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習慣紅利 | 習慣養成四步驟

2023/04/18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Photo by Nubelson Fernandes on Unsplash
養成好習慣一直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學會的課題,大家都知道,好的習慣,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做事情事半功倍,但是為什麼,好習慣總是比壞習慣難養成呢?
習慣行為就像是大腦的慣性動作一樣,執行越多次越自然,變成自動化動作之後,就算不用特別思考,也能執行的很順手,就像早上起床第一個動作總是拿起手機、上完廁所會自動洗手一樣,因為大腦資源有限,如果做每件事之前都要仔細思考,大腦很快就忙暈了,所以習慣行為是大腦節省能量的機制。
就像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中探討的習慣迴圈一樣,習慣是由「獎勵」所組成,包括觸發點、行為、獎勵,只要大腦覺得做一件事情可以得到獎勵,就會把他記住,然後轉換成自動化行為,以便時時獲得獎勵,不過這個過程存在一個bug:對大腦來說的「獎勵」通常是「短期獎勵」,只要可以滿足生存條件,就會被當成獎勵,例如糖分,不管你現在是不是還需要這麼多糖,吃糖都會有滿足感,這就是為什麼壞習慣總是比好習慣容易養成,因為壞習慣通常短期可以帶來滿足,而好習慣總是要堅持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作者介紹

本書的作者艾爾文是一位知識型創作家,經營Youtube分享自我成長與理財、生活相關的知識內容,也是著作有多本書的暢銷作家。《習慣紅利》這本書是艾爾文本人經過十年對習慣行為的研究,並且持續觀察自己的習慣對人生的造成的改變。市面上已經有不少探討習慣養成的書籍,最有名的《原子習慣》更是在艾爾文向出版社推薦後得到翻譯成中文版的機會,艾爾文也為《原子習慣》撰寫中文推薦序。因為市面上已經有很多站在西方思維解析習慣的書,卻缺少一本以中文撰寫,更貼近台灣生活的習慣養成書籍,所以習慣紅利成為第一本專屬台灣人的習慣書籍。
這本書總共分成前後兩部分,第一部份探討如何透過四個步驟培養新習慣,接下來開始聚焦在不同領域中有什麼值得發展的習慣,像是選擇的習慣、思維的習慣、時間管理的習慣、工作的習慣與金錢的習慣等等,除了告訴我們如何養成習慣之外,更說明為什麼這些習慣值得養成,書中引用了很多科學實驗數據與許多心理學實驗文獻,內容紮實又豐富,是一本乾貨滿滿的書。
至於為什麼書名要叫《習慣紅利》呢?紅利的概念來自金融領域的現金紅利,當我們存入越多本金並且把賺取的利息再投入,利滾利的效果將會非常可觀;習慣紅利也是一樣的概念,當我們養成一個小小的好習慣,他可以慢慢滾出巨大的影響力,再藉著不同領域的習慣互相加成,每一個習慣雖然看起來各自無關而且微小,長久累積起來卻能在某天形成一開始沒想到的成果。
這個改變聽起來不容易,但也沒這麼難,不需要刻意「戒除」什麼,只要用一個新的習慣來取代舊的習慣。

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嗎?

剛剛前面提到,習慣就像是內建在大腦中的SOP,含三大步驟:觸發點(提示)、行為、獎勵,某些行為對大腦來說確實不能修改,像是先天為了生存而衍生的習慣,稱為先天習慣,例如:看到食物會分泌唾液、看見危險會想躲避。這些寫在基因中的行為難以改變,但是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習慣是在近一百年才被發展出來的,尤其是網路社會快速發展後,許多以前人根本沒有的習慣突然進入人類社會,例如:一直查看社群軟體的按讚數、長時間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飲食過量等等,都是屬於後天習慣,這些後天習慣跟先天習慣不一定這麼容易區分,但它確實是可以改變的。
而且好消息是,我們不需要靠意志力來改變一個習慣,反而是透過順應大腦喜歡獎勵的機制來給他新的習慣,養成不需要消耗意志力也能完成事情的方法。就像在《象與騎象人》中提到的,我們內心存在掌管情緒、感覺本能反應的大象,負責掌握自動化反應,同時則有騎象人扮演顧問角色,有意識的思考與計畫,讓人可以著眼於長期目標而非眼前的誘惑。
雖然理性的騎象人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但是單靠意志力的話,不可能長期強迫大象做他不想做的事,用意志力養成習慣就像用棍子控制大象一樣,短時間大象可能會聽話,但是久了大象就會反撲。用習慣獎勵的機制則像是用紅蘿蔔誘導大象,給他獎勵同時也引導他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人的意志力有限,應該要把它保留到更需要專注的時刻,而且現今的誘惑已經超出人類心智所能負擔,所以我們更需要用習慣來完成困難的事。

培養習慣四步驟

有時候,我們做了某些壞習慣,並不是因為我很想做那件事,而是在自己沒特別注意的時候,身體就已經自動去做了,例如手機震動時,不假思索就拿起手機,或是看到桌上有包零食就直接開來吃。如果這些壞習慣是在我們根本沒有覺察的時候發生,當然很難改變,如果我們提早透過「隔絕」誘因的方式把提示移除,甚至是換成其他提示,就能夠讓大腦默默忘記要執行舊習慣行為,改而執行新習慣。

第一步:隔絕

把容易觸發壞習慣的誘因從生活中移除,你看不到他就不會想到要做他。我們一定都有過一種經驗,當你離開座位想去隔壁房間做某件事,卻突然忘記要做什麼,只好走回位子,結果一坐下看到螢幕中的訊息,又被提醒你剛剛是要去拿紙跟筆把訊息記下來啦!這是因為大腦的注意力有限,很多事情不可能時時記著,需要靠一些外在事物提醒,所以如果在一開始隔絕做一件事的可能性,會比克制自己不去做來的容易成功。
Action:大家可以現在就檢查一下身邊有沒有什麼壞習慣的誘因呢?趕快收到看不到的地方,像是把手機放到隔壁同事桌上、抽屜的零食都送給同事,或是家裡的電動玩具插座、連接線都拔掉,並且把運動衣放在桌上,再接著觀察看看自己的注意力變化吧!

第二步:引導

人的行為會受到三個因素影響,動機、能力跟提示。動機就是你想做一件事;能力代表你有本事做這件事;而提示則是提醒你:該做囉。如果想養成一個好習慣,至少代表你有動機及能力,但是如果不知道要做就沒有用了,所以我們要幫自己建立提示來引導自己。提示可以是一個物品,例如一本書(想養成閱讀習慣);一個時間點,例如早上起床固定喝一杯溫水+益生菌、或是某一個已經養成的習慣,例如在牙刷旁邊放上牙線(養成剔牙的習慣)。這些提示讓你想起來你要做某件事,才不會東想西想,最後忘了要做該做的事。

第三步:持續

主要是加強步驟二的「動機」,因為有時候雖然我們被提醒要執行某個習慣了,但是卻提不起勁,可能是太累了、可能今天沒心情,總之就是動機不夠強,以下兩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持續執行習慣的行動力。
  1. 先潑自己冷水:大家記得年初時許下新年新希望的自己嗎?當時信心滿滿列了好多今年想達成的新目標,但是在熱情消退之後就把他忘的一乾二淨,我們的大腦很可愛,當你太有自信的時候,大腦會以為自己已經完成了,或是以為很簡單,然後就對這個目標失去興趣,想趕快去執行下一個目標。雖然訂定目標很重要,但是在執行前還要先施展一點小技巧:先想像有可能的失敗情境、或是中間可能遇到什麼困難,潑自己冷水,大腦反而會基於規避損失的心態,提醒自己行動。這一步大家要記得:一定要先想像正面的結果,再回頭評估風險,才不會一開始就把事情想像的太困難,反而不敢作出行動。
  2. 專注在過程中:享受每一個過程中的進步,而不是最後的終點。就像《象與騎象人》中提及的進展原則,人在追求目標過程中體會的快樂往往大過於達成目標時的快樂,而目標達成那一刻我們反而是如釋重負的感覺,但習慣是要一直進行下去的,所以與其關注最終目標,不如把目標設定成許多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是過程。例如,如果你減重的目標是達到某個體重的話,在達成之後就會失去繼續運動的動力,相反地,如果你在意的是過程中運動身心舒暢的感覺,這樣就有動力一邊執行一邊享受。同時,目標拆解成階段性任務,也會降低行動的難度,更容易培養成習慣。

第四步:追蹤

最後一步驟是著眼在大腦喜歡「獎勵」的本能。因為好的習慣通常短期不見的有效,如果大腦感覺不到獎勵,就會漸漸失去動力,轉而回去執行本來更容易得到獎勵的壞習慣。所以我們要用具體的方式讓自己看到進步的幅度,讓自己更有動力,而成就感就是一種內心的正向獎勵,好習慣得到正向獎勵,壞習慣則會得到負向獎勵,做越多只會越空虛,越飢渴。但是成就感難以量化,所以可以透過具體化的方式,比如說記錄天數、次數、各種量化獎勵來留下足跡,給大腦進步的感覺。
Action:大家不妨下載Habit Tracker這個App,可以在上面設定你想要養成的習慣,並且在每次完成後打上一個勾,app會幫你統計你已經連續幾天完成習慣任務,這個app也可以很人性化的設定你的習慣重複條件,例如只在周間進行、或是每周固定天數要執行習慣任務等等,把養成習慣變成一個好玩的遊戲。

習慣紅利的三種特性

養成好習慣,除了好習慣本身之外,其實他帶給你的好處遠比你看見的更多,比如說,當我養成早睡的習慣,隔天起床會更有精神,我就能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而且下班也會有精神運動、閱讀,閱讀又能增進我的寫作能力,讓我有機會斜槓。好習慣至少有以下三種特性:

習慣的複利效應

放大。當你建立一個好習慣之後,每次付出一樣的努力,產生的效果卻會累積,就像練習跑步,一開始跑5分鐘就喘吁吁,而且跑不遠,隨著練習的時間拉長,同樣是5分鐘,你已經完全不會喘,還可以跑得更遠。所以一旦養成習慣就盡量不要中斷他,就像存錢一樣,要讓複利發揮效用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打斷他,必須要穩定而持續的投入。

習慣的飛輪效應

累進。大家有踩過腳踏車嗎?第一步起步時總是需要花費比較多力氣,但是當輪胎越轉越快,你就越來越輕鬆。養成習慣也一樣,一開始你可能要常常跟意志力搏鬥,但是當你執行起來越來越熟練,大腦也不再這麼抗拒執行,後面就能夠不費力的進行好習慣。就像推動一個大輪子一樣,第一步雖然要很用力,但是滾動之後輪子自身的動力就能夠帶動自己繼續滾動,最後越滾越快。

習慣的長尾效應

耐受。時代變遷快速,過去的工作技能未來不一定有用,但是有些好習慣一旦養成,雖然現在看起來影響不大,但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未來就會變成一個可以適應世代的習慣,像是存錢習慣、時間管理、閱讀、溝通技巧等,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很有價值的習慣。

加碼:習慣的外溢

習慣的好處還不只如此,在不同領域之間養成的習慣,還可以帶著走,在別的領域也互相套用,就像現在很流行的跨領域專長一樣,在一個領域養成的習慣可以是投入下一個習慣的資源。比如說養成好工作管理習慣,之後如果要創業或是要規劃自己的副業時,就可以把工作中學到的技巧用在自己的事業上,進而創造更多收入。或是養成存錢的習慣,就能讓你改善生活環境,讓自己身心更加健康,也能在工作領域表現更好。所有的習慣都是環環相扣的,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綜效:1+1>2。

結語

養成好習慣的四步驟,隔絕、引導、持續、追蹤,大家記起來了嗎?
雖然我整理了很多很重要的內容,但是其實才佔了整本書的1/4吧,這本書後面還分享了生活各個面向的小技巧,也條列了值得我們花時間培養的習慣,如果大家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的話,可以從下圖挑選一些習慣開始練習唷。
值得養成的習慣,來源:采采說書
自從開始經營說書頻道之後,常常有人問我是怎麼養成閱讀習慣的,其實認真回想,還真的跟這本書提到的方法不謀而合,像是設定提示:我會固定在床頭、在桌上擺著一本書,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比起看電視,我還有看書這個選項。在我犯懶不想看書的時候,我也不會強迫自己一定要看很多,反而會放很鬆,告訴自己:今天很累了,沒有看完進度也沒關係,至少打開書、看個五分鐘,神奇的是,反而當我沒有給自己壓力的時候,不小心就一直往下看了。如果連翻開書的動力都沒有的話,我會乾脆看小說,因為小說對我來說是娛樂,同時又可以不中斷閱讀習慣,久而久之,看書取代看電視就這麼自然而然發生了。
雖然我講的很簡單,但我不會說這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習慣不可能一瞬間就養成,反而會建議大家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你可能會抗拒、偶爾需要用一些方法來持續習慣,目前最有科學根據的說法是平均需要66天養成一個習慣,簡易的習慣需要18天,困難的習慣則需要254天,怎麼看都不是短時間的事。但就跟前面說的先潑自己冷水一樣,潑冷水是幫助大腦冷靜、看清現實,但同時也要抱著期待,因為你知道你會成功的。
習慣養成之路很長,想著要堅持254天很困難,但是堅持1天不難,所以我們只要專注在眼前的這1天,每天都做好自己今天能做到的事,一步一步就能夠一直往對的方向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6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