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不如意的時候? 「不反應」就好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好久好久,都沒有來講一些心理話題了,因爲這幾天剛好在看小説,不知不覺就沉迷進了虛幻的世界裡,加上手頭也有另外一個project在做,似乎就沒空想很多這方面的問題了呢。
不過是偶然突然想起以前那個混亂的自己,又看看當下的自己,覺得這種變化似乎是應了一個很有道理的答案,就是「不反應」。好啦我知道你們不知道我到底在講什麽啦,今天阿玉就想小小講一下關於如何面對人生不如意甚至是非常低落的時候,我們該要怎樣才能讓自己走出低谷,重振旗鼓呢?

我們爲什麽會不開心?

這個問題看上去好像很白癡,「因爲不開心就是不開心啊,就是一種感覺啊」,嘛我當然知道啦,但如果我告訴你開心不開心大部分其實取決於你的想法呢?你會不會稍稍停頓下來開始思考。
對,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不如意,或者是難過,傷心,悲痛,都是因爲我們腦海裡的想法使然,我們的想法「覺得」這很過分,我們的想法「覺得」這不公平,我們的想法「覺得」別人在傷害我們。然後我們就會真的感覺到心裡難過了。心痛,憂鬱,焦慮等等就這麽來了。
那不是因爲想法而不開心的那部分呢?那部分其實就很簡單説明了,就像你喝水突然嗆到一樣,你會不會因爲這個感到難過或者仇恨(在沒有其他并聯的事發生情況下),你不會,你只會調整下喝水的姿勢或者速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也比如像你走進一家店門的時候,不小心在推門時突然撞到了玻璃,你會不會因此覺得壓抑,憂鬱,或者悲傷難過,同樣的是在沒有任何其他互相串聯的事發生的情況下,對你不會,你不會「想」那麽多,小心點就好啦。所以就是這樣,那些不是因爲想法而不開心的部分,就是那一瞬間的感覺而已,很快它就會消失,你不會在此基礎上得出很多不可思議的負面的結論,你會感覺完就忘記,就是這麽簡單。
所以我們不開心的原因,即有真實發生的感覺觸發原因,也有因爲自己腦海裡的總結和想法導致的原因,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困擾我們的幾乎都是後者,因爲後者會一直留在我們身體裡,很難忘掉。

深入潛意識的原因?

那凡是對心理學稍稍有一點瞭解的人,都會知道潛意識的重要性,它可以治療很多心理疾病。許多心理醫師都會試著去深入患者的潛意識,找到那個核心的答案,以此基礎上衍生的治療方法層出不窮,比如催眠,比如羅夏克墨漬測驗等等。
那爲什麽我們可以在潛意識裡面找到答案呢?或者說,那唯一想要的答案爲什麽只存在於潛意識裡面呢?
因爲在潛意識裡,一切都是平靜的,可以接受任何事情而不分好壞。我們在潛意識裡,是幾乎處於全包容狀態,我們可以把任何經由意識層面判斷為「不好」或者「痛苦」的事情,統統都埋進潛意識裡面,而潛意識不會評斷任何好壞,就統統存起來了。
或者說,之所以潛意識可以儲存那麽多創傷或者痛苦的事件,是因爲潛意識本身是和平且平靜的,它沒有任何情緒,也沒有任何正面或者負面的思想,就好像大海天空一樣巨大的容器,能夠容納任何意識層面接受不了的東西,很多在意識層面得不到解決的問題的答案,也就在那裡。
這就是爲什麽我們在治療心理疾病或者想法設法疏通開導自己想法時,會經常用到接觸自己潛意識這個方法的原因了。

「不反應」又是什麽意思?

看了上面所說的,我相信大家應該多多少少知道了「不反應」的意思了,對,就是嘗試進入潛意識狀態。讓自己在那個狀態下找到真正的答案。
當我們不反應時,我們本身就相當於一個潛意識了,我們允許各種思維和情緒在我們腦海和身體裡游走,但不做任何反應。
簡單點來說,就是觀察自己,省察自己的想法。而不去因這些想法做任何行動。
聽起來很難喔,但其實并不是。也就是冷靜下來的意思啦。你想想,是不是在很多個時候,我們的負面思想來自於對環境的理解,來自於對別人的話語理解,來自於社會規則給我們打上的標簽的理解。
而這些「理解」,這些「想法」,它們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事物,是完全虛幻的,假想的東西。
那你可能會説,那有些事情就是和我想的一樣的發生了啊,那這方面是屬於另外一個能量共振的話題範疇了(我可能之後會講到),至少在當下,在你不開心或者非常消極的時候,你的那些及其負面的想法,是不存在的事實,相信你可以在自己狀態非常正常的時候去回顧當時的自己,也會有同樣的感覺,「我當時會那麽想真的完全沒辦法理解呢。」,對,就是這種感覺。
人是基於想法而行動的,沒有了想法,我們也就沒有了行動,更談不上正負面的情緒感受了。
所以,很多後悔的事情,統統都是基於我們在當時高昂的情緒,導致被放大的想法,哪怕是正面的也好,只要被過度放大之後,就一定會能量失衡,會導致完全是自己無法控制也不想要的結局。
所以情緒,在這其中,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人會因爲情緒的原因,產生各種各樣的相應的想法,好的情緒會產生好的想法,反之亦然。然而,好的情緒產生坏的想法是絕對不存在的,反之亦然。
這就是爲什麽,情緒控制的重要性是非常非常大的。情緒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左右我們的想法,大家都知道要做出正確且理智合適的決定,不受情緒影響甚至封鎖情緒是非常必要的(儘管這個方式很多都是對身心有害的)。
當然我在這裡講的不是要大家封鎖和排斥自己情緒啦,那樣很痛苦,阿玉不會用難受的方式讓大家獲得快樂,因爲那不是真的快樂,那是定時炸彈。
所以,這裡的所謂「不反應」,不是指你要忍著所有的情緒,或者忽略自己所有的想法,假裝自己聽不見也感受不到。而是冷靜下來,在保持鎮定的狀態下,去觀察自己的想法,去看看它們是什麽,然後讓它們自行消失,直到腦海裡所有的正面的負面的,難聽的好聽的想法全部消失後,你會聽到一個聲音,一個中性的聲音,它會告訴你此時你想要做什麽,很可能是跟你之前想要解決的事情毫無關係的一個答案,但是你照著它說的做,你就會慢慢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了,就是這麽神奇和簡單!

怎樣做到「不反應」?我又能得到什麽呢?

當我們知道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處於低谷的時候,去冷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想法時,基本就成功了一半了。
當我們只是像孩子認識世界一樣,去試圖認識我們此時的想法和情緒,而不做任何判斷和行動時,我們就已經進入了自我的潛意識狀態了。
就好像,你冷靜下來,感覺到自己很氣憤,你會告訴自己說,「我感到自己很氣憤。」,然後就此打住,就不要再往下想,因爲往下會有一千種各種負面或者過度分析的想法出現,例如「那就是因爲TA說的那句話我才會這樣!就是因爲這個環境才會導致我這樣!」等等,接下來基於這個想法的行動就會開始了,你會朝著自己設定的認爲可以解決問題的目標走,然後可能會越來越累,越來越歪,到最後完全垮掉,然後又開始重複這個過程,長期下來,心理疾病就產生了。
所以,在你觀察自己想法或者情緒時,你告訴自己「我感到難過」,「我感到憤怒」等等之後,就停止一切後續想法,就不要再去管那些情緒,你也會發現自己很多想法,比如「我好想要」怎樣怎樣,「我覺得一切都完蛋了」等等這些,你在腦海裡念出它們,就好了,就停止了,就不要再繼續往下深入分析,自我剖析,或者運用邏輯思維去嘗試解決問題,這些統統都不要,就到此爲止。然後不斷反復以上這些過程,你會慢慢變得平靜,呼吸順暢,心情穩定,你就已經做到了「不反應」了,成功了!
那做到「不反應」,能獲得什麽呢?
能獲得真正的答案。
在你進入潛意識狀態後,你會慢慢變得平靜,并且此時腦海中不再有任何想法,沒有情緒,當然你就也并不會有任何行動。那在這時,會有一個很中性的聲音,即不興奮,也不悲觀,既沒有正面的感覺,也沒有負面的感覺,它就僅僅只是告訴你你現在想要做什麽。
那個聲音就是答案。
你就聽從這個中性的聲音,就去做它告訴你要做的,你會在做完這件事之後,突然就知道你該要怎麽辦,關於之前那些一直苦惱你,或者讓你低落的事,你會突然就知道你該怎樣處理,而這個時候的對策,是完全不同於你在負面的時候運用邏輯思維想出來的對策的。
這是一個十分中性,可行性十分強,并且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後果的對策。就是我們一直想要的,以最輕鬆的方式,解決最難的問題。
「不反應」就是這個目的了。
當你低落或者被負面情緒包圍的時候,去觀察自己内心的想法,叫出它們,然後不去做任何其他抵抗或對抗的反應,直到腦海裡沒有任何想法的時候,你會聽到一個中性的聲音,那就是答案。
所以切記,當你有負面情緒或者負面想法的時候,不要去抵抗它們,也不要去對抗它們。讓它們在你保持平靜的狀態下,自然地消散。比如現在我明明很難過,但是我爲了讓自己開心,我讓自己看喜劇電影,或者喝酒麻痹自己,大吃大喝來忘記煩惱,這樣就永遠都不會真正解決問題了。
試著冷靜,試著去客觀不夾雜任何感情地去辨識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認出它們之後,就隨它們慢慢散去,這期間不動用任何腦筋,不下任何結論,也不做任何對抗,就這樣冷靜得觀察和鎮定一段時間,你就會聽到那個發自你内心的聲音告訴你該怎樣做了。

結論

好了,最後總結就是當你在不如意或者憂鬱焦慮等這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冷靜下來,只是去做辨識自己當時腦海裡產生的所有想法,停止運用任何邏輯分析,停止任何延續的思考和總結,也停止因此產生任何情緒,僅僅只是看著它們,叫出名字後,就不要管了。
這些不安,負面又或者是激動,正面的想法會慢慢消散,你會達到一個中性的狀態,就是潛意識的狀態,也只有在這個狀態下,你才能找到出口和答案,而那個答案,并不是你意識想出來的,也不是誰啓發你的,而是發自你内心深處,你本來就知道該怎麽做,去做就是了,你會迎刃而解掉所有的問題,輕鬆簡單。
因爲潛意識的你,本身就已經知道了所有的答案,試著去聽到它們就可以了,不用思考,不用分析,也不用下定論。
最後,祝大家都能所願皆成真,所求皆所願💕下次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7會員
89內容數
分享我有感觸的各種想法,結識相似的靈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玉言的奇玉之地 的其他內容
你是不是有過明知道就要deadline了,但就是不想做,明知道這樣下去可能會導致很不好的結果,但是你的身體就是不想動,即使是强行逼迫了自己幾次去完成任務,但好像拖延的症狀并沒有真正好起來,每次你都耗費了大量的精神和意志去剋服拖延,你不想再這樣下去,你很苦惱,得了拖延症的自己該怎麽辦? 其實這個問題人
「努力」這個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不努力是不會成功的,不努力一點,你怎麽可能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呢?而當我們每每在提醒著自己或對面的人的時候,我們忽視的是作爲人根本的獨特性和對快樂的追求。這兩個不管犧牲哪一個,你都會得病,心理疾病。 這就是大部分焦慮症和憂鬱症的根源,我們爲了「努力」得到,到底犧牲了多
大家對自信的人都有什麽印象呢?是不是感覺他們無論做什麽事情,似乎都有著一副萬無一失且非常篤定的表情呢?而且事情也確實做得漂漂亮亮,乾净利落,讓人羡慕不已。回頭再看看自己,好像覺得很多方面都需要再努力一點,似乎總是差了那麽一點「完美」,因爲就是會出錯啊,這樣別人怎麽會覺得你自信嘛。
接續上一個劇毒親密關係的話題,我們來講講更加現實的行爲,那就是「捨不得離開」。 其實當你在勸告你的朋友或者你在正身處與這樣一段有毒的親密關係當中,多多少少當事人是會意識到一點的,你會知道自己在幹什麽,哪些可能是不太對,也甚至有時候你幾乎是清醒覺察到對面這個人對你真的是「沒那麽喜歡」,但就算這樣,你也
好了,接續之前的健康親密關係話題之後,阿玉今天想聊聊比較沉重的話題,不是不健康,是非常不健康,甚至是劇毒的親密關係,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者身邊你認識的朋友和關心的人有出現如下幾點跡象,請務必亮起紅燈,無論怎樣都要做好準備離開這段親密關係!因爲它會毀掉一個正常的人,甚至留下心理創傷。 好了,開始正題,GO
那在這裏首先,先感謝閒人的〈你不覺得嗎?人太善良了所以才會被傷害〉這篇文章提到關於善良的内容,切入點很令人深思,也是當代很多人面臨的問題:「害怕善良,但又向往善良的社會」。如果大家好奇這個中原因,請去讀讀這篇文章,你會知道該怎樣做,才能走出這個怪圈。 那今天阿玉想談談關於自我和自私的區別,也正好這幾
你是不是有過明知道就要deadline了,但就是不想做,明知道這樣下去可能會導致很不好的結果,但是你的身體就是不想動,即使是强行逼迫了自己幾次去完成任務,但好像拖延的症狀并沒有真正好起來,每次你都耗費了大量的精神和意志去剋服拖延,你不想再這樣下去,你很苦惱,得了拖延症的自己該怎麽辦? 其實這個問題人
「努力」這個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不努力是不會成功的,不努力一點,你怎麽可能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呢?而當我們每每在提醒著自己或對面的人的時候,我們忽視的是作爲人根本的獨特性和對快樂的追求。這兩個不管犧牲哪一個,你都會得病,心理疾病。 這就是大部分焦慮症和憂鬱症的根源,我們爲了「努力」得到,到底犧牲了多
大家對自信的人都有什麽印象呢?是不是感覺他們無論做什麽事情,似乎都有著一副萬無一失且非常篤定的表情呢?而且事情也確實做得漂漂亮亮,乾净利落,讓人羡慕不已。回頭再看看自己,好像覺得很多方面都需要再努力一點,似乎總是差了那麽一點「完美」,因爲就是會出錯啊,這樣別人怎麽會覺得你自信嘛。
接續上一個劇毒親密關係的話題,我們來講講更加現實的行爲,那就是「捨不得離開」。 其實當你在勸告你的朋友或者你在正身處與這樣一段有毒的親密關係當中,多多少少當事人是會意識到一點的,你會知道自己在幹什麽,哪些可能是不太對,也甚至有時候你幾乎是清醒覺察到對面這個人對你真的是「沒那麽喜歡」,但就算這樣,你也
好了,接續之前的健康親密關係話題之後,阿玉今天想聊聊比較沉重的話題,不是不健康,是非常不健康,甚至是劇毒的親密關係,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者身邊你認識的朋友和關心的人有出現如下幾點跡象,請務必亮起紅燈,無論怎樣都要做好準備離開這段親密關係!因爲它會毀掉一個正常的人,甚至留下心理創傷。 好了,開始正題,GO
那在這裏首先,先感謝閒人的〈你不覺得嗎?人太善良了所以才會被傷害〉這篇文章提到關於善良的内容,切入點很令人深思,也是當代很多人面臨的問題:「害怕善良,但又向往善良的社會」。如果大家好奇這個中原因,請去讀讀這篇文章,你會知道該怎樣做,才能走出這個怪圈。 那今天阿玉想談談關於自我和自私的區別,也正好這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面對「失常」的自己,就像聽到一個你完全不感興趣的話題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你知道嗎,我們的內在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所有需要的一切了,但我們有辦法看見嗎,還是我們仍然只活在大腦裡而不是心裡呢?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負面情緒既然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用什麼心態和方式來面對和經歷它們,就很重要了 1. 接受自己的情緒,無論它們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是自然的反應,如果試圖否定或抑制它們,將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問題,承認並接受情緒是情緒智商的一部分,任何情緒都應該要被理解,而不是直接否定它們 2. 試著理
Thumbnail
脫離負面制約,不僅是頭腦的課題,更是能量場的課題。
Thumbnail
為了讓自己在感受上不再難過,人為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其中包括"假裝不在乎"。本文將討論假裝不在乎的這種防衛機制帶來的影響,並提供療癒的方法。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面對「失常」的自己,就像聽到一個你完全不感興趣的話題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你知道嗎,我們的內在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所有需要的一切了,但我們有辦法看見嗎,還是我們仍然只活在大腦裡而不是心裡呢?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負面情緒既然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用什麼心態和方式來面對和經歷它們,就很重要了 1. 接受自己的情緒,無論它們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是自然的反應,如果試圖否定或抑制它們,將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問題,承認並接受情緒是情緒智商的一部分,任何情緒都應該要被理解,而不是直接否定它們 2. 試著理
Thumbnail
脫離負面制約,不僅是頭腦的課題,更是能量場的課題。
Thumbnail
為了讓自己在感受上不再難過,人為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其中包括"假裝不在乎"。本文將討論假裝不在乎的這種防衛機制帶來的影響,並提供療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