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必知的生涯概念-你真的成為你自己了嗎?

2023/05/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來源自Unsplash)
最近剛好是研究所放榜的日子,也是很多人在討論「要讀研究所嗎」等議題。以下想要藉由生涯的概念來說明此議題。

你的研究所不是你的研究所

看完很多人在網路上或是聽到他人的想法,很多人都說讀研究所是為了「洗學歷」和「錢」。 但是,如果你這麼想,代表你還不了解生涯的概念。(拜託,你的人生真的不要窮到只剩下畢業證書以及錢) 在思考是否讀研究所之前你必須回答幾個方向:
第一、 你為誰在唸這研究所?你是為了家長,為了社會風氣還是為了你自己呢? 
第二、你為什麼要唸研究所? 
第三、你唸完之後你想得到什麼東西?
思考完之後,想要跟大家說,如果對於未來有目標有想法而且對於該領域想要繼續深度鑽研,那其實可以選擇讀研究所。(如果是該職業需要研究所的學歷,那就去讀,最起碼你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而另一方面,也要思考你讀研究所的動機以及心中的Why(這一點很重要!),當你不知道我為何而讀,你只是跟著這個社會世俗走下去,其實就算你讀完之後,擁有高學歷,你根本也不知道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你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
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心中的Why比較重要,如果沒有問題意識,也沒有目標想法,那你只不過是會變成社會潮流下(流水線)的行屍走肉(產品)
因此,有沒有讀研究所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培養到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分析力、判斷力、問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你才能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看到很多人唸到了研究所還是渾渾噩噩的度日,他們會說政府給不夠多多資源、社會沒有像樣、合適的工作機會。抱怨問題的人不會成長,但是只有願意解決問題的人未來才會有更多可能。

你必須該有長期目標的思維而非短期目標

這幾年在教育領域中觀察到,台灣學生或是家長的通病應該就是都只看得到短期目標,沒有長期目標,然後這些短期目標多半是學校給的目標。例如:段考、學測、研究所推甄等等。但是,這樣蠻常會GG的。
像是「如果我未來想當專案管理師,以短期目標來做的話就會是,我高中成績要好,學測要考好,大學的每堂課成績要好,上一個好的研究所,然後就可以用漂亮的成績單找到一份好工作,只要是成績單上沒要的東西,我就不會去準備,所以這個人就會拼命讀書,不去做任何跟成績以外的事情,結果最後他就只剩下分數了,他不會社交、沒有決策思考的能力、沒有團隊合作的能力。」看到這裡,不要說這個人很…,但其實在台灣比比皆是。
但是,如果我們以長期目標去看的話,就會以專案管理師這個職業本身出發,以終為始倒推回來後會發現,專案管理師需要社交能力、決策思考力、團隊合作能力,最後也需要一個不錯的學歷當作基本門檻。 所以在過程中除了顧成績以外,也會花時間去參加活動,刻意去擔任領導者,練習團隊合作、決策思考跟社交能力,而這些東西都是可以被寫進履歷的。
聽起來很合理,但幾乎沒人是這樣想的。
而大多數人只在乎短期目標多半是因為他其實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幹嘛,所以就選擇只顧好眼前的目標。而沒有長遠目標的情況下,你的思想跟價值觀就會不斷地的社會主流帶著走,最後就走向了就業這條路。在這樣的情況下,多半都活得挺痛苦的,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幹嘛讀眼前的這個書,你也不知道幹嘛申請研究所,你對於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不知道原因,也就會導致沒有意義感,最後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我活著幹嘛?」這句話背後其實想傳達的是,「這些都不是我要的,但其實我也不知道我要什麼,我只是想活下去,但活下去好像也沒什麼意義」,最後就衍伸了一堆自殺跟行屍走肉的人了。

「當沒有人要看成績(學歷)了,你還剩下什麼?」

「當沒有人要看成績(學歷)了,你還剩下什麼?」
出社會之後就換成是:「拿掉名片和title,你還剩下什麼?」
這兩句話,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所以我認為畢業前和畢業後是一樣的。學生的時候一堆人因為一些奇怪的目的去參加各種營隊或活動,出了社會後一樣很多人一窩蜂的在買課程、參加各種社交聚會或商會。這些都沒有一定的對錯,就看大家什麼時候會「意識到」,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要做這些事情?過程中又帶走了什麼?證明了什麼?
同樣的,很少人一開始就唸到自己最理想的學校或科系,出了社會也很少人一開始就找到夢想工作。
事實上,大家都是一路上摸著石頭過河,逐漸釐清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跟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的價值又是什麼?怎麼樣才能過得自在?
之前TFT創辦人—劉安婷說過的一句話:「你要追求的是履歷表還是墓誌銘?」 (影片: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ml3oDcBSqC/?igshid=YjNmNGQ3MDY=
換個角度想,你希望去世後人家在你的墓碑前對你說什麼話?
重要的是「永遠不要用頭銜定義自己,而是因為有你本身的存在,才讓這個頭銜有了意義!

總結

總論來說,讀研究所前務必好好思考前述提到的三個問題。並且在生涯的道路中,一開始不要把路鎖太死,但也不要太廣,要抓的剛剛好。過程中的所有學習都是可以化為未來的養分的,可能是跨領域能力或是某種思維的轉移能力。

讀完上面的短文後,可以思考的問題

之前看過有人說過的一段話:
如果今天我說我學了程式,別人似乎就會假定我要走工程師。 但如果今天我說我看電影或動漫,卻不會有人假定我要去當導演 or 漫畫家。
1.請思考這兩句話的差異性,為何大眾的思維解讀會不同呢?
2.你認為台灣的教育是否太重視以就業導向,而非讓學生成為自己呢?

最後,我想送給大家一段話。
其實你已經在成長的路上,一定有很多事情做得也不錯了。或許你心目中有一個理想的自己,我相信你能做到,但心態不要急,慢慢來,一個人的能力,得靠時間和努力來塑造。
我也正在每天努力的路上,有時會懷疑自己,有時也會覺得氣餒,但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都要永遠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想法,相信心裡的聲音。能力是在於我們克服了多少問題,選擇讓自己經歷什麼事情,而不是現在取得了什麼成果。如果你想嘗試什麼,就去做吧,當你試著做些什麼時,你在做的時候,心裡是會知道,這是不是你想努力的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99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城鄉、永續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