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近代的話來說即是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句話相信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也明白其欲傳遞的道理,甚至會這麼教育孩童。但,就在我們轉身之後,不得不正視自己處境,而陷入自我綑綁或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時,無形中卻變成要魚的那個人!
我們都有個習慣,總認為自己的問題要自己解決,絕不輕易開口求救,否則有失面子不說,還可能被人看輕或看笑話,記在心裡一輩子。以致於每當遭遇困難主動向他人開口求救時,往往已經到了自己可承受的臨界點,所以期待他人可以贈予起死回生的藥。可惜世上沒有仙丹,重病用的特效藥亦是可遇不可求,沒有經過多方嘗試與一段時日的休整,那有撥雲見日的可能。
有時不妨想想,正當我們需要他人幫忙時,心底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是指點迷津呢?還是鼎力相助?
不論是前者抑或後者,無非都是希望快速讓自己脫離險地、東山再起、捲土重來的機會,那怕只是一席話,也期待得到一個正確解答,而非許多可能性或恣意揣測的詞藻。心想,不是不懂金玉良言的可貴,只是此時事態急迫、心力交瘁,慢慢找、逐一對症下藥要等到何時,實在緩不濟急,因此聽完後隨即謝絕於心門之外,任其如雲煙飄散於空中,與左耳進、右耳出並無二致。
然而,另一部分是還有退路,或者這個痛尚不至於要命。
「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不想多做這些事。」馬上否決了對方的建議。這句話的背後,其實包藏的真意是—懶惰。以為自己仍有選擇餘地,不願為未知的事或能否直接得到效益的事,多付出時間與努力,說穿了就是不想做白工!希望可以從他人身上直接求得答案(或經簡化過的方程式),完全放棄了自己拆解難題的演算過程與尋路經驗。
可是,我們必須明白,無論再怎麼有智慧的人都不是神,根本無法為誰精準地預測未來、提供完美無缺的解方。因此,許多建言往往聽過就忘,無法真正發揮功效。爾後,遇見一個問一個,永無止境地尋找讓自己心滿意足的答案,不僅不切實際,更是蹉跎時光,日子一天天累積下來,讓困惑不解的情緒變的更加混沌,開始不得不為自己逐漸消極或麻木合理化、找藉口,且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