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車上路的機會增加,對於現況的道路設計累積了一些看法,在這邊就提出一些我的觀察。
1. 轉向車道的設置
台灣常見的標線繪製方法,是沿著道路中心畫上雙黃線,然後再平行畫出車道線,到了路口就將這些縱向的標線中斷,然後畫上橫向的停止線與行人穿越線。
這種畫法在交通量小的路口沒有問題,但是當轉向的車流量變多時,就會造成轉向車阻擋直行車的情況,解決方式就是設置左轉專用車道。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台灣只有在大型的路口才願意設置左轉專用道,雙車道的路口通常只採用最簡便的標線畫法,讓靠近路口的車道變成一個超寬的車道,然後放任直行與左轉的汽車自行發展成兩個車道,再讓機車在車縫中穿梭。這其實對路口的安全與效率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能將左轉車道畫設出來,透過標線的引導,可以讓車流的運行更有秩序。
2. 轉向車道的出現方式
正常的轉向車道,應該是在不影響直行車道數量的前提下,在直行車道的左側或右側增設出來,但是在台灣,畫設的方法卻是將最內側車道瞬間變成左轉專用道,而且這種錯誤的畫法還越來越普遍。
這樣的畫法不僅容易使誤入左轉車道的車輛,在切換車道時和右方的直行車輛發生擦撞,長期下來也會使駕駛者傾向避開行駛內側車道,導致道路實際可用容量縮減,我認為是應該儘快改正的錯誤交通工程設計。
在中央沒有實體分隔的道路,是透過標線以增設車道的方式來設置轉向車道;
在中央實體分隔的路段,以直行車道偏移的方式,在不影響直行車道數量的情況下,設置左轉專用道。
3. 路段與路口車道標線的漸變
台灣有些路口有設置左轉專用車道,但是標線的畫設不夠完善。例如下圖的路口,看標線是希望規畫成路段三個車道,接近路口時漸變成三個直行車道與兩個左轉車道,但是實際上過寬的路肩造成路段就有四個車道,接近路口時,外側第二車道的車輛無法照標線往右偏移,於是大家選擇順順直行,地上偏移的標線形同虛設。最倒楣的是最內側車道直行的車輛,按規定他應該往右偏移到直行車道,但是右邊的車輛沒有偏移的打算。往右切不進去,往前又誤入左轉車道,就被卡在左轉車道入口前,如果這時左轉燈號亮起,這輛車很可能不願意往前移動,此時後方左轉的車一定叭聲連連。這不是駕駛人守不守法,而是交通工程設計本身就有問題。
有些路口雖然沒有上述的問題,但是在路段漸變到路口的過程中,標線缺乏明確的引導,導致車流選擇性的遵守車道標線。例如下圖的路口,內側直行車道在增設左轉車道的漸變過程中,左方沒有畫設車道線引導整體車流先向右偏移。實際觀察,會發現許多駕駛選擇順順直行,讓車身橫跨兩個車道,(即使畫的是雙白線),地上的車道標線就當作參考,這時如果遇到遵守標線的駕駛向右偏移,可能和右側選擇順順直行的車輛擦撞。如果遵守標線會增加事故,如何期待民眾遵守交通規則呢?
比較好的設計是像下圖的標線畫法,很可惜的是採用這樣畫設方式的路口,跟日本製的壓縮機一樣非常稀少。
4. 路口車道近遠端對齊
台灣的路口設計,經常無形中在引導駕駛忽略地上的標線與車道配置,最明顯的就是路口近遠端車道無法對齊。以下圖的路口為例,南往北的車道在進入路口前因為增設左轉專用道而向右側偏移,但過了路口後銜接的車道卻沒有跟著向右調整。如果你沿著最內側直行車道的箭頭方向往前延伸,會發現對應的是分隔島算來第二車道,而不是最內側車道,這時外側的車輛就得猜測左方車輛會選擇哪個車道,以免發生擦撞。如果內側車輛選擇順順直行去接第二車道,就變成三股車流擠進兩個車道,造成路口疏解的效率變低,甚至發生擦撞意外。長久下來,大部分的駕駛人會選擇對準路口遠端的車道,而不是路口近端的車道標線,只有紅燈註定要停等時,才會選擇遵循路口近端的車道配置。這樣的交通工程設計,不就是在鼓勵民眾忽視標線的存在?
好的交通工程設計,應該是讓遵守的駕駛人順利的通過路口,像下圖的路口,左轉車道面對的是對向的左轉車道,直行車道面對的是路口後的車道,當駕駛在接近路口時選擇了正確的車道後,通過路口時他不需再轉動方向盤選擇及切換車道,大大提高了路口運作的效率與安全,人與人之間也不必在那邊頻頻猜測對方的動向。
遇到複雜的路口,負責任的交通工程設計能夠透過標線明確的引導各方向、各車種的車流,規範出他們的行駛空間,就像火車軌道讓各列車各行其道一樣,讓駕駛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在路口選擇路徑,而能夠把注意力放在禮讓穿越的行人上。
台灣常常看見一個大路口只畫上黃線網交差,我認為這是不夠負責的交通工程設計。
台灣的路口設計,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只是絕大多數的用路人,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出事時先怪罪駕駛人,很少去省思設計出了什麼問題,這反而是台灣交通的更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