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相處的機會相當多,自然便有了許多交流,意外的讓我得知,原來很多人其實是想培養閱讀習慣的,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最後還是回歸到影音的行列之中。
不禁令我想起朋友的一句話:「閱讀是主動吸收,觀賞、聆聽是被動吸收。」
主動與被動就好似跑步,不少人跑操場堅持不了十分鐘,但上了跑步機卻能堅持三十分鐘,主動便是自己跑操場,除了靠體力之外,更多的是自律與毅力,而被動則是在跑步機上跑步,不管你累或不累,履帶的速度是固定的,它總拖著你跑。
閱讀就像跑步、爬山,以及許多運動一樣是需要自律的,是需要意志力的,盡管我們都很清楚這麼做很累、很折磨人,但也唯有如此,你才能看清自己的缺陷,認清自己的特色、喜好,從而發展自己的長處,而非一昧的盲從他人的道路。
為了瞭解新鮮人們為何培養不起來閱讀習慣,他們給了兩大原因:
1. 每天總空不出時間來看書。
對方:「每天下班回家都晚上七、八點了,吃個飯、洗個澡,也差不多九點,處理一些私事後(比方說看影片或社群軟體、做家事),就也差不多要睡了,哪有時間好好看書?」
我:「那你假日難道也沒時間看書?」
對方:「假日就要好好放鬆啊!怎麼可能還會想看書?」
聽到這答覆,我只能微笑以對,打打的說了幾句場面話後,便將這話題揭了過去。後來又問了他為何想要培養閱讀習慣?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多看書應該可以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而他的這種想法與許多在場的新鮮人相去不多。
對於他無法培養起閱讀習慣的原因,我想大家都看得很透徹,原因就是他並沒有把閱讀當作是一輩子的事,沒打算將之內化為日常行為,就像是許多減肥的人一樣,他們總以為只要在特定的時間內積極執行,便能有終生的成效。
所以若真的要給他建議,我認為還是要請他想清楚,閱讀對於自己而言究竟代表什麼?若想要在職場上超越同齡的人,那該做應該是學習該領域的相關技術,認知新知、穩固基礎,若想在眼界上超越同齡的人,則應該追蹤國際新聞,多訂幾份外國報紙、雜誌,有機會便出國闖闖,親身看看異國文化,了解其傳統與背景。
2. 總是沒辦法堅持看完一本書。
對方:「看小說之類的都還能正常看完,但看其它書就很難看完了,而且也幾乎吸收不進去,後來我就不太想嘗試,都在看小說了。」
我:「你是看哪類的書,怎麼看得這麼痛苦?」
對方:「商管、心理勵志、人文歷史都有,最讓我難以堅持的是人文歷史,以前上歷史課就打瞌睡。」
我:「你這些書看過了幾本?」
對方:「每種類型平均兩、三本,歷史的只有一本。」
這個人的煩惱與我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很類似,起初,我以為是因為自己並不喜歡這類的書,後來我才發現並非如此。
我們之所以會看某些類型的書感到難以吸收,越看越想睡,問題根本不是出在我們身上,而是那本書的內容太過硬核,缺乏故事性,敘事能力不足所致,以歷史來說,若是瞭解當代背景,就算作者不詳加解釋該年代的社會背景,只要書中出現某某戰役、某某國王,我們的腦中便能瞬間幻想出當時的場景與人事物,反之,若我兩眼一抹黑,啥都不瞭解,作者寫得再多,我都只覺得一切都很抽象,根本搞不懂,為啥這些人要造反?為啥這些人會被騙?最後只會認為這位勝利者很聰明,敗者很蠢之類的結論,根本忽略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因此無從瞭解他們的苦衷。
試讀是必要的,這不僅是要確定這本書的內容是你想要的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確認這本書的敘事能力,也就是說易讀性,當然,這一點也取決於你的能力,若是門外漢,就找入門書來看,內容雖然粗淺,但卻能為你建構起整個框架,有利於後來的閱讀,以歷史而言就是通史,其他類型的書,我則不太確定,還請各位大大留言分享。
另外,某些書總會有幾個段落比較沉悶,因此看的速度便會慢下許多,進而會有一種看不完的錯覺,這種時候不妨就暫且放下這本書,先看看別本書,轉換一下心情,不過這個辦法,也很容易發生吸收不進去的問題,原因很明顯,就是貪多嚼不爛,所以若要看別本書轉換心情,盡量挑輕鬆的小品。
最近這幾年,年輕人閱讀的意願正在上升,這是一個好現象,但卻鮮少有人引導他們在遇到障礙時,該怎麼排除?最後他們對於閱讀的興趣只能慢慢消退,最後就淪為大家口中只會滑臉書、IG、抖音的一群人,這真的很可惜,雖然我也認同,閱讀並不會讓你的物質生活變得更好,甚至有時連精神層面也未必是好的,但閱讀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是反思,進而養成理解、尊重、包容等特質,而有了這些特質之後,社會才會更加和諧與健康。
這篇文章並沒有什麼精深的道理,我只希望能讓許多願意培養閱讀習慣的朋友知道,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想清楚自己想要專研什麼?認清自己的程度在哪?自己又喜歡哪類型的敘事方式?慢慢嘗試,將閱讀融入生活,從閱讀中反思,進而改變自己的缺失,展現自己的優勢,但也不能完全是閉門造車,若有人可以分享,不妨好好的與之分享,這樣一來才能校正自己的想法,以免太過狹隘、極端。
最後如果大家還喜歡我的分享的話,還請多多支持,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創作更好的內容,分享給大家,謝謝各位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