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比以往都更需要「Why」的時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AI工具如雨後春筍冒出,除了科技巨頭們為了不在這波浪潮中失了先機,已經拔得頭籌的微軟,更是一波一波一直推出新功能,不斷堆高人們的期待值。根據路透社的報導,自從New Bing的推出以來,Google搜尋引擎的市占率已經微幅下降1% (還是超過90%的龍頭),甚至已經有人將Google現在的處境形容成「柯達時刻」(雖然我自己覺得不太像)。但,就如微軟執行長Satya在採訪中興奮地提到「未來回頭看,是微軟讓Google動起來」

從這幾個月的AI發展趨勢,甚至有人大膽預測AI技術已經超過了「科技奇點」,不可能往後退,更大的機會是成指數型的曲線發展。無庸置疑,AI工具的普及我們能夠更快速地完成更多事。不過我也覺得這是一個比以往都更需要問自己「Why」的時刻

回想數位浪潮

AI工具允許所有人都可以創作,各式各樣海量的創作也已經是可以預見的將來。不過現在這個時刻,好像有點熟悉感?

傳統膠捲相機,每次拍攝都有張數限制、都需要經過「洗照片」的流程,在數位相機普及之後,每張照片的產生只需要0.幾秒的時間,每個人手機中都有數以千張的相片,這個時候開始有人在討論攝影的意義。

在過去講電話還需要投硬幣、插電話卡,傳簡訊還要算字數的年代,我們斤斤計較每一次聯絡的內容,深怕沒有在珍貴的時間內傳遞想給的情感。

海量的創作為了什麼?: 普及與故事性並存

大量的AI創作內容,就好像每一次的數位科技革命,降低了一件事的學習門檻、降低了一件事的執行成本,然後成為了每個人都能使用的科技產品。

數位相機的出現使拍照變得更容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捕捉生活中的點滴。然而,這並未使有故事性的攝影作品失去價值,反而使得這些作品更具意義。在人人都能攝影的世代,那些有著時代故事的照片(例如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照片)依然有著難以取代的價值。類似的還像是最新的智慧手機內建了電影級的錄影模式,人們還是會被有故事性的影片挑動情緒。

AIGC才不過出現幾個月的時間,網路上紛紛出現各種「審美疲乏」的言論。過於快速容易的內容產出,不滿意就能按個鈕重新生成組圖,除了在商業角度上降低了大量的製作成本之外,「按個按鈕」的行為是不是就跟我們每一次按下數位相機很像? 短時間就能累積幾百張的創作,卻幾乎不曾回頭檢視每一張創作的獨特之處?

很多人討論,AI工具的出現會取代很多畫師或創作者的工作。但我卻認為,AI工具的出現就像數位相機的普及一樣,或許會多了海量的AI生成的內容,但我們還是會被那些有著故事、有著理想、有著溝通目的創作品吸引。AI工具的普及帶來了大量的產品與服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有核心理念的作品會被淹沒。事實上,正是這些作品能夠脫穎而出,為人們帶來更深刻的體驗。

作品的核心理念不僅來自於創作者的靈感,還來自於他們如何運用各種工具。無論是傳統手法還是AI工具,只要能夠傳達出作品的精神,不都是值得尊重的表現形式嗎?

經營是借他人之手,完成心中之事

回到經營或管理,比較常聽到「好的管理就是借他人之手,把事情做好」,那是不是「經營就是借他人之手,完成心中之事」呢? 只是現在這個他人之手,多了AI在裡頭。

我們常常提到企業要有purpose,要有一個除了盈利之外的存在目的,這個本質並不會因為AI工具的普及而改變,而是成為我們達成目標過程的有力工具。最近聽到一個角度的看法很有趣,想像AI工具越來越智能,那我們是不是就擁有了類似AI大軍而我們是指揮官,這群AI大軍無所不能,那麼身為指揮官的我們,會指揮他們完成什麼事呢?

當AI工具讓我們能夠做到更多時,我們更應該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經營的初衷是什麼。是為了創造價值、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心中願景,還是為了追求利潤和競爭優勢?

回歸初衷,意味著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創造真正有意義的價值上(就算只是對自己有意義),而不僅僅是追求短期表面的成果(當然,如果能藉此找到同時能滿足心中所想以及商業表現,那是再好不過)。

結語

在AI工具如雨後春筍發展的時代,我們當然必須盡可能在第一時間趕上這波浪潮(更多是不想被淘汰),但同時,在如各種數位浪潮帶來的海量創作,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常常回頭思考「為什麼我們要創作?」,在輕易取得創作的同時,也賦予創作更多的意義。

在經營管理中,我們比以往可能多了更大的優勢、更多的機會能實現心中所想的目標與願景,但無論AI工具帶給我們多大的便利性,企業的願景或目的永遠才是指引企業方向的重要要素,而不是AI。


文末想丟個延伸思考的問題給大家,你或妳認為-

「製造業品牌在AI生態中的角色」:無論是數位轉型或是現在的AI,實體製造業都處在相對被動的位置(數位轉型講了好多年還是大議題),實體製造業在這次的AI趨勢會有不一樣的機會嗎,或者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無論是對於本文的【AI工具】議題深有同感,或持有不同意見,或覺得接班好鬧,都歡迎分享你/妳的意見與看法唷。


接班G.G了】~其中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是二代接班躲也躲不了的代溝課題,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都是我希望在專題中能記錄及討論分享的面向。

如果你/妳也正在接班這條船上還沒跳船,歡迎你/妳一起加入這場長期抗戰。一起把Generation Gap玩成一場Good Game,把接班G.G了做到接班G.G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WU Column | 視角專欄
21會員
54內容數
G.G.=Generation Gap =代溝。還有比接班更容易出現代溝議題嗎?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政策、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新一代承擔上一代的成功或失敗、老屁股的明爭暗鬥,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爭執、委屈?又有什麼樣的契機、轉折與喜悅?為什麼要接班?成功,對於接班來說,又是什麼呢?
2024/07/03
雄獅集團以『引領風格、探索生活 Enriching Life』為核心價值,透過多角化經營,重新定義旅行社思維,延伸出更多服務與業務,呈現企業文化與品牌精神。文章討論了集團化經營對於品牌再造的影響,並以黃金圈模型提出企業延伸的理念與挑戰。
Thumbnail
2024/07/03
雄獅集團以『引領風格、探索生活 Enriching Life』為核心價值,透過多角化經營,重新定義旅行社思維,延伸出更多服務與業務,呈現企業文化與品牌精神。文章討論了集團化經營對於品牌再造的影響,並以黃金圈模型提出企業延伸的理念與挑戰。
Thumbnail
2024/02/05
過去不斷地談論各種產業議題及問題,焦慮與不安逐漸累積到快要喘不過氣,不僅害怕失去先機,更怕跟不上趨勢、落後同業。只是當焦點全神貫注在這些議題上,就更容易失去步調,更容易忘記「本質」。但,「把一個地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貌,才能待得下去」,那些工廠中的每,是否曾經細細品味
Thumbnail
2024/02/05
過去不斷地談論各種產業議題及問題,焦慮與不安逐漸累積到快要喘不過氣,不僅害怕失去先機,更怕跟不上趨勢、落後同業。只是當焦點全神貫注在這些議題上,就更容易失去步調,更容易忘記「本質」。但,「把一個地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貌,才能待得下去」,那些工廠中的每,是否曾經細細品味
Thumbnail
2023/12/28
【接班G.G了】~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是我們躲不了的代溝課題,從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隔代差異,鮮少有角色比接班更必須承擔代溝帶來的壓力與挑戰,這些也都是我希望在專題中能討論分享的面向。但,有沒有哪天,我們都能把Generation Gap,玩成一場Good Game呢?
Thumbnail
2023/12/28
【接班G.G了】~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是我們躲不了的代溝課題,從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隔代差異,鮮少有角色比接班更必須承擔代溝帶來的壓力與挑戰,這些也都是我希望在專題中能討論分享的面向。但,有沒有哪天,我們都能把Generation Gap,玩成一場Good Game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2023年才到三月為止,VC投入生成式AI的市場的估值就已經超越了前兩年的總和,可以想見整年下來絕對是一個數量級以上的差異。難道AI是這兩年才發明出來的嗎? 為什麼忽然之間全世界都在關注AI呢?  這就是我們這邊文章想要探討的,究竟AI發展到現在是否有什麼突破? 為什麼大家開始關注起AI。
Thumbnail
2023年才到三月為止,VC投入生成式AI的市場的估值就已經超越了前兩年的總和,可以想見整年下來絕對是一個數量級以上的差異。難道AI是這兩年才發明出來的嗎? 為什麼忽然之間全世界都在關注AI呢?  這就是我們這邊文章想要探討的,究竟AI發展到現在是否有什麼突破? 為什麼大家開始關注起AI。
Thumbnail
我們曾討論過,AI的工具這麼多,我們該學習那些? 今天我們要談的,其實只是一個心態,就是希望各位不用恐懼也不用急著去學一大堆的AI工具,甚至我們覺得,時常有人討論到的AI溝通師 prompt engineer 為什麼我們不認為長期來說是一個好的職業鑽研方向。
Thumbnail
我們曾討論過,AI的工具這麼多,我們該學習那些? 今天我們要談的,其實只是一個心態,就是希望各位不用恐懼也不用急著去學一大堆的AI工具,甚至我們覺得,時常有人討論到的AI溝通師 prompt engineer 為什麼我們不認為長期來說是一個好的職業鑽研方向。
Thumbnail
上禮拜有人問我:「你做《怪獸科技公司》是想讓大家知道科技變化很快,必須了解到這些應用以及如何因應,不過我們文組也早就知道 ChatGPT、Midjourney 這類 AI 了,你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Thumbnail
上禮拜有人問我:「你做《怪獸科技公司》是想讓大家知道科技變化很快,必須了解到這些應用以及如何因應,不過我們文組也早就知道 ChatGPT、Midjourney 這類 AI 了,你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Thumbnail
前陣子與朋友吃飯,聊到AI的話題時,我們在媒體上都有共同的感受,報導的內容都是憂心大過於開心,內容皆著作XX職業將被AI取代。 果真是如此嗎,當我利用丹尼爾康納曼的「快思與慢想後」,我發覺AI的發明對我來說反而是創作的利器,怎麼說呢?
Thumbnail
前陣子與朋友吃飯,聊到AI的話題時,我們在媒體上都有共同的感受,報導的內容都是憂心大過於開心,內容皆著作XX職業將被AI取代。 果真是如此嗎,當我利用丹尼爾康納曼的「快思與慢想後」,我發覺AI的發明對我來說反而是創作的利器,怎麼說呢?
Thumbnail
從這幾個月的AI發展趨勢,甚至有人大膽預測AI技術已經超過了「科技奇點」,不可能往後退,更大的機會是成指數型的曲線發展。無庸置疑,AI工具的普及我們能夠更快速地完成更多事。不過我也覺得這是一個比以往都更需要問自己「Why」的時刻
Thumbnail
從這幾個月的AI發展趨勢,甚至有人大膽預測AI技術已經超過了「科技奇點」,不可能往後退,更大的機會是成指數型的曲線發展。無庸置疑,AI工具的普及我們能夠更快速地完成更多事。不過我也覺得這是一個比以往都更需要問自己「Why」的時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