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有一句話,「我們選擇只將時間花在家人與我們的觀眾讀者身上,而捨去了原本既有的同事朋友圈。」其實能夠做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在人際方面自由了,因為有好多人很在意他人言語。不只是在一般人際上,兩位作者能做到斷捨離,面對媽媽,也能讓她做自己,不預期媽媽應該要怎麼樣。我想要請兩位跟我們分享,實際上在生活中如何交友,還有如何跟媽媽相處?怎麼做到沒有預期?(洪仲清老師)
我們的媽媽朋友很多,然後他是佛教徒,所以常常會跑寺廟念經拜拜,並且和出家師父們還有其他佛教徒的朋友聊天,佛法的環境似乎讓他感到安心愜意。
我們出生之後就在台中的姨婆家長大唸書,然後媽媽在台北工作,並且住在精舍裡,所以他很多佛經都會念,也會演奏法器,非常厲害,我們小學、中學的寒暑假都會上台北參加法會,所以也很會念經,哈哈!
不過因為從小就沒有住在一起,然後媽媽講話也比較直接、直率,所以我們一直都有點怕他,和他待在同一個空間的時候,皮還會不自覺繃得很緊,很不自在,我們自己也不是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加上我們從小在姨婆家長大,所以有時候還會對媽媽擺出媽媽的樣子不以為然,天啊!好不孝!😅
出了社會之後就也不喜歡回家,而喜歡待在男朋友家,然後離職創業後也不敢回家,因為自己還沒有成績之前也不敢回家,但生命就是會安排事情讓你好好面對!
因為家人生日、母親節等等節日時,我們還是會一起聚餐,有時候媽媽也會叫我們回家,我們也不敢違抗。我們覺得之所以那麼害怕媽媽,可能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也沒有做好像女兒乖巧的模樣吧!
但我們自己又有想要過的生活,實在不願放棄,所以一開始離職時也不敢講,後來告訴媽媽之後,他也會多少勸我們回到職場,但回職場就像要我們的命一樣,所以我們也很難妥協,於是繼續做我們想做的事情。
一開始家人也是拿我們沒輒,所以每次聚餐時多少有點尷尬。我記得有一次我們主辦整理的講座時有邀他們來聽,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洗腦他們。
後來他們也開始看我們拍的影片,就更清楚我們到底在幹嘛,也會跟我們說他們認同斷捨離的概念,所以我們很感謝YouTube的存在,讓口才都不是很好的我們母女三人的溝通更加順利。
後來疫情的時候和媽媽住在一起,我們就一樣照常拍片、自己做飯、做瑜伽,於是媽媽就很清楚我們離職之後每天在幹嘛,後來他就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習以為常了。
有時候父母對小孩講話大概都是比較直接,但我們知道媽媽是很單純善良的普通人,不可能想要傷害我們,只有我們自己覺得受傷才會受傷。
之前有部劇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實「你的媽媽也不是你的媽媽」,他也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想要追求喜歡生活的人而已,也有自己的生活理念,也可能會不小心說錯話,就像我們自己也會一樣,所以我們互相尊重,讓媽媽去喜歡的寺廟拜拜、和那邊的人交朋友、做任何想做的事,就算不理我們也沒關係,這樣他才會快樂健康,然後我們也不犧牲自己的快樂,認真地生活和工作,一切就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