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了怎麼辦?用《我好生氣》跟孩子談好好生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怎麼這麼愛生氣!」「不可以生氣!!再生氣我你就給我去旁邊罰站!」,這些話語你是否感到很熟悉?
面對孩子的生氣,我們往往選擇先責備,想要用快速的方式讓他安靜下來,卻常常適得其反,反而助長雙方的怒火。這個情況常常在公共場合讓家長們感到困窘、困擾。
但回顧跟孩子相處的生活經驗中,我們是否曾跟孩子談談什麼是生氣呢?生氣的時候,又可以怎麼做?如果我們從來沒跟孩子討論過怎麼面對生氣的心情,一味的選擇責備,孩子沒有機會學到好的情緒管理策略
《我好生氣》一本跟孩子談好好生氣的繪本,
★故事內容
《我好生氣》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一些讓人感到生氣的情境,從家裡、學校,跟同儕、師長的相處都包含在內,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也許他們也遇過類似的情況呢!
書中有一隻兔子訴說著生氣的原因,因為被取笑、被爸媽打斷遊戲、在教室很努力卻還是畫不好、還有雖然自己很乖但是還是被老師說上課說話覺得非常不公平,後半段兔子開始查覺自己如果用打人罵人的方式那就糟了,用了一些不錯的方式來讓自己可以恢復平靜。
繪本同理了孩子們的心情,深切道出了孩子的心聲。
《我好生氣》教孩子一些很不錯的方式來應對生氣的心情。例如說離開那個讓你生氣的人,用力吸氣吐氣把怒氣通通吐掉,或是去跑步、騎腳踏車或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可以休息或是哭一哭,弄清楚自己為什麼生氣,或是請人幫助我。
這整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頁是—
也許其實需要改變的是別人,或許他應該對我更好、更公平一點。
有時候,孩子(或是大人自己常常也是)會因為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而感到心情不好,但有時那並不是真的自己的問題,是別人可以選擇更善良的方式對待自己。
如何跟孩子談生氣-每種情緒都有他的功能,但表達方式有優劣之分
研究生氣情緒的心理學家Ryan Mratin的研究告訴我們—生氣其實是一股很健康而且強大的能量。在嬰兒時期,我們就擁有這樣的情緒了。生氣,對人類來說相當重要,他讓人類祖先得到了進化的優勢。告訴我們這件事對我們來說並不公平,需要挑戰,生氣幫助我們人類的得以面對大自然的殘酷與無情,在演化的過程中得以透過奮戰而存活下來。
我想,我們想跟孩子說的是,不是不可以生氣,但不可以因為生氣就為所欲為,或是做一些破壞性的事情。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每種情緒都有他的功能,但是如何好好的表達,不讓自己或是其他人受傷,卻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繪本討論主題
1.哪些事情讓你感到生氣呢?
《我好生氣》裡畫了許多讓孩子或大人感到生氣的情境,有哪一些情況是孩子也曾經遭遇過的呢?這禮拜有讓你感到生氣的事情嗎?這些事為什麼讓你感到生氣呢?透過提問和討論多了解孩子的生活,也可以讓孩子有抒發的機會。
2.生氣的時候,有哪些好方法可以用,幫助我們冷靜下來,或是讓事情有改變呢?
《我好生氣》裡提到生氣時會想要說難聽的話或是打人,但是真的做了就糟糕了;接著,《我好生氣》裡的提供了許許多多的好方法,讓我們有機會可以聽看看對孩子來說,有哪一些是他日後如果生氣的時候可以用上的法寶;又或是有哪些方式,他其實已經用過了,而且覺得非常管用的呢。
針對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也許可以數數看兔子用了哪些方式來應對呢?透過數數,孩子可以知道原來不是只有哭鬧這樣唯一的方式來表達。
家長的身教-孩子不是聽爸媽說了什麼,是看他們怎麼做
我們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做為家長,也是一般人,也有喜怒哀樂,孩子每天回家就睜著眼睛看爸媽的互動,我們除了跟孩子分享自己生氣時,都怎麼做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看到爸媽生氣的時候,例如透過跟孩子說「我現在在生氣,等一下我們再回來討論。」讓孩子看到爸媽生氣時,但還是可以不透過謾罵來傷害關係。
生氣一直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感到具有破壞力的情緒,然而當我們用新的觀點看待這個情緒,用更多元的角度還孩子討論,那我們就有更多機會創造新的對話和新的情緒處理技巧,下次當孩子遇到心情不好的事的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囉!
同主題閱讀: 彩色怪獸
avatar-img
2會員
14內容數
13年兒童心理工作經驗分享和與森林療癒有關的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療癒之森 的其他內容
一本適合所有年齡層的情緒主題繪本,用彩色的怪獸故事,帶孩子認識五種基礎情緒! #認識情緒 #情緒覺察
一本適合所有年齡層的情緒主題繪本,用彩色的怪獸故事,帶孩子認識五種基礎情緒! #認識情緒 #情緒覺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為什麼要學會「好好生氣」? 「生氣」是一種強烈且自然的情緒,但卻經常被誤解或壓抑。當孩子摔玩具、尖叫時,家長和老師或許會急著制止;而當大人壓抑情緒,最後不小心爆發時,後果更可能令人遺憾。其實,生氣並非壞事,它提醒我們界線被觸碰,需求未被滿足。如果能夠「好好生氣」,不僅有助於解決問題,更能促進健康的
Thumbnail
之前說過, A棟的電梯說要換,結果竟然要換3個月。 而且,公告出來之後,完工日期又默默從明年2月14日, 延長到27日。 是怎樣!2月14日情人節,要避開嗎!   對,於是,從本月25日開始,已經沒有電梯用了, 本週去上班,要爬到5樓了。 是要讓我多累……   於是各種不
Thumbnail
每個壞脾氣的背後,都需要一點點關愛來改變! 問題討論:學習情緒管理與關係建立 主題: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適用對象: 小學生或國中生 討論問題設計: 1. 情緒辨識與理解 小氣氣為什麼常常生氣? 你有過和小氣氣類似的經歷嗎?當時是什麼讓你生氣?
Thumbnail
生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但當孩子表現出怒火時,家長往往不知所措。本文提供了三個簡單的步驟來幫助家長理解與管理孩子的情緒:深呼吸、猜測情緒和行動。這些策略能幫助家長在激烈的情緒中保持冷靜,並有效地協助孩子表達感受與找到解決方案。透過理解與適當的引導,家長與孩子的情緒管理將更加順暢。
Thumbnail
本週是硬體之亂,再加上系統之亂。   一到學校,就看到A棟的電梯邊貼了告示, 說要換電梯了, 從11月25日到明天2月14日,都不能用了。   殺人了啊! 你知道從B1爬到5樓研究室,腿會斷掉嗎! 而且,一天要上下幾次? 去上課、回來,去系辦、回來,去學餐、回來……是要走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陪伴女兒閱讀一本富有情感的繪本,從中觀察情緒的變化與認識,並反映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書中故事的不同理解。透過內容中的插畫及故事,分享了情緒的複雜性及家庭關係的修復,讓大人和孩子一同學習如何面對和表達情緒,形成更深的親子連結。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長期觀察長新冠腦霧的研究與影響,其中之一「易怒」似乎也在台灣社會隱隱浮現。好消息是,《自然科學報告》中的最新研究(2024/04/09)發現,通過處理一個物體來中和主觀憤怒,可通過認識到物理實體(如一張紙)的消失,從而導致原始憤怒情感也消失來實現。簡單的說,生氣了,寫下來,撕碎或丟掉那張憤怒紙。。。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Thumbnail
為什麼要學會「好好生氣」? 「生氣」是一種強烈且自然的情緒,但卻經常被誤解或壓抑。當孩子摔玩具、尖叫時,家長和老師或許會急著制止;而當大人壓抑情緒,最後不小心爆發時,後果更可能令人遺憾。其實,生氣並非壞事,它提醒我們界線被觸碰,需求未被滿足。如果能夠「好好生氣」,不僅有助於解決問題,更能促進健康的
Thumbnail
之前說過, A棟的電梯說要換,結果竟然要換3個月。 而且,公告出來之後,完工日期又默默從明年2月14日, 延長到27日。 是怎樣!2月14日情人節,要避開嗎!   對,於是,從本月25日開始,已經沒有電梯用了, 本週去上班,要爬到5樓了。 是要讓我多累……   於是各種不
Thumbnail
每個壞脾氣的背後,都需要一點點關愛來改變! 問題討論:學習情緒管理與關係建立 主題: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適用對象: 小學生或國中生 討論問題設計: 1. 情緒辨識與理解 小氣氣為什麼常常生氣? 你有過和小氣氣類似的經歷嗎?當時是什麼讓你生氣?
Thumbnail
生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但當孩子表現出怒火時,家長往往不知所措。本文提供了三個簡單的步驟來幫助家長理解與管理孩子的情緒:深呼吸、猜測情緒和行動。這些策略能幫助家長在激烈的情緒中保持冷靜,並有效地協助孩子表達感受與找到解決方案。透過理解與適當的引導,家長與孩子的情緒管理將更加順暢。
Thumbnail
本週是硬體之亂,再加上系統之亂。   一到學校,就看到A棟的電梯邊貼了告示, 說要換電梯了, 從11月25日到明天2月14日,都不能用了。   殺人了啊! 你知道從B1爬到5樓研究室,腿會斷掉嗎! 而且,一天要上下幾次? 去上課、回來,去系辦、回來,去學餐、回來……是要走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陪伴女兒閱讀一本富有情感的繪本,從中觀察情緒的變化與認識,並反映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書中故事的不同理解。透過內容中的插畫及故事,分享了情緒的複雜性及家庭關係的修復,讓大人和孩子一同學習如何面對和表達情緒,形成更深的親子連結。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長期觀察長新冠腦霧的研究與影響,其中之一「易怒」似乎也在台灣社會隱隱浮現。好消息是,《自然科學報告》中的最新研究(2024/04/09)發現,通過處理一個物體來中和主觀憤怒,可通過認識到物理實體(如一張紙)的消失,從而導致原始憤怒情感也消失來實現。簡單的說,生氣了,寫下來,撕碎或丟掉那張憤怒紙。。。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