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實驗】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怎樣?我們應該都想像過

2023/03/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怎樣?我們應該都想像過,想像自己會成為如何的人、想像自己的職業將給社會帶來怎樣的改變亦或消耗、想像所說出的一字一句是否留下傷疤、想像世界如果照著自己的想像運轉,那該會是怎樣。
小時候玩著大富翁,聽著哥哥說:「銀行是借錢的地方,才不是存錢的地方」;大學的時候,教授經濟地理學的老師帶著我們認識綠色經濟,帶我們去馬偕醫院拜訪馬偕儲互社,那是我最初接觸到不同於資本主義運作機制的儲蓄方式。
由金凱瑞領銜主演的電影〈沒問題先生〉雖然是搞笑喜劇,卻讓我聯想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在孟加拉創立的葛拉敏銀行,正是在辦理微型貸款的業務;除了上述的傳統金融體制、嘗試服務被排擠在傳統金融體制的體制,是不是也可以想樣一下無條件基本收入?
甫接觸社會學時,很容易被字裡行間有理有據又同時兼具情感的論述帶著走,邊讀邊點頭如搗蒜,甚至覺得這個世界真該由社會學主導,當時候,老師相約我們到咖啡廳一起玩〈真實烏托邦〉這款帶有階級制度的桌遊,除了感受到階級的壓迫與階級複製之外,也感受到最底層的勞工有多想翻身、多想革命,因為無產階級革命似乎是唯一出路。
桌遊〈烏托邦賽局〉封面。圖片來源:龐奇桌遊餐廳
後來因為太喜歡這款桌遊了,甚至入手一套,每次玩都會有一番新的體悟,但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每個時代、每個我們所處的階級,都有屬於各自的課題。
工業革命初期,是人類史上工作時數最大的時代,那時不分大人小孩、不分男女,每日平均工作時數是12~16小時。
那我們現在所熟悉「一天工作八小時」的制度是怎麼來的?從19世紀中葉開始,工人運動的核心訴求是將工時限制在八小時,如此一來,受薪工人才能有均衡的生活,包括八小時的娛樂和八小時的休息(加上每週末兩天的週休)。
時間拉回現在,社會從機械連帶過渡到有機連帶,越來越細緻化的分工,意味著每個人與工作之間的疏離也越來越加劇,由此又衍生出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狗屁工作」,且至少有超過40%的工作沒有意義,面對這樣的困境,人們想到的解決辦法不是降低慾望,而是提高勞動工時賺取更多薪資,以支應生活中的各種沈重開銷,《黑天鵝效應》作者 Nassim Nicholas Taleb 談及:「最具殺傷力的三種成癮物是:海洛因、澱粉、以及一份固定月薪。」
有沒有可能,把工作的時間縮短,然後把多的時間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而收入反而倍增的方法呢?倘若一週只工作四小時是可行的嗎?
過去我們需要的是經濟成長,需要的是建設,需要的是透過建設創造更舒適、更富有人權的居住環境,而這樣的時代,終將也有到頭的時刻,熊彼得說:「創造性的破壞也將造成社會的動盪,資本主義的新陳代謝是有代價的。」
當人類社會總是在以不斷的製造、不斷的銷毀來創造帳面上的GDP成長,那我們確實就只能繼續讓高工時勞動存續,因為當我們無法去衡量一個人的產值時,只好衡量他的時間,我們用對價的時間,來計算一個人具有多少價值。
當欲望凌駕需要,社會便開始過度生產,走進大賣場,看著琳瑯滿目、整齊劃一陳列在架上的商品,你的內心世界是寬慰都市生活真美好,還是滿滿的焦慮?看著三更半夜照耀著整條街道的便利商店仍人潮不斷,這究竟是現代生活的福音,還是只是「以過勞養過勞」的高工時勞動現象?
我覺得多一點對未來生活的想像,便是永續最好的解方。因為如同科幻電影的場景,我們究竟是活成了預言的樣子?還是驗證了預言?
沒事多想想,多想想沒事。

208會員
184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