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沒有人能免於死亡─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面對它。
raw-image

●「死亡是我們人生中無可避免的最後階段,是一種自然法則。我確定學生們藉由學習死亡,能深刻領悟生命的可貴,懂得反思周遭事物,成長為有品格的文明之人。」


●死亡是個難以啟齒的討論主題。許多人認為死亡學(thanatology)就是在談論死因、死亡條件和死後的世界,但是,比起傳統的死亡學,我試著透過這本書,以法醫學者的職業眼光去談論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最後過程,但是我們極少去思索死亡,就算無意提起,往往也加以迴避。再者,現代社會或有意或無意地把死亡的信息和我們的生活隔絕,拒絕我們進一步接觸死亡的真實面貌。因此,未曾思索過死亡的我們,只是日復一日地活著,容易受到一時的安慰和慰勞迷惑。

儘管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死亡同樣伴隨著一絲希望。我們會努力地走向人生目的地,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假若我們不思索死亡議題,只是一味迴避,那麼我們將不知道何處才是人生的終點。

而當死亡真的到來之時,我們只能受悲慘和悲傷的心情所羈絆,喪失替人生做美麗收尾的機會,對他人的死亡也會變得麻木和漠不關心。


●辛辛苦苦考取醫學院,不久後要畢業的兒子沒頭沒腦地說要成為法醫,我的父母沉默好一陣子才問我:「法醫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我答道:「簡單來說,就是解剖屍體。」想當然耳,一定會被反對,為什麼放著舒服的路不走,要走奇怪的路?要是喜歡困難的路,寧可選要動手術的科。之後,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半真半假地解釋何謂法醫,當上法醫的未來有多麼風光燦爛,勉強獲得父母首肯。

我好不容易走上法醫之路。不過,法醫不是多麼光鮮亮麗的職業,當法醫不會變富有,也不會提高社會地位及聲望。再說,法醫最常打交道的人是死者,當然也得不到患者的尊敬或感激。非常遺憾地,死者不能親自與我交談,我於他們,不過是人生最後一幕黯淡登場的配角演員。

即便如此,我聽完那堂與死亡相關的課,選擇走上法醫之路後,並沒有因為自己選擇的路而後悔過。法醫是我的終生志業,我堅信不疑。因為比起光鮮亮麗的明星,我更期望自己成為曖曖內含光的人。


●因職業之故,我以為自己能比常人心平氣和,以科學的視線去看待死亡。縱使如此,每次面對死亡的時候也免不了百感交集。

在各種死亡中,有悲慘的死亡,有反映人類社會悲劇的死亡,也有讓人懷疑是不是從個人悲劇延伸成社會悲劇的死亡。這本書的宗旨就是希望透過形形色色的死亡,使我們一起面對人生真實面孔。


●死亡種類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死,即病死;另一類是外因死,即因外在因素導致的死亡,其中包括死因不明。自然死和病死很容易理解,當醫生說出「過世了」,其診斷出的疾病就是死因,歸類於病死。

那麼,墜落死亡的死亡種類是病死還是外因死?墜落死亡確如大眾所認知,屬於外因死。外因死大致可分為自殺、 他殺和事故死。如何去判斷、歸類死亡種類非常重要。

作為一名從事相關專業領域的法醫學者,我會收到來自各方機關的鑑定委託。其中,最常委託我寫鑑定書的地方是法院,其次是檢方,第三是警方。但是,除了這些地方之外,還有一個心急如焚、委託我鑑定的地方,那就是保險公司。由於關乎保險金給付,保險公司對死亡種類看得很重。


●雖說死是生的相反詞,卻很難說明實際情況或加以舉證。縱使各大宗教或哲學觀點承認靈魂的存在,或藉由肉體和靈魂的離合來詮釋生死。但由於客觀舉證困難,致使熟悉假說與驗證的科學家們有時會產生理解的混亂。

總而言之,我們只知道死不是生,卻證明不了死的實質。以科學觀點來說,包含人類在內,生命體內活細胞的總合才是生的證明,以此類推,死也要經過某些認定標準,才能得出死的證明。死指的是某個瞬間發生的事,是大家習以為常的認知。實際上,將死理解成某一個期間會更恰當。只不過顧及社會及法律認定方便,我們才會將死解釋成「某天某時某分」某個瞬間發生的事。

我們的身體會因應內外在因素,運作應對機制,維持身體動態平衡。可是,假使身體因為某個內外在因素,喪失了維持恆常性的能力,打破動態平衡,生命活動完全靜止,導致不可逆的變化。換言之,身體對刺激的反應或運動弱化,結果代謝機能幾乎停止。這正是個體暫時停止生命反應 (permanent cessation of vital reactions of individual) 的科學解釋。


●您作為一位站在近處,旁觀無數自殺的法醫,有什麼話想對企圖自殺者說嗎?

自殺成為我國嚴重的問題。許多人將自殺當成解決問題的捷徑,誤以為是實踐自我統御的手段之一。可是,擔任多年法醫學者的我一路看來的結論是: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帶給實際關愛卻沒能表達出來的親 友們心理傷害。

此外,還會誘發妄自菲薄、喪失社會歸屬感、自暴自棄和死心與絕望等的情緒問題,不是掌控自我的合理手段。

如果這個當下,有人正企圖尋死,那麼我想說的是,自殺是可以治療的,不是所有問題走上不歸路就能一了百了。

精神疾病和感冒等生理疾病並無二致。只要有適當的治療和他人溫暖的支持,就能康復,所以,我真心希望企圖自殺者能向外求援,不要中斷這段名為生命的珍貴旅程。

我還想告訴大家,我們應該營造正確看待企圖自殺者的社會風氣,扭轉異樣眼光與誤解。他們既不是特別的人,也不是怪人。希望大眾能積極支持將社會資源投入也落實到能抵抗、防止自殺的社會體系中。


●「整理」和「終活」是臨終前有待完成的兩個人生重要課題。整理可分成物質整理和心靈整理。首先,物質整理指的是,無論資產多少,為避免人死後因為遺產鬧得亂哄哄,被繼承人要先預立遺囑給繼承人。

越是有錢的人,死後的分產問題越是嚴重,所以,無論是錢或是其他東西,被繼承人都得事先妥善安排有形資產的傳承歸屬。

其次,心靈整理也是必要的。大多數的人臨終前會產生無止境的孤立感。若能認可死亡,進入接納和昇華的階段當然好,不過,以韓國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的人無法認可即將要死亡的事實,有人一提到死亡就大發脾氣。我想應該也有看著這本談論死亡的書籍,感到悲傷的人吧。

每個人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遠,可是,明天死或是幾十年後死其實不重要,我們需要的是接納此時此刻我正在走向亡的事實。

由此可見,物質和心理的整理,缺一不可,完成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才能安心迎接死亡,韓國經常發生的狀況往往是來不及整理完成就撒手人寰。

因為物質和心靈雙方面都來不及整理完,自然會覺得死亡猝不及防。一直以來,我的故事都由我書寫,從小學到上不上大學都是我自己做的選擇。我創造出了各種人生旅程,一路走到這裡,為什麼我人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故事不能由我親自收尾,我沒能書寫我人生的最後旁白,交託他人之手完成?不,自己的人生故事一定要由自己收尾。


~柳成昊(유성호)/20年來負責了1500多起屍檢案件,從死者身上學習人生的法醫學者。
~《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나는 매주 시체를 보러 간다: 서울대학교 최고의 ‘죽음’ 강의》

#每週都去看屍體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每週都去看屍體》】↓↓
https://easymall.co/2_csE

【金石堂購買《每週都去看屍體》】↓↓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偶希都理
377會員
2.5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的其他內容
2024/04/24
★高效幸福的生活與工作模式,才是你該選擇的!
Thumbnail
2024/04/24
★高效幸福的生活與工作模式,才是你該選擇的!
Thumbnail
2024/04/11
★讓霸凌、歧視等負面行為到此為止; 讓下一代用誠實、自信、同理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Thumbnail
2024/04/11
★讓霸凌、歧視等負面行為到此為止; 讓下一代用誠實、自信、同理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Thumbnail
2024/01/15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
Thumbnail
2024/01/15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真的看了很多類似的書,雖然不是醫學專業,但老病死真的是人生必然,家人逐漸老化,各種退化、疾病上身,自己的體力也和年輕時顯然有所落差。醫生當然是更有執業經驗,不見得看見整個老的過程,但病死幾乎是日常。這位年輕的香港醫師,也留下了他執業前期,對於生命、人性和專業的紀錄。 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的臺
Thumbnail
真的看了很多類似的書,雖然不是醫學專業,但老病死真的是人生必然,家人逐漸老化,各種退化、疾病上身,自己的體力也和年輕時顯然有所落差。醫生當然是更有執業經驗,不見得看見整個老的過程,但病死幾乎是日常。這位年輕的香港醫師,也留下了他執業前期,對於生命、人性和專業的紀錄。 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的臺
Thumbnail
聖嚴法師曾提醒:「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但是,絕大多數人或許來自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總是以忙碌工作或追逐聲光刺激來逃避,不知不覺陷入華人社會對人最惡毒的詛咒:「不得好死。」其實這句罵人的話,也顯露了我們對善終的渴望。 根據專家,也就是本書作者臨床宗教師的經驗
Thumbnail
聖嚴法師曾提醒:「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但是,絕大多數人或許來自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總是以忙碌工作或追逐聲光刺激來逃避,不知不覺陷入華人社會對人最惡毒的詛咒:「不得好死。」其實這句罵人的話,也顯露了我們對善終的渴望。 根據專家,也就是本書作者臨床宗教師的經驗
Thumbnail
★沒有人能免於死亡─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面對它。 ●「死亡是我們人生中無可避免的最後階段,是一種自然法則。我確定學生們藉由學習死亡,能深刻領悟生命的可貴,懂得反思周遭事物,成長為有品格的文明之人。」 ●死亡是個難以啟齒的討論主題。許多人認為死亡學(thanatology)就是在談論死因、死亡條件和死
Thumbnail
★沒有人能免於死亡─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面對它。 ●「死亡是我們人生中無可避免的最後階段,是一種自然法則。我確定學生們藉由學習死亡,能深刻領悟生命的可貴,懂得反思周遭事物,成長為有品格的文明之人。」 ●死亡是個難以啟齒的討論主題。許多人認為死亡學(thanatology)就是在談論死因、死亡條件和死
Thumbnail
2021/08/17 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ISBN:7312570532920 最近的閱讀量好高 XD 書名乍看之下有點驚悚,但其實是一本不算厚重的入門書,也不用太擔心書裡面有太多驚悚的部分,反而我覺得還蠻有教育意義的,可以理解為什麼是最熱門的死亡學了。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遠,但
Thumbnail
2021/08/17 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ISBN:7312570532920 最近的閱讀量好高 XD 書名乍看之下有點驚悚,但其實是一本不算厚重的入門書,也不用太擔心書裡面有太多驚悚的部分,反而我覺得還蠻有教育意義的,可以理解為什麼是最熱門的死亡學了。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遠,但
Thumbnail
人皆有一死,想過自己會死的人不多,想到自己會怎麽死的更少。從溫暖的身驅變成僵硬的遺體,有時間長的,也有短的。有人睡一覺,在睡夢中就嚥氣了;有人在開刀過程中,因併發症而失去意識;有人被捅了幾刀,不久就去見閻王了,有人……總的來說,人會死亡有六個原因:兇殺、自殺、意外、自然疾病、醫療併發、死因不明
Thumbnail
人皆有一死,想過自己會死的人不多,想到自己會怎麽死的更少。從溫暖的身驅變成僵硬的遺體,有時間長的,也有短的。有人睡一覺,在睡夢中就嚥氣了;有人在開刀過程中,因併發症而失去意識;有人被捅了幾刀,不久就去見閻王了,有人……總的來說,人會死亡有六個原因:兇殺、自殺、意外、自然疾病、醫療併發、死因不明
Thumbnail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Thumbnail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