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0. 比起會看書,更重要的是讀懂一本書《如何讀懂一本書》第三章、第四章 - Chen

2023/03/22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此為Podcast說書頻道【TOGETHER 一起讀】EP50《讀懂一本書》第三章、第四章文字稿,建議可以搭配音檔效果更佳:
大家好,歡迎回到Together,一起讀,我是Chen,今天我們要繼續讀樊登的《讀懂一本書》,上一集Paula跟大家一起讀了《讀懂一本書》的第一、第二章,他跟大家一起了解為什麼比起會讀書,會「講書」重要,以及樊登如何以理工科背景一步步地完善自己說書的能力,這集我們將一起讀第三、第四章,如果一年只選52本書,那我們選書的標準會是什麼?以及如何讀懂一本書?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進入正題吧!
首先是如何找出我們選書標準,在找出我們選書的標準之前,我們必須要先釐清一些觀念,這會幫助我們以更好地心態面對讀書這件事,關於讀書我們很容易陷入五大思想誤區,這五個思想誤區分別是認為讀書沒有用、只讀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書、覺得有些書根本就讀不懂,很挫折、認為讀書是私事、以及自己讀書的效果最好,接下來我會結合自己的經驗簡單說明這幾個思想誤區,當我們建立了觀念,就能避免落入思想陷阱:
  • 第一個思想誤區是認為讀書沒有用:很多人認為比起讀書,專注眼前的生活,比如賺錢、培養專業技能才是更重要的事,而且只要有問題,網路上有很多文章、維基百科、Google隨時隨地都能幫助我們解答,套用我在某本書看到的話:「Google比你的親密伴侶、家人好友更了解你的隱私,你所能想像及想像不到的事情,在Google都找得到。」其實這樣的心態會產生一些問題,當我們透過維基百科或網路文章吸收這些資訊時,資訊可能不夠完整,也無助我們思考,因為你所知道的僅僅是像閱讀報章雜誌般,經過簡化的碎片化資訊,而非你自己深刻的思考、完整的理解,而培養專業技能這件事很好,但在培養之餘,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可以透過閱讀去思考感受的,我認為專業能力跟閱讀在某些層面上,本質上是共通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觸類旁通生活中的經驗,我很慶幸生在台灣,比起在一些因為政治經濟因素無法閱讀的人,台灣閱讀管道多樣、書籍也多元,而只要花幾百塊就能吸收、學到作者花了幾年、幾十年累積而成的專業論述,或是生命經驗的分享,總是讓我心裡充滿感謝,人的一生有限,我們無法瞭解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但你在生命過程中的一切經驗、成長、學習會塑造你這個人的樣子,以及看世界的視角,閱讀能拓展我們的思維,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讀書不會沒有用,而你讀過的書加起來的總合很可能就是你這個人呈現出來的樣貌
  • 第二個思想誤區是只讀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書,我們社會訴諸的主流價值觀常認為讀書是功利性的,我們拿起書本的原因常常是因為考試需求,或者為了解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特定問題,看的書籍大多是教科書或工具書,但只讀這些書是很可惜的事,因為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追求成功、事業之外,還有很多地方是可以了解學習的,不論是人際關係、人生意義、或者是生活議題,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一定會遇到的課題,每個人的成長經驗或許不一樣,但對於這些課題的追求卻是共通的,我們或許一時之間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但卻可以透過多元化的閱讀讓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發現,因為這些作者跟我們一樣,都曾經遇到一樣的課題,就像《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提到的:「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
  • 第三個思想誤區是覺得有些書根本就讀不懂,很挫折,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讀一本書的時候覺得非常困難難懂,字看得懂你,但你卻看不懂字,這樣的經驗常讓我們覺得很挫敗,甚至因此放棄了繼續閱讀的念頭,這邊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經驗,我曾經在我們節目的第一集《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提到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1940年代就出版的經典書籍,兩位作者曾經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書的內容跟組織其實非常嚴謹,因為年代性加上架構嚴謹,對讀書初學者來說是一本蠻硬的書,偏偏我那時候不怕死,當我試著將閱讀融入生活並嘗試讀的第一本書籍就是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第一次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真的覺得非常痛苦,因為書中的內容很多東西是我有看沒有懂的,閱讀的過程很不舒服,因為你發現自己的不足,但我還靠著意志力把這本書讀完了,必須說的是,在當下我有很多似懂非懂,不了解的地方,但也的確從中獲得了一些新的看見,這些看見讓我結合自身的經驗慢慢沉澱為我的樣貌,在後來幾年我又陸續閱讀了這本書第二次、第三次,當我第三次閱讀這本書時,其實我已經掌握了對這本書大部分理解,閱讀的心態甚至可以說是輕鬆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從第一次閱讀到第三次閱讀,我的心態從痛苦到輕鬆這件事,其實反映的是「讀不懂」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狀態,「讀不懂」只是某一個時刻的你對這個本書的量表,而你能透過學習,慢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長,我覺得比起讀不懂一本書這件事,更重要的是心態的建立,如果我們都只挑簡單、容易理解閱讀的書,那或許不能幫助你的成長,因為書裡的內容早就是你原本就知道的事,而無法幫助你思辨,就像《如何閱讀一本書》所說的,我們閱讀的書籍必須是一本一開始你就不怎麼了解的書,在不透過外力的狀況下,以自我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只有這樣,你才會在粗淺的了解到深入的體會的過程中鍛鍊你大腦的理解力,就像我們透過重訓訓練肌肉一樣,我們不需要太過執著到底看不看得懂一本書,能讀就讀下去,能吸收就吸收,如果暫時讀不懂,可以先放著,挑一本一樣有難度,但較能理解地書籍作為入門閱讀,慢慢地從簡單往困難邁進就可以了。
  • 第四個跟第五個思想誤區認為讀書是私事以及自己讀的效果最好,因為性質很像,我會一起說,不知道大家閱讀的習慣是怎麼樣?是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讀書,還是喜歡找人分享討論?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我過去地閱讀習慣是喜歡一個人閱讀,但長久下來,發現自己讀得有些寂寞以及覺得思維受限,我雖然喜歡一個人看書,但也喜歡有同伴一起相互激勵、 一起成長,一起討論對書籍的想法,而想法交流能夠避免我待在自己的舒適圈,透過他人的視角看到更多地發現,我很喜歡這點,這也是我後來加入線上讀書會,認識現在的Podcast同伴原因,因為跟他們一起共讀,我學到很多,也成長很多,而相信他們也是,另外比起自己讀,如果能把書說給人聽,那對一本書的輸出效果會更好,因為這個過程除了能檢視你是否真正了解這本書之外,也能將知識內化,以我跟Podcast同伴的共同經驗來說,我們認為在這幾個月的說書過程中我們的output跟表達力有很大的進步,因為Podcast上架是一種檢視,我們必須有條理地表達我們認為重要的觀點,而且還要讓人聽得懂,一邊上班一邊花時間準備說書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但回過頭來檢視時,我們發現我們的成長真的很大,所以記住,比起一個人默默地看書,找人共讀,跟同伴一起交流對書的想法,把你對這本書的看法說給人聽,絕對能讓你深化這本書的內容。
在一起破除我們常掉入的思想陷阱之後,接下來就進入到第三章的主軸,也就是如果一年只看52本書, 一周讀一本的話,那麼我們選書的標準會是什麼?樊登建議我們可以用「TIPS原則」與七個小訣竅來選書,以「TIPS原則」原則來說:
  • T:指的是工具,也就是能提煉出工具性的內容,從中學到一套方法的書籍。
  • I:指的是新的理念,也就是能讓我們有一些新的發現、新的想法的書籍。
  • P:指的是實用性,這本書是否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讓我們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 S:指的是科學性,這本書並非憑空捏造,也不是簡單歸納,而是經歷了科學性的驗證過程。
而在了解「TIPS原則」後,接下來我們將一起看看選書的七個小訣竅是什麼:
  1. 第一個是看出版機構:一家好的出版機構會為自己的品牌負責,所以在出書時會嚴選內容,他們會先替你把第一道關卡,另外出版社之間,注重的領域其實也有所不同,比如我自己的觀察,台灣的八旗文化出版比較偏向中國觀察這類的書籍,麥田則是文學小說這塊比較多產,知道這些也比較好地幫我們了解,如果我們有特定領域選書需求,可以看那些出版社的書。
  2. 第二個是看作者背景:比起多產的暢銷作家,一些有學術背景作者的書籍,內容可能更有深度,因為這幾本可能就是這個作者這一輩子的研究精華,比如前幾年很有名的《刻意練習》,就是典型教授寫的書,是作者基於他研究論文裡的實驗跟資料寫成。
  3. 第三個是看推薦人:如果要請對選書有要求,及不輕易評論的專業人士推薦是有難度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一本書的深度,比如比爾‧蓋茲推薦的書籍,往往都是有深度,有內涵的好書,我看過幾本他推薦的書籍,每一本都讓我有所收穫。
  4. 第四個是看好書中的推薦名單:你可能會發現,常常會在某不同書中讀到不同作者不斷地提起同一個作者,或者引用同一本書,這可能代表的是這是一本好書。
  5. 第五個是看書後面的參考書目:一本有深度的書籍要寫成絕非憑空想像,作者必須要參考很多不同類型,內容卻有所連結的書籍,作為這本書論述的基礎,而參考書目的書能讓我們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往外擴散再深化書中內容。
  6. 第六個是看內容,主要看這本書解決什麼問題:每一本好書都有一個使命,這本書的使命就是作者透過他的觀察、經驗想要傳達給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沒有答案,比如文學小說會因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而有些書作者很明確的點出問題,教我們如何解決,我們能否辨別作者的論述是否是真的,是否有真正解決到問題就會是我們的課題,但不管如何,如果一本書的內容是你可以學習的,那就是有價值的。
  7. 第七個是看翻譯和圖書印刷品質:如果一本書個文字翻譯很糟糕或錯字很多,那就說明出版過程不用心,而印刷紙質、裝幀設計,都可以說明出版人對這本書的重視程度,這也間接反映這本書的價值,雖然現在電子書已經漸漸成為主流,但我個人很喜歡實體書,除了因為手感不同、可以在書上寫字以外,很多實體書的封面設計都用心,頗具巧思,對我來說實體書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一個收藏品。
另外除了樊登分享的選書原則外,我也想跟大家分享我在決定要讀一本書之後問自己的三個問題:
  1. 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2. 我想從這本書得到什麼?
  3. 讀完這本書後,它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當大家帶著這樣的意識去閱讀時,一定能獲得更大的收穫。
第三章說完之後,我們接下來來說說第四章如何讀懂一本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看到網路上有人說他一年可以讀到三百本書,覺得非常驚嘆、羨慕,很想要成為這樣的人,甚至追求閱讀速度而上速讀課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讀書成了我們多數人的軍備競賽,我們開始以數量作為我們比較、彰顯自己讀書能力的標準,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的經驗,早期我很嚮往能夠一年讀一百本甚至三百本書的人,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我看了很多教導如何閱讀的書籍,當我看越多這類書籍之後,我的心反而慢慢靜下來,因為我在追求閱讀速度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閱讀心態和方向,當我不再把看書的數量當作我的閱讀目標時,我反而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好好思考書中的觀點甚至與生活連結,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閱讀方式,對我來說,閱讀是一種樂趣,是一個不需要有終點的旅程,這樣的心態某方面也應證樊登在書上所說的:「最重要的不是讀書數量,而是真正把一本書讀懂、吃透」,那要如何讀懂一本書呢?這邊我引用《雪球速讀法》這本書的內容,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內容熟悉的書可以讀得比較快、同一個領域的書看越多,該領域的書籍會越看越快、已經看過一遍的書,第二次看的時候會比第一次看快,以上這些反映了兩件事,雜學資料庫,也就是相關知識、資訊,經驗累積越多的人,閱讀速度越快,而閱讀速度某種程度反應你的大腦裡雜學資料庫的累積,以及對應的理解能力,誠如樊登所言:「你的理解力池子有多大,你就能讀懂多難的書」,換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你的雜學資料庫有多廣多深,你就能讀懂多難的書,樊登提到需要具備七個領域的知識才能夠擴大我們腦中的理解力池子:
  1. 經濟學知識:經濟學的基礎思維是當代人一定要掌握的,因為經濟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現在正發生的通貨膨脹對我們的生活會帶來怎樣的改變、美國升息對各國產生的影響,如果不了解這些,或許我們就沒辦法有意識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避免更大的金錢損失,樊登在這邊推薦大家閱讀的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原因是這本書將經濟學原理說得很清楚,我個人的推薦是《小島經濟學》,這本書搭配插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我們了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以及《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這本書則是透過生活中例子舉例商人如何利用人類在資訊或心理上的弱點,操縱和欺騙他人以獲得最大的利益。
  2.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是了解人類動機的不二法門,你會發現,有很多書都跟心理學息息相關,而人際相處方面,不論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社會關係,這些關係經營背後都有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梵登推薦的心理學書籍是《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心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在這當中其實有很多偽科學,這本書把所有在心理學研究的過程中,真正有研究意義的研究羅列出來,而我推薦大家閱讀的是《思考的藝術》,這本書舉了52個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偏誤例子,透過這些例子及說明,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人性的弱點也能發現,其實我們可以預防不必要的錯誤發生。
  3. 國學知識:樊登認為讀這些國學典籍,會讓我們更容易鑑別,和了解西方的典籍,因為有些是通性是東西方共有的,樊登推薦大家讀的書籍是《論語》、《道德經》、《莊子》、《孟子》,那我個人推薦《正是時候讀莊子》,這本書帶我們瞭解在快速變遷的現代中,我們如何好好照顧自己,如何做自己內心的主人、另外還有一本書《權衡:孫子兵法教你亂世中的生存之道》,這本書則是將《孫子兵法》的要義融合當今國際情勢、生活時事,以現代管理學的思維,教我們如何學處世、悟職場、看人生。
  4. 管理學知識:管理學是處理當代人際關係的一門學科,它背後隱含的其實是領導力,幾乎我們每個人的工作都會面對人際問題,比如溝通、帶團隊、開會議等等,我們必須要學習如何塑造共同願景、怎樣透過溝通達成彼此共識、怎樣回饋意見、怎樣稱讚、批評人,遇到他人心情不好時,如何舒緩對方情緒這些基礎的理論,樊登推薦《非暴力溝通》、《可複製的領導力》,我推薦《先問,為什麼?》這本書透過有名的黃金圈理論說明為什麼我們會失去熱情與方向,也詳細說明組織與個人能夠創造長期成功的關鍵到底是什麼,而另外Aileen也有在我們的Podcast節目專門說這一本書,集數是第四十八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來聽看看喔。
  5. 邏輯學知識: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有很多政治宣傳、鄉民辯論,又或者假新聞、偽科學常有著似是而非、真真假假特質,這些似是而非,半身半假的言論容易讓我們陷入思考的陷阱,落入有心人士的圈套中,明白什麼是有效的論證、有效的提問是很重要的,這能讓我們發現邏輯推理上的漏洞,我推薦大家閱讀《邏輯謬誤鑑識班:訓練偵錯神經的24堂邏輯課》這本書以常發生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謬誤為例,從政治宣傳、宗教迷信、廣告用語,甚至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對話來訓練我們推理能力,抓出隱藏型謬誤,透過書中的小練習讓我們試著克服情緒障礙與直覺的誤判,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入門書籍。
  6. 哲學知識:其實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哲學問題往往涉及到人的共性,比如我們每個人一生中一定會問到的幾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的義務是什麼?等等問題,哲學能提供我們一種思考與分析這些問題的方法,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與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訓練我們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樊登推薦的哲學書是《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我推薦《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以淺白清楚的方式詮釋許多哲學大家的觀念,並以這些觀念來探討該如何處理財富不平等?、個人自由是否應該受到限制?殺人有可能具有正當性嗎?這些深度議題,以及《成功的反思》,作者帶我們探討,在這個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的社會裡,是否真的實現了平等與正義,以上這些可能都是我們日常會遇到的議題,透過哲學的思辯,能幫助讓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避免被表象迷惑。
  7. 人生經驗的書籍:這方面的書籍範圍很廣,很可能是透過人生經驗寫的小說,又或者分享自身或他人經驗,並結合自身專業寫的書,比如麥家老師的小說《人生海海》講述了當一個人面對因時代衝擊而變得曲折離奇的境遇時,仍頑強地活下去的精神;而《這不是你的錯》這本書則是身為心理治療師的作者分享了自身的受虐經驗,以及個案的諮詢故事,循序漸進地陪伴讀者從原生家庭的創傷中逐漸復原,與自己和解,讀這些書對我們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畢竟一個人只能過一種生活,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對生活產生茫然倦怠感,若能在他人的人生經驗中找到與自己的相似之處,或許有機會幫助我們開拓思想的侷限性,看到人生的另一種,甚至是許多種可能,讓我們以較開闊心胸面對生活的際遇,我自己推薦《 關於人生,我確實知道...:歐普拉的生命智慧 》這本書,這本書是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對他成長歷程的反思,及人生的智慧分享,書裡面有很多體悟是我這些年以來逐漸領悟的,我覺得這在某種層面上反映人類的共性,能一定程度幫助我們以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推薦大家閱讀。
以上就是樊登《讀懂一本書》的第三章、第四章內容,第三章我們先釐清了讀書時會陷入的五個思想誤區,以及利用TIPS原則及七個小訣竅來作為一年選52本書閱讀的標準,以及我個人分享的,在決定要閱讀一本書之前要問自己的三個問題,第四章我們說明了要讀懂一本書的前提是你大腦的理解力池子要夠大,夠深,而具備七個領域的知識能幫助我們建造自己理解力池子,下一章將由Aileen與大家一起讀《讀懂一本書》的第五章:如何解構一本書、以及第六章:如何組織一個講稿,節目的最後想問大家的是大家今年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讀多少書呢?喜歡這集內容的朋友也歡迎推薦並分享給你身邊的人,也歡迎留言寫下你對這集的想法與意見,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美好的一天,Together一起讀,與你下次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TOGETHER 一起讀
TOGETHER 一起讀
我們是一群熱愛閱讀的人,希望透過我們的選書,讓喜歡閱讀的朋友能接觸到不同領域的書籍,在這個強調速讀的時代裡,我們會以慢讀的方式跟大家一起停下腳步好好思考一本書的精華與觀點, 讓我們一起讀,一起找答案。👉ApplePodcast、Spotify搜尋:TOGETHER 一起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