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的「智慧」何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 COVID-19 疫情大爆發之前,大約是 2016-2018 左右,全世界曾經風靡過 “智慧校園”。雖然當時我也是協助推動政策的一員,但說實話,其實我每天都在不斷反思:“編列如此大筆預算,到底應該提升智慧的是人?還是校園?.....” 這篇文章就是我在 3 年後的反思心得,刊登在雜誌專欄文章,也被若干兩岸媒體轉載。

下面這段錄影則是我在《2016 亞太智慧校園研討會》發表的演講。其中有關小校聯盟的影片,每一幕畫面、每一句旁白、每一段音樂、每一個文字,都是我改了攝影團隊接近上百次之後的版本,許多朋友看了之後覺得很感動 --- 看來自己的確是被科技耽誤的設計師和製作人啊。後來這段影片也在爭取國際大獎的過程中,扮演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 與諸位朋友們分享。

前 言

近來,有朋友與我討論了如何在企業大學發展「智慧校園」的議題。讓我又回想起好幾年前,我當時帶領的團隊其實就已經協助政府推動「智慧校園」相關產業政策,也輔導了不少智慧校園的示範學校,積累了不少成功與失敗的具體實踐經驗。

現在,我知道已經有很多號稱「智慧校園」的項目在實施,也有很多「智慧校園」的廠商在販賣各種 ICT 設備與解決方案。但可能很多只是將所謂的「資訊化教學設備」裝設在校園的幾個場域中而已。

「智慧校園」的「智慧」究竟何在?今天就來和各位聊一聊,我認為的「智慧校園」,應該呈現什麼樣貌。

智慧校園的定義與緣起

實際上,目前各界對於智慧校園的論述和架構,仍沒有一致的定義和標準。

當時我們剛開始推動這項政策的時候,其實也沒有什麼前例與文獻可以參考。但為了要提出一個合理的論述基礎,我們參考了當時英國的 iCampus Initiative 計劃,以及美國 MIT 麻省理工學院在 1999-2006 年與 Microsoft 公司合作的iCampus Alliance 聯盟項目,總算勉強拼湊出一個對於「智慧校園」的概念與藍圖。

當時我們將「智慧校園」 iCampus 的框架定義了六個 i,即iLearning、 iSocial、iManagement、iGreen、 iHealth和iGovernance,大致說明如下:

  1. iLearning:校園中最重要的活動當然就是學習,最主要的場域當然就是教室。 iLearning 這個模塊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必須支持學生和老師運用各種科技,以更智慧的方式完成各種教學活動。
  2. iSocial:顧名思義,就是專注於校園中的社交功能,鏈接校園中各種「人」的角色。包括老師、助教、學生、校友、家長....等等。運用數字化的手段,包括創建社群、或是透過交流討論區、或是社交軟件平台...等等科技工具,提升校園內的社交機制。
  3. iManagement:這個模塊涵蓋校園設施及設備的管理。例如智慧能建築管理、學生訪問和控制、安全和監視、消防或其他各種緊急情況 的響應與管理...等等。
  4. iGreen: 涵蓋了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的 ICT 科技,妥善有效地管理校園中的綠色能源或資源管理等議題。
  5. iHealth:以 ICT 科技協助校園對於預防醫療保健、遠程醫療保健和監測、以及流行病預警系統,能夠有效的監測與管理。
  6. iGovernance:協助管理層能快速及全面掌握校園中的各種信息與狀態,並對組織資源能夠有效的管理與評估。

當時,我們就只是拿著這簡單的架構,一路摸索著開始展開政策推動的工作,許多示範學校的項目也在我們一路摸著石子過河的狀態下,逐步地建置起來了。

如果你問我,這項「智慧校園」的政策到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只能告訴你,經驗是最有價值的收穫。

這些大大小小的失敗或成功經驗,後來卻成為我打造新一代 ALL+ Advanced Learning Lab 智慧學習實驗室的養分。

智慧校園的智慧何在?

我在 2018 年打造的《ALL+ 智慧學習實驗室》,是新時代的學習環境, 超越一般對於教室及校園的概念。配備有 AI 人工智慧、人臉辨識、腦波偵測、體感辨識、語音控制,更有直播攝影棚、與沈浸式學習等多項學習科技的整合創新應,其中「+」號即代表著可以打破任何時空限制的學習場域。

我常說,人類嘗試運用科技提升學習成效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有時候過於強調科技,會讓整個核心價值被嚴重扭曲,會誤將校園成了新科技的炫耀場。

當然,善用 ICT 科技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現在最新發展的 AI、IoT、5G、AR/VR…等,都是可以整合在智慧校園的應用場景。

但基本上,要以科技讓一個「智慧校園」達到所謂「智慧化」的境界,不論採用什麼技術,我認為至少要能夠具備下列幾項功能與機制 :

  1. Automation 自動化
  2. Sensing 感應
  3. Recognition 辨識
  4. Interaction 互動
  5. Capture 擷取
  6. Analysis 分析
  7. Learning 學習
  8. Forecasting 預測
  9. Decision Support 決策支持
  10. Ubiquitous 泛在

當前,我們已經可以運用RFID、LBS、GPS、Beacon、影像辨識、語音辨識、體感偵測、AR/VR/MR、5G、IoT、AI...等等太多科技來建設智慧校園的各項功能。但我認為,一個真正的智慧校園,除了可以運用各種先進的ICT科技,擷取各種人、事、物、數據,根據各種模型進行分析,支持各種教學活動之外,還應該能夠根據以往的案例進行有效的學習,才能積累足夠的智慧。

當然你可以從 AI 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的角度解讀,但我一向主張,未來的智慧校園更應該以學習者參與(Learner Participation) 為中心,運用各種ICT 科技,創建全體學生樂於參與和分享的環境,透過群眾智慧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共同建構出的一個真正讓所有學生樂於互動參與和交流學習的智慧校園社群

結 語

我深深覺得,智慧,往往來自於經驗的積累,而其中最重要的機制,就是學習。

一個學校,不論人數有多少,不論安裝上了多少高科技設備,如果缺乏自我學習的機制 --- 不論是反思或是對過去案例的檢討,肯定就不會有智慧的積累,所謂的「智慧校園」,最終也不過就只是一堆ICT 科技設備的大型展示間而已。

其實,要在校園導入 ICT 科技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凝聚學習者的專注力、提升學生的高度參與。然而,據我瞭解,目前不少智慧校園的規畫,都僅只是賣弄ICT 科技的炫技場,往往過於強調「物」與「信息」之間的鏈接,卻缺乏「人」與「社群」之間的關係。

這樣的智慧校園只是以科技為中心「High Tech Low Touch」之下的產物,如何打造新一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High Tech High Touch」智慧校園 2.0,應該才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下次,當你又到展覽場上看到一項項號稱傲視絕倫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時,千萬不要被一堆 ICT 高科技設備所迷惑,或許你可以輕輕地問一聲: 請問貴「智慧校園」的「智慧」何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未來的學習 X 學習的未來
51會員
68內容數
[未來的學習 X 學習的未來] 專注探討學習科技 (EdTech) 與生成式 AI 的相關主題與創新應用,內容包括:最新國際趨勢、專欄文章、推薦課程、實務案例、研究報告、工作花絮、電子書下載、Podcast、工具軟體....等。
2025/04/26
未來十年,具備 STEM 素養的工作者將毫無疑問地主導全球人才市場。STEM 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學科知識傳授,其所強調的批判思考、問題解決、協作溝通與創新實作,正是邁向 21 世紀未來人才的基本能力。當 STEM 教育遇上生成式 AI,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2025/04/26
未來十年,具備 STEM 素養的工作者將毫無疑問地主導全球人才市場。STEM 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學科知識傳授,其所強調的批判思考、問題解決、協作溝通與創新實作,正是邁向 21 世紀未來人才的基本能力。當 STEM 教育遇上生成式 AI,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2025/04/03
K12 覆蓋了一個人從 6 歲至 18 歲左右約十幾年的生涯,可說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礎學習階段。想一想,我們的人生中有多少年少輕狂、刻骨銘心的青春記憶,都發生在校園裡?生成式 AI 和學習科技 EdTech 為全球 K12 教育帶來了什麼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Thumbnail
2025/04/03
K12 覆蓋了一個人從 6 歲至 18 歲左右約十幾年的生涯,可說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礎學習階段。想一想,我們的人生中有多少年少輕狂、刻骨銘心的青春記憶,都發生在校園裡?生成式 AI 和學習科技 EdTech 為全球 K12 教育帶來了什麼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Thumbnail
2025/03/20
Nvidia 前幾天發表的 GTC 2025 是全球關注的 AI 大會,Jensen 黃仁勳先生的 Keynote Speech 更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但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沒能撐完 2 個多小時的直播....不過我們可以用 2 分鐘,以 AI 直接暴力展開所有的知識點,找時間再來慢慢消化吸收...
Thumbnail
2025/03/20
Nvidia 前幾天發表的 GTC 2025 是全球關注的 AI 大會,Jensen 黃仁勳先生的 Keynote Speech 更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但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沒能撐完 2 個多小時的直播....不過我們可以用 2 分鐘,以 AI 直接暴力展開所有的知識點,找時間再來慢慢消化吸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開始進行 “未來的學習 X 學習的未來“ 書籍撰寫工作之後,發現就算只鎖定 EdTech 的相關主題,範圍還是太廣,整個撰寫工程的專案可能會超乎原來預期.....。這一兩天假期時間靜下心來,痛定思痛,決定打掉重練!更聚焦於生成式 AI 與 EdTech 教育科技的主題,重新擬定目錄初稿
Thumbnail
在開始進行 “未來的學習 X 學習的未來“ 書籍撰寫工作之後,發現就算只鎖定 EdTech 的相關主題,範圍還是太廣,整個撰寫工程的專案可能會超乎原來預期.....。這一兩天假期時間靜下心來,痛定思痛,決定打掉重練!更聚焦於生成式 AI 與 EdTech 教育科技的主題,重新擬定目錄初稿
Thumbnail
2017年初耐吉公司宣佈,即將把在各國生產球鞋的工廠全面自動化,這意味著將會有五十多萬個勞工失業。除了耐吉,不管鴻海、台達電、或者任何以大量生產為主的工廠,在蓋新廠時,一定都是以全面自動化為唯一選擇。 近年來不斷有經濟預測分析所說的:「xx年內什麼行業會不見」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專家所說的
Thumbnail
2017年初耐吉公司宣佈,即將把在各國生產球鞋的工廠全面自動化,這意味著將會有五十多萬個勞工失業。除了耐吉,不管鴻海、台達電、或者任何以大量生產為主的工廠,在蓋新廠時,一定都是以全面自動化為唯一選擇。 近年來不斷有經濟預測分析所說的:「xx年內什麼行業會不見」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專家所說的
Thumbnail
  在大學期間時常聽到「創新」概念,教授鼓勵學生嘗試挑戰「創意」與「創新」,在大學期間累積自己的經驗,那時自己並沒有想那麼多,對於每一項技能不斷地嘗試,讓我花最長時間可能是「語言」以及「跑步」,不過在效果上並非是短時間的快速進步,真正讓自己具體進步是在進入社會後,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創新」科技
Thumbnail
  在大學期間時常聽到「創新」概念,教授鼓勵學生嘗試挑戰「創意」與「創新」,在大學期間累積自己的經驗,那時自己並沒有想那麼多,對於每一項技能不斷地嘗試,讓我花最長時間可能是「語言」以及「跑步」,不過在效果上並非是短時間的快速進步,真正讓自己具體進步是在進入社會後,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創新」科技
Thumbnail
我來很多次了,這個地方真的不斷的進化,每次來都不一樣。 在結束個人預約場次的說明會後,兩位來到機構的家長聊著天,聽到其中一位家長這樣給予我們回饋的時候,心裡真的蠻暖的,有一種我們的努力是可以被看見的啊 ... 教育為什麼百年來幾乎沒有重大轉變? 如果知道學校的起源的人,應該都會知道現行學校的制度、上
Thumbnail
我來很多次了,這個地方真的不斷的進化,每次來都不一樣。 在結束個人預約場次的說明會後,兩位來到機構的家長聊著天,聽到其中一位家長這樣給予我們回饋的時候,心裡真的蠻暖的,有一種我們的努力是可以被看見的啊 ... 教育為什麼百年來幾乎沒有重大轉變? 如果知道學校的起源的人,應該都會知道現行學校的制度、上
Thumbnail
在 COVID-19 疫情大爆發之前,大約是 2016-2018 左右,全世界曾經風靡過 “智慧校園”。雖然當時我也是協助推動政策的一員,但說實話,其實我每天都在不斷反思:“編列如此大筆預算,到底應該提升智慧的是人?還是校園?.....“
Thumbnail
在 COVID-19 疫情大爆發之前,大約是 2016-2018 左右,全世界曾經風靡過 “智慧校園”。雖然當時我也是協助推動政策的一員,但說實話,其實我每天都在不斷反思:“編列如此大筆預算,到底應該提升智慧的是人?還是校園?.....“
Thumbnail
我如果不是在學習,就是在教導如何學習的課堂上.... 【生成式 AI 教育科技實驗室】 【IDI.Capital 指數投資力實驗室】
Thumbnail
我如果不是在學習,就是在教導如何學習的課堂上.... 【生成式 AI 教育科技實驗室】 【IDI.Capital 指數投資力實驗室】
Thumbnail
因著COVID-19,數位學習的剛性需求逐漸提升,然而在疫情影響的現在,趨勢與痛點又跟以往有甚麼不同呢? 本文濃縮此次Meet創業小聚演講內容,與過往學習經驗及產業觀察,提出粗淺的觀點評析,歸納五個重點。
Thumbnail
因著COVID-19,數位學習的剛性需求逐漸提升,然而在疫情影響的現在,趨勢與痛點又跟以往有甚麼不同呢? 本文濃縮此次Meet創業小聚演講內容,與過往學習經驗及產業觀察,提出粗淺的觀點評析,歸納五個重點。
Thumbnail
很多朋友對於我這項幾年前 (2018)的作品很感興趣,當然很開心。但通常如果有人問我:你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個 ?我的答案應該永遠都會是 .....下一個! 趁著登機前的空檔還有點時間,就簡單和各位聊聊我當時設計開發《ALL+智慧學習實驗室》的幾點經驗和心路歷程吧.....
Thumbnail
很多朋友對於我這項幾年前 (2018)的作品很感興趣,當然很開心。但通常如果有人問我:你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個 ?我的答案應該永遠都會是 .....下一個! 趁著登機前的空檔還有點時間,就簡單和各位聊聊我當時設計開發《ALL+智慧學習實驗室》的幾點經驗和心路歷程吧.....
Thumbnail
南瓜是「教育實驗」的研究者,也是「教育實驗」的使用者,他持續的在路上溫存,中途一度離開台灣又回來,繞了地球半圈始終腳踏實地。他走走停停但總是在前進,即使向後退也是往前進,畢竟他的研究總是會回歸自身,而生命總是在往前。這個研究或許還沒結束,有歸的路也是不歸路。
Thumbnail
南瓜是「教育實驗」的研究者,也是「教育實驗」的使用者,他持續的在路上溫存,中途一度離開台灣又回來,繞了地球半圈始終腳踏實地。他走走停停但總是在前進,即使向後退也是往前進,畢竟他的研究總是會回歸自身,而生命總是在往前。這個研究或許還沒結束,有歸的路也是不歸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