是被動吸收。」


  主動與被動就好似跑步,不少人跑操場堅持不了十分鐘,但上了跑步機卻能堅持三十分鐘,主動便是自己跑操場,除了靠體力之外,更多的是自律與毅力,而被動則是在跑步機上跑步,不管你累或不累,履帶的速度是固定的,它總拖著你跑。


  閱讀就像跑步、爬山,以及許多運動一樣是需要自律的,是需要意志力的,盡管我們都很清楚這麼做很累、很折磨人,但也唯有如此,你才能看清自己的缺陷,認清自己的特色、喜好,從而發展自己的長處,而非一昧的盲從他人的道路。


  為了瞭解新鮮人們為何培養不起來閱讀習慣,他們給了兩大原因:


1. 每天總空不出時間來看書。


對方:「每天下班回家都晚上七、八點了,吃個飯、洗個澡,也差不多九點,處理一些私事後(比方說看影片或社群軟體、做家事),就也差不多要睡了,哪有時間好好看書?」


我:「那你假日難道也沒時間看書?」


對方:「假日就要好好放鬆啊!怎麼可能還會想看書?」


  聽到這答覆,我只能微笑以對,打打的說了幾句場面話後,便將這話題揭了過去。後來又問了他為何想要培養閱讀習慣?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多看書應該可以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而他的這種想法與許多在場的新鮮人相去不多。


  對於他無法培養起閱讀習慣的原因,我想大家都看得很透徹,原因就是他並沒有把閱讀當作是一輩子的事,沒打算將之內化為日常行為,就像是許多減肥的人一樣,他們總以為只要在特定的時間內積極執行,便能有終生的成效。


  所以若真的要給他建議,我認為還是要請他想清楚,閱讀對於自己而言究竟代表什麼?若想要在職場上超越同齡的人,那該做應該是學習該領域的相關技術,認知新知、穩固基礎,若想在眼界上超越同齡的人,則應該追蹤國際新聞,多訂幾份外國報紙、雜誌,有機會便出國闖闖,親身看看異國文化,了解其傳統與背景。


2. 總是沒辦法堅持看完一本書。


  對方:「看小說之類的都還能正常看完,但看其它書就很難看完了,而且也幾乎吸收不進去,後來我就不太想嘗試,都在看小說了。」


我:「你是看哪類的書,怎麼看得這麼痛苦?」


對方:「商管、心理勵志、人文歷史都有,最讓我難以堅持的是人文歷史,以前上歷史課就打瞌睡。」


我:「你這些書看過了幾本?」


對方:「每種類型平均兩、三本,歷史的只有一本。」


  這個人的煩惱與我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很類似,起初,我以為是因為自己並不喜歡這類的書,後來我才發現並非如此。


  我們之所以會看某些類型的書感到難以吸收,越看越想睡,問題根本不是出在我們身上,而是那本書的內容太過硬核,缺乏故事性,敘事能力不足所致,以歷史來說,若是瞭解當代背景,就算作者不詳加解釋該年代的社會背景,只要書中出現某某戰役、某某國王,我們的腦中便能瞬間幻想出當時的場景與人事物,反之,若我兩眼一抹黑,啥都不瞭解,作者寫得再多,我都只覺得一切都很抽象,根本搞不懂,為啥這些人要造反?為啥這些人會被騙?最後只會認為這位勝利者很聰明,敗者很蠢之類的結論,根本忽略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因此無從瞭解他們的苦衷。


  試讀是必要的,這不僅是要確定這本書的內容是你想要的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確認這本書的敘事能力,也就是說易讀性,當然,這一點也取決於你的能力,若是門外漢,就找入門書來看,內容雖然粗淺,但卻能為你建構起整個框架,有利於後來的閱讀,以歷史而言就是通史,其他類型的書,我則不太確定,還請各位大大留言分享。


  另外,某些書總會有幾個段落比較沉悶,因此看的速度便會慢下許多,進而會有一種看不完的錯覺,這種時候不妨就暫且放下這本書,先看看別本書,轉換一下心情,不過這個辦法,也很容易發生吸收不進去的問題,原因很明顯,就是貪多嚼不爛,所以若要看別本書轉換心情,盡量挑輕鬆的小品。


  最近這幾年,年輕人閱讀的意願正在上升,這是一個好現象,但卻鮮少有人引導他們在遇到障礙時,該怎麼排除?最後他們對於閱讀的興趣只能慢慢消退,最後就淪為大家口中只會滑臉書、IG、抖音的一群人,這真的很可惜,雖然我也認同,閱讀並不會讓你的物質生活變得更好,甚至有時連精神層面也未必是好的,但閱讀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是反思,進而養成理解、尊重、包容等特質,而有了這些特質之後,社會才會更加和諧與健康。


  這篇文章並沒有什麼精深的道理,我只希望能讓許多願意培養閱讀習慣的朋友知道,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想清楚自己想要專研什麼?認清自己的程度在哪?自己又喜歡哪類型的敘事方式?慢慢嘗試,將閱讀融入生活,從閱讀中反思,進而改變自己的缺失,展現自己的優勢,但也不能完全是閉門造車,若有人可以分享,不妨好好的與之分享,這樣一來才能校正自己的想法,以免太過狹隘、極端。


最後如果大家還喜歡我的分享的話,還請多多支持,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創作更好的內容,分享給大家,謝謝各位的觀看。


加入粉絲團請點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ki Hung-avatar-img
2023/01/11
喜歡假日的早上配咖啡看書,喜歡歷史、國際、商館的書, 看書其實是培養自己的性子。 在閱讀中會查資料記在內頁,加深記憶之外也是培養蒐集資料的能力; 也因此而有更廣的理解。 我相信量變能帶動質變,你的認知、想法、看法一定也有改變, 但是要慎選書籍,我通常不求快,如果真的太難啃食寧可看慢一點, 看個10頁就好,蒐集資訊讓自己了解才是我們閱讀的目的。 而且在閱讀中作者會引用其他書籍,我們又可以有更多的下一本,這不是有看不完的樂趣、學不完的新知、在生活工作上有更多的輔佐嗎?
銘叔-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1/15
最近發現真的要每天的計畫,一次就要看一定的量才能有所收穫,前幾天看到有人說看書就隨興看,看十分鐘、看一頁都可以,沒有必要有壓力,後來我有嘗試這麼幹,結果發現記憶很零散,記不太住前後劇情或觀念架構,因此我認為還是要計畫好要怎麼看。
avatar-img
銘叔的沙龍
24會員
170內容數
透過「流浪者之歌」的故事,我充分的體認到,人生最重要的事便是「面對自我」、「認知自我」,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的活著,而非隨波逐流。或許,我的感悟,在你的眼裡很是膚淺,我的想法,在你看來太過單純,但這卻是我透過「自問」得到的答案。比起向人尋求人生解答,我更願意多點失敗,多繞點路,只為了找到屬於我的,「答案」。
銘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3
這篇文章探討了模仿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瞭盲目模仿的陷阱與找到自我認同的過程。文章的核心觀點在於:模仿他人雖然有助於成長,但過度模仿會導致失去自我。真正的成長在於理解自己的侷限,並在模仿的基礎上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探討了模仿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瞭盲目模仿的陷阱與找到自我認同的過程。文章的核心觀點在於:模仿他人雖然有助於成長,但過度模仿會導致失去自我。真正的成長在於理解自己的侷限,並在模仿的基礎上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4/08
現代人追求效率的同時,也應重視基本功的培養。AI工具的便利之餘,更考驗著我們對知識的理解與辨別能力。唯有紮實的基本功,才能在資訊洪流中保持清晰的思緒,不被表面的快速所迷惑。
Thumbnail
2025/04/08
現代人追求效率的同時,也應重視基本功的培養。AI工具的便利之餘,更考驗著我們對知識的理解與辨別能力。唯有紮實的基本功,才能在資訊洪流中保持清晰的思緒,不被表面的快速所迷惑。
Thumbnail
2025/04/03
深陷黑暗泥沼的人,會發自內心的追求光明,但我只是月光,而非豔陽,真正的曙光終究是來自於退去泥濘的你。
Thumbnail
2025/04/03
深陷黑暗泥沼的人,會發自內心的追求光明,但我只是月光,而非豔陽,真正的曙光終究是來自於退去泥濘的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今社會,人們面臨著大量的信息和娛樂選擇,使得專注力成為一種罕見的資源,進而讓自身的專注力因此而下滑。 然而,專注力對於成功和效率至關重要,降低了專注力,會讓效率和工作品質下降。因此,不如在日常中訓練專注力,讓訓練專注力成為一種習慣,進而產生附加價值! 本文介紹了一些可以在日常中訓練專注力的方法:
Thumbnail
當今社會,人們面臨著大量的信息和娛樂選擇,使得專注力成為一種罕見的資源,進而讓自身的專注力因此而下滑。 然而,專注力對於成功和效率至關重要,降低了專注力,會讓效率和工作品質下降。因此,不如在日常中訓練專注力,讓訓練專注力成為一種習慣,進而產生附加價值! 本文介紹了一些可以在日常中訓練專注力的方法:
Thumbnail
在大半年之前,我跟大部分人都一樣,書櫃堆滿了還未看完,甚至是從未翻過的新書。覺得看完一本書很難,看着滿櫃的書只會覺得沮喪,然後索性視而不見。不過,我在半年前重拾了看書的習慣,幾乎每天都有看書(當然會有偷懶的日子)。 為什麼想持續閱讀? 相比起影片或podcast,文字仍是無可取代的
Thumbnail
在大半年之前,我跟大部分人都一樣,書櫃堆滿了還未看完,甚至是從未翻過的新書。覺得看完一本書很難,看着滿櫃的書只會覺得沮喪,然後索性視而不見。不過,我在半年前重拾了看書的習慣,幾乎每天都有看書(當然會有偷懶的日子)。 為什麼想持續閱讀? 相比起影片或podcast,文字仍是無可取代的
Thumbnail
書的價值,會隨著你當下的心情和目的改變。你要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p.126 在我尚未建立穩定的閱讀習慣時,雖然很喜歡買書,但看書的速度很慢。不是容易分心,否則就是抓不到重點,看過的書總是過目即忘。 以下我將會介紹書中「三次閱讀法」的概念,與建立閱讀習慣的六個要點。
Thumbnail
書的價值,會隨著你當下的心情和目的改變。你要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p.126 在我尚未建立穩定的閱讀習慣時,雖然很喜歡買書,但看書的速度很慢。不是容易分心,否則就是抓不到重點,看過的書總是過目即忘。 以下我將會介紹書中「三次閱讀法」的概念,與建立閱讀習慣的六個要點。
Thumbnail
我身邊認識過的人當中,一百個大概難找到一個經常讀書的,看一個人是不是經常讀書,從他的談吐中就可見一二。 想找到一群經常讀書的人,得去特定的場所,或者找到某一個特定的人群。 我說的還只是知道讀書重要性的人,真正愛讀書的人恐怕就更少。 說到愛讀書,其實我也沒達到那個程度。 對於我來說,是因為知道
Thumbnail
我身邊認識過的人當中,一百個大概難找到一個經常讀書的,看一個人是不是經常讀書,從他的談吐中就可見一二。 想找到一群經常讀書的人,得去特定的場所,或者找到某一個特定的人群。 我說的還只是知道讀書重要性的人,真正愛讀書的人恐怕就更少。 說到愛讀書,其實我也沒達到那個程度。 對於我來說,是因為知道
Thumbnail
對某些人來說,閱讀就像減重一樣,擁有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的特質,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做到。其實閱讀也像減重一樣,只要能掌握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它就會像是一個極低的跨欄一樣,輕鬆便可越過。
Thumbnail
對某些人來說,閱讀就像減重一樣,擁有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的特質,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做到。其實閱讀也像減重一樣,只要能掌握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它就會像是一個極低的跨欄一樣,輕鬆便可越過。
Thumbnail
買了書,卻永遠看不完! 你是否也跟我有過相同的經驗? 明明很愛買書,但總是翻個幾頁就晾在一旁,或根本沒打開過? 我以往在看書時,只要手機響了,注意力就會被帶走。一滑下去,就忘記要看書了。 後來才知道像我這樣的人還真不少,試了許多方法,直到我現在已經養成了穩定的閱讀習慣。 我整理出幾個幫助我能有效
Thumbnail
買了書,卻永遠看不完! 你是否也跟我有過相同的經驗? 明明很愛買書,但總是翻個幾頁就晾在一旁,或根本沒打開過? 我以往在看書時,只要手機響了,注意力就會被帶走。一滑下去,就忘記要看書了。 後來才知道像我這樣的人還真不少,試了許多方法,直到我現在已經養成了穩定的閱讀習慣。 我整理出幾個幫助我能有效
Thumbnail
先給大家一個倒抽一口氣的數據: 文化部統計,2015年平均每人看8.5本書,2018年竟然掉到了4本。 大家都說想看書,但卻極少有人真的拿起一本書靜下心來看。或許就是少了一個方法、一個心態、一個環境。期許藉由這幾個步驟,我們都可以看遍我們想看的書,從中找到樂趣,活成自己想要的自己。
Thumbnail
先給大家一個倒抽一口氣的數據: 文化部統計,2015年平均每人看8.5本書,2018年竟然掉到了4本。 大家都說想看書,但卻極少有人真的拿起一本書靜下心來看。或許就是少了一個方法、一個心態、一個環境。期許藉由這幾個步驟,我們都可以看遍我們想看的書,從中找到樂趣,活成自己想要的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