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更容易職業倦怠?紐約時報說:你必須活得更真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想到要上班就覺得痛苦、因為工作而感到憂鬱,提不起勁?

如果符合所述狀況,也許職業倦怠正找上你。這個近年流行的名詞,透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特徵為在工作上感到疲倦、消極以及效率降低

而年輕世代與這個議題的關係更加緊密。根據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調查,在美國有超過7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歷職業倦怠,其中千禧世代比例最高。

年輕世代更容易倦怠?
  • 數位時代:在數位時代中,網路模糊了工作生活界線,在家上班或加班都是輕而易舉;沒有設定好界線,就容易陷入倦怠中。
  • 社群媒體:你曾經在社群看過這樣的內容嗎?朋友們分享自己升遷的消息、抱怨又加班到半夜,或者表示要開啟斜槓事業。
    在社群世界裡,我們能輕易看見他人的工作成就與狀況,也可能因此造成競爭焦慮,回過頭來鞭策自己要不停前進,而忘了休息。
如何避免職業倦怠?紐約時報這樣說

你必須真實地與自己身體、個性及現實為伍(burnout prevention is about living out what is true about your body, your personality and your reality)。包含:

  • 你的身體──觀察身體狀態,並根據三種核心需求──睡眠、飲食及運動給予其所需。
  • 你的個性──了解自己的個性,從事對應的活動來獲得能量。例如,內向者可能需要獨處整天,而外向的人則需要跟朋友外出來重拾動力。
  • 你的現實──接受目前的實際情況,了解什麼是可改變,而哪些則是不可變的。例如你總是期待老闆能在每次任務完成後稱讚你,但他就是做不到;或許可以從年度考核,或其他時候的認同來滿足期待。

將目光轉向自己,擺脫與別人比較的心態,能減緩倦怠狀態。

作為一個職業倦怠過來人的看法

曾經走過職業倦怠,也有過社群媒體焦慮,我認為該篇內容是很好的提醒。
提醒人們在容易迷失的表象裡,要回到自己。
在我的經驗中,過往很多時候會受到社群媒體的影響,忍不住也要自己再撐一下,遠離休息。現在,我會將注意力轉回自身,觀察身體與心理狀態,想休息的時候就停下來;也發現這樣做之後,反而更有效率了。

在前進與休息的光譜間,我們需要持續練習平衡,並且時常觀照自己,包括真實的身體狀況、個性與現實。

遠離職業倦怠的方法,推薦給有相同困擾的你,也給我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ana_knockknock的沙龍
22會員
10內容數
歡迎光臨我的書房與影視廳,在這裡分享書籍閱讀與觀影心得,推薦好書好劇,剖析內容與提供個人觀點,無收費,歡迎入內觀賞。#書評#影評#讀書心得#觀影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表示,二十一世界對健康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工作上的壓力。因為工作,我們不是太忙太累,就是太沮喪太煩躁。     現代人不快樂的來源主要也是工作,而且很多工作並不是那麼有意義,怎麼看似乎做的都是完全無關緊要的事情,而且有時候真的是連小螺絲釘都談不上,若沒有適時地找到自我防衛之道,長久下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表示,二十一世界對健康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工作上的壓力。因為工作,我們不是太忙太累,就是太沮喪太煩躁。     現代人不快樂的來源主要也是工作,而且很多工作並不是那麼有意義,怎麼看似乎做的都是完全無關緊要的事情,而且有時候真的是連小螺絲釘都談不上,若沒有適時地找到自我防衛之道,長久下
Thumbnail
作者事多人在激烈的升學與就業生涯中拼命前進,最終擠進大型企業窄門展現傑出工作成就。然而,總是工作優先、過度努力的他,逐漸被某種無力感侵蝕,當發覺事情不妙時,已被診斷是重度恐慌症加上憂鬱症,迫使他人生踩下煞車,也開始梳理究竟自己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步。這本書,就是他的歷程回顧,以及如何停止倦怠循環的建議。
Thumbnail
作者事多人在激烈的升學與就業生涯中拼命前進,最終擠進大型企業窄門展現傑出工作成就。然而,總是工作優先、過度努力的他,逐漸被某種無力感侵蝕,當發覺事情不妙時,已被診斷是重度恐慌症加上憂鬱症,迫使他人生踩下煞車,也開始梳理究竟自己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步。這本書,就是他的歷程回顧,以及如何停止倦怠循環的建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日商台灣微告的艾比,大家最近職業倦怠了嗎? 6 月即將邁入畢業季,讓我想到我在新加坡實習回台畢業之後,就正式加入日企,從菜鳥時期一路走來也有 2,555 天,好不想承認自己已是公司資深老鳥,但事實卻擺在眼前。 當在職場上歷經了新手期、低潮期、高峰期到穩定期,伴隨而來的就是職業倦怠,比起重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日商台灣微告的艾比,大家最近職業倦怠了嗎? 6 月即將邁入畢業季,讓我想到我在新加坡實習回台畢業之後,就正式加入日企,從菜鳥時期一路走來也有 2,555 天,好不想承認自己已是公司資深老鳥,但事實卻擺在眼前。 當在職場上歷經了新手期、低潮期、高峰期到穩定期,伴隨而來的就是職業倦怠,比起重
Thumbnail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工作倦怠(burn-out)是「長期無法排解工作壓力而導致的症候群」,屬於一種「職場現象」。但不只是工作職場,人生道路追尋的過程中也很有可能進入倦怠期。 Heibon身邊兩位朋友,最近都明顯進入倦怠期。Amy一直認為自己的工作表現無庸置疑,在公司卻常常得不到主管賞識,導
Thumbnail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工作倦怠(burn-out)是「長期無法排解工作壓力而導致的症候群」,屬於一種「職場現象」。但不只是工作職場,人生道路追尋的過程中也很有可能進入倦怠期。 Heibon身邊兩位朋友,最近都明顯進入倦怠期。Amy一直認為自己的工作表現無庸置疑,在公司卻常常得不到主管賞識,導
Thumbnail
⁡ 最近的職場演講或諮商工作,都和個案或員工談到「職場情緒耗竭」,也就是個人因為工作而耗盡了所有的精力,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以及工作的意願。 ⁡ 我自己在工作上曾經有過兩次的情緒耗竭經驗,真的就如同有三階段的變化。 ⁡ 1.覺得自己都不像自己了 ⁡ 2.感覺精力燃燒殆盡、沒有精神,每天只想等下班,一到
Thumbnail
⁡ 最近的職場演講或諮商工作,都和個案或員工談到「職場情緒耗竭」,也就是個人因為工作而耗盡了所有的精力,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以及工作的意願。 ⁡ 我自己在工作上曾經有過兩次的情緒耗竭經驗,真的就如同有三階段的變化。 ⁡ 1.覺得自己都不像自己了 ⁡ 2.感覺精力燃燒殆盡、沒有精神,每天只想等下班,一到
Thumbnail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想到要上班就覺得痛苦、因為工作而感到憂鬱,提不起勁?也許職業倦怠正找上你。文章將帶你看職業倦怠的定義,以及年輕世代為何與這個議題更加緊密。 而針對避免職業倦怠的方法,紐約時報也提出了建議。
Thumbnail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想到要上班就覺得痛苦、因為工作而感到憂鬱,提不起勁?也許職業倦怠正找上你。文章將帶你看職業倦怠的定義,以及年輕世代為何與這個議題更加緊密。 而針對避免職業倦怠的方法,紐約時報也提出了建議。
Thumbnail
工作倦怠(Burnout)又被稱為職業倦怠,在一九七四年被提出,用來描述專業助人工作者身心耗竭(Exhaustion)的現象。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長期處於工作壓力,卻無法成功處理的一種症候群。
Thumbnail
工作倦怠(Burnout)又被稱為職業倦怠,在一九七四年被提出,用來描述專業助人工作者身心耗竭(Exhaustion)的現象。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長期處於工作壓力,卻無法成功處理的一種症候群。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好好照料自己疲憊的身心,因此都應該好好受到守護,新的一年,先從照料自己開始。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好好照料自己疲憊的身心,因此都應該好好受到守護,新的一年,先從照料自己開始。
Thumbnail
工作了幾年後,有不少我認為職場表現最優秀、名校大公司升遷順利的人才,卻說自己從生活以及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與目標。 才三十出頭,傳統上被認為是在職場有些積累,正要大展身手的時間,我卻沒有想到這種「pre中年危機」的症候群會這麼早出現。我才終於正式體認到:職業倦怠潮正悄悄襲來。
Thumbnail
工作了幾年後,有不少我認為職場表現最優秀、名校大公司升遷順利的人才,卻說自己從生活以及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與目標。 才三十出頭,傳統上被認為是在職場有些積累,正要大展身手的時間,我卻沒有想到這種「pre中年危機」的症候群會這麼早出現。我才終於正式體認到:職業倦怠潮正悄悄襲來。
Thumbnail
從斜槓青年、零工經濟開始,都反映了現在的工作環境跟過去是很不同的,因應科技的發展,很多的新興職稱誕生,而未來必定會有其他新興職稱出現。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份工作做到底,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身兼多重身份,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大膽的安排生涯規劃,勇敢地去嘗試,讓生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Thumbnail
從斜槓青年、零工經濟開始,都反映了現在的工作環境跟過去是很不同的,因應科技的發展,很多的新興職稱誕生,而未來必定會有其他新興職稱出現。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份工作做到底,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身兼多重身份,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大膽的安排生涯規劃,勇敢地去嘗試,讓生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