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文化商業|與藝術家對話:Peter Zimmermann 的返樸之路(201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此文原文作於 2016 年,為路由藝術(Nunu Fine Art)藝廊之展覽報刊所寫。

無鴉片評論創建的目的,即是藉由策略分析,讓更多台灣商業人與文化人理解跨界的應用方法,建立文化商業的思考體系。歡迎追蹤留言,以及加入 Vocus Premium。同時也誠摯邀請你,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可以透過贊助連結給予我支持! 臉書個人頁面也會定期有近況更新,歡迎來找我玩呀。

首次碰見彼德・辛默曼(Peter Zimmermann)的作品是在路由藝術地下室小展場。深淺不一的藍色圓潤圖像好似波浪一樣層層疊疊,不彰聲勢地推移過來。我坐在沙發上觀望這個半透明媒材形塑出來的景象時非常忘神,尤其周遭安穩無聲,有如看海般寧靜。

出乎意料,這回路由藝術帶來了彼德・辛默曼的個展,把他的藝術作品,尤其是近年來轉向的油畫系列完整地攤展開來,並請彼得來談談,他在成為歐陸重要藝術家,並且高齡花甲後,卻毅然將精力投注在從前不慎熟悉的油畫媒材時,其中的心境轉變。而後我也湊上去與彼得對這次的作品系列聊了一會,尤其針對他在訪談當中提及,「作品在創作期間擁有自己生長的魔力」這件事──靈光以及面對作品的幽微狀態,即便在美學的爭辯上喋喋不休,依舊讓世代深深著迷。

也因此,這篇文章主要以三個主軸來談彼得的個展,一是「環氧樹脂的重新入世」,來說明環氧樹脂(epoxy)的數位圖像操作,抽出實用裝潢的脈絡後,如何成為藝術作品。而後,環氧樹脂又如何重回地板,挑戰藝術與室內設計之間的鍵節與界線。其二,則是「油畫技法的返樸歸真」,說明為何彼得在此時突破自己的慣用媒材,以及他轉換成油畫作品後長達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是否遭遇顛簸等。最後,則是我與他另外對話的過程,「就算對於作品,藝術家亦非全知的神」,說明創作者以及作品之間的微妙關係。以下就是這三大議題的疏理。


環氧樹脂的重新入世

對於彼得的環氧樹脂(epoxy)作品,我認為以「出世」以及「入世」兩種狀態,非常契合創作狀態的迭迨脈絡,而這要從彼得作品在創作過程以及媒材的特性說起。環氧樹脂作為建築媒材,多數受眾對於其在空間上的運用,多著墨在實用性十足的工程技法以及裝潢變異。然而,彼得創作過程中,首先藉由數位程式的隨機操作構成繁複圖形,再挑選環氧樹脂的材料特性,諸如濃稠卻透明,且反光的效果,層層塗抹,最後以大幅圖像、曲線、色彩,而成為跳脫材料特性框架的藝術作品,這樣的淬鍊過程,我稱之為「出世」。

彼得「出世」類型的藝術作品,題材多樣,層次繽紛且手法華麗,小型作品到大型裝置,創作繁盛。有時環氧樹脂在畫布上有如花落細雨,彷彿訴說土地與繁花之間的生生不息。有時則如同我與彼得作品第一次會面的靜謐海岸,藍綠緩慢推移,風平浪靜。他的作品在當代技法與概念上之出色,也使彼得在歐陸藝術圈佔有一席之地。

Peter Zimmermann

Peter Zimmermann

然而彼得並不滿足於此,在「出世」之後,彼得推展出了一系列將環氧樹脂(epoxy)面積放大,並且將作品回歸至地板的作品。而這些作品讓觀者觀看同時,也得以在其作品上行進、採踏。彼得此舉可謂以其材料之源,再度撼動觀眾對於環氧樹脂藝術的想像:環氧樹脂在最初用作裝潢媒材時,最主要的實用即在於地面設計以及材料。而如今,環氧樹脂再度以他種樣貌出現在地板上時,這是材料概念使用上的突破、藝術作品在空間上的突破,也是當代藝術中,觀賞者也是成就藝術作品關鍵人物的作品實證。

這即是環氧樹脂的重新「入世」。

彼得自己在談這件事情時,他曾提及過好幾個他出乎意料的效果:

我的第一個驚奇是觀眾走動時,鞋底在作品上留下的痕跡,其實有如繪畫時筆跡的紋理,讓整個作品更有生命與靈氣。第二個,則是地板作品在光線的照射下,在地面上形塑出來的深度,以及牆面作品與地面作品之間相互映照的倒影,讓整個空間在視覺上比原來的空間更寬廣。這樣的效果對於我來說真的出乎意料。

在藝博會現場,許多觀眾即便一開始對於環氧樹脂心生疑竇,害怕踏上去是否會破壞作品,然而,當觀眾逐漸踏上其中,感受藝術的過程卻是無比驚喜,而游移其中的腳步也越發輕盈。我踩上去時也總覺得,這樣的作品提供給觀眾的親近、雀躍之情,大概也是彼得作品最大的魅力。彼得藉由環氧樹脂媒材上的操作,以及發展作品時一步步思索材料特質在藝術上的突破,「出世」以及「入世」的脈絡迭迨,我想的確是適合細細探究的。



油畫技法的返樸歸真

環氧樹脂作為彼得的拿手好戲行之有年,然而在盛名遠播且生命經驗逐漸邁向豐碩收割的年華,彼得卻決定重新將藝術生涯轉向自油畫創作,並且在他認為「終於達到基本標準」的時刻,展出了他幾年來累積的油畫作品。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13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無鴉片評論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喬記洋行的沙龍
950會員
90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喬記洋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09
本文深入分析巴黎世家的視覺操作策略,探討其對當代中國攝影潮流的影響。攝影師張瑋利用具體案例,如任航與馮立的作品,揭示了硬光直打、高飽和度色彩等獨特風格如何在商業與社會脈絡中被解讀。文章亦回顧了巴黎世家如何在全球市場中實踐這些策略,以及其面對的文化挑戰。整體而言,這是一篇關於視覺語言演變的探索。
Thumbnail
2024/10/09
本文深入分析巴黎世家的視覺操作策略,探討其對當代中國攝影潮流的影響。攝影師張瑋利用具體案例,如任航與馮立的作品,揭示了硬光直打、高飽和度色彩等獨特風格如何在商業與社會脈絡中被解讀。文章亦回顧了巴黎世家如何在全球市場中實踐這些策略,以及其面對的文化挑戰。整體而言,這是一篇關於視覺語言演變的探索。
Thumbnail
2024/09/05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巴黎世家在高奢市場中逆勢上揚,展現出與傳統品牌截然不同的創新策略。透過挑戰視覺美學,巴黎世家以「醜」為設計主軸,打破高端時尚的既定印象。品牌將社群媒體、街頭文化與實驗精神結合,成功吸引年輕世代的消費者,重塑品牌形象並實現商業突破。閱讀本文,一起分析背後的策略與美學。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09/05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巴黎世家在高奢市場中逆勢上揚,展現出與傳統品牌截然不同的創新策略。透過挑戰視覺美學,巴黎世家以「醜」為設計主軸,打破高端時尚的既定印象。品牌將社群媒體、街頭文化與實驗精神結合,成功吸引年輕世代的消費者,重塑品牌形象並實現商業突破。閱讀本文,一起分析背後的策略與美學。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3/04/29
LVMH 與 HERMÈS 有經營核心上的基礎差距,實際理解這些領先指標才能更有效理解兩者的優勢策略。兩個龍頭集團打的算盤究竟為何?我試以以下兩個切角以及市場環境來剖析背後的思維邏輯:專一與多元:兩大巨頭極度相左的產品組合策略;經典與新潮:你我吸引的不是同一批人的目光。
Thumbnail
2023/04/29
LVMH 與 HERMÈS 有經營核心上的基礎差距,實際理解這些領先指標才能更有效理解兩者的優勢策略。兩個龍頭集團打的算盤究竟為何?我試以以下兩個切角以及市場環境來剖析背後的思維邏輯:專一與多元:兩大巨頭極度相左的產品組合策略;經典與新潮:你我吸引的不是同一批人的目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Peter 成為歐陸重要藝術家,並且高齡花甲後,卻毅然將精力投注在從前不熟悉的油畫媒材,並在創作之後開了第一次個展。我不禁帶著好奇心詢問彼得他的心境轉變,以及對「作品在創作期間擁有自己生長的魔力」的探討。難以掌握的靈光一現,以及面對作品時那般躁動的心境:藝術之所以依舊讓世代深深著迷,果然有其魔力吧。
Thumbnail
Peter 成為歐陸重要藝術家,並且高齡花甲後,卻毅然將精力投注在從前不熟悉的油畫媒材,並在創作之後開了第一次個展。我不禁帶著好奇心詢問彼得他的心境轉變,以及對「作品在創作期間擁有自己生長的魔力」的探討。難以掌握的靈光一現,以及面對作品時那般躁動的心境:藝術之所以依舊讓世代深深著迷,果然有其魔力吧。
Thumbnail
一年一度為期四天藝博會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集結了國內外共127家藝廊一同展出所藏的藝術作品,並推廣了極具淺力的新生代藝術家,活躍於藝文界的舞台之上。 運用不同媒材尋找藝術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中,每個人對於藝術品的形成與所表達的意義不再拘泥於形式層面上的「看得懂」或是「看不懂」,而是一種與藝術產生精
Thumbnail
一年一度為期四天藝博會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集結了國內外共127家藝廊一同展出所藏的藝術作品,並推廣了極具淺力的新生代藝術家,活躍於藝文界的舞台之上。 運用不同媒材尋找藝術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中,每個人對於藝術品的形成與所表達的意義不再拘泥於形式層面上的「看得懂」或是「看不懂」,而是一種與藝術產生精
Thumbnail
藝術品的材料是修復干預的唯一對象 當要實施修復時,必須認識材料的物理結構 藝術形象所載入與讀取的概念,可以提供我們將材料區分為「結構」與「外觀」兩方面。 許多破壞性的致命錯誤恰恰源於:未能從「外觀」與「結構」上去研究藝術品的材料構成。 材料在藝術品的兩種錯誤的極端
Thumbnail
藝術品的材料是修復干預的唯一對象 當要實施修復時,必須認識材料的物理結構 藝術形象所載入與讀取的概念,可以提供我們將材料區分為「結構」與「外觀」兩方面。 許多破壞性的致命錯誤恰恰源於:未能從「外觀」與「結構」上去研究藝術品的材料構成。 材料在藝術品的兩種錯誤的極端
Thumbnail
《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一書重新思考藝術創作方式之間的不同區別,對作者保羅・阿登納 (Paul Ardenne)而言,「生態」不單是主題,更是方法和態度。書中介紹了在創作中思考自然、體會生態時所提出的疑問,使我們能以嶄新的方式思考未來。
Thumbnail
《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一書重新思考藝術創作方式之間的不同區別,對作者保羅・阿登納 (Paul Ardenne)而言,「生態」不單是主題,更是方法和態度。書中介紹了在創作中思考自然、體會生態時所提出的疑問,使我們能以嶄新的方式思考未來。
Thumbnail
面對人類世時代,藝術能做什麼?又做了什麼? 污染、資源稀缺、氣象變化、全球暖化:生態紊亂正在加劇,並且嚴重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生存。許多藝術創作者意識到「綠色」回應的緊迫性,因而投入(社會)參與、創立生態本質的表達新規範。為了改變我們的心態,修補、重建我們與唯一地球家園的關係。
Thumbnail
面對人類世時代,藝術能做什麼?又做了什麼? 污染、資源稀缺、氣象變化、全球暖化:生態紊亂正在加劇,並且嚴重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生存。許多藝術創作者意識到「綠色」回應的緊迫性,因而投入(社會)參與、創立生態本質的表達新規範。為了改變我們的心態,修補、重建我們與唯一地球家園的關係。
Thumbnail
到美術館看展,你的預期會是什麼?是古典的油畫、東洋的膠彩、還是龐大的雕塑作品? 近期將結束的的 國美館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是突破對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概念。來美術館給腦袋一個新的體驗!
Thumbnail
到美術館看展,你的預期會是什麼?是古典的油畫、東洋的膠彩、還是龐大的雕塑作品? 近期將結束的的 國美館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是突破對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概念。來美術館給腦袋一個新的體驗!
Thumbnail
這是之前一個月學習顏彩的心得記錄,一丟丟小興奮,我感覺自己畫有點氛圍感的東西,抒發情緒的途徑正確被我尋找到了,並且也非常明確,自己非常喜歡在紙上畫畫,顏料和紙的結合,質感真的好喜歡好喜歡,會有一種時間的斑駁感,充滿了強烈的愛意。
Thumbnail
這是之前一個月學習顏彩的心得記錄,一丟丟小興奮,我感覺自己畫有點氛圍感的東西,抒發情緒的途徑正確被我尋找到了,並且也非常明確,自己非常喜歡在紙上畫畫,顏料和紙的結合,質感真的好喜歡好喜歡,會有一種時間的斑駁感,充滿了強烈的愛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