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與豐富的現實: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道德的挑戰

另一個李震很重視的閱讀角度,就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道德觀」。這點在杜氏的小說中,甚至在杜氏自己的言論中也都很明顯。他與李震都相信人類的自由,堅定的拒絕那種認為不論人善良或犯罪,都是被環境與社會所決定的看法。李震說:
人有足夠的自由意志,使之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其他因素,諸如社會環境、家庭、教育……能發生很大的影響,但不足否定個人的獨立與自主。杜氏極力反對實證主義及唯物主義的看法,強調人不是環境(Milieu)的產品。人在自然及社會之上,有其獨特的本質。否則在流氓與好人之間就沒有差別了,因為二者都是限定的環境所產生的。在這種情況之下,犯罪事件都將成為自然事件,雖然很不幸,卻無法避免。於是個人人格的價值及道德責任在限定論及宿命論的觀點之下,完全消失了。
[7]
關於人的自由,我們往往從「責任」的視角來支持它:因為,如果人沒有自由,那我們為什麼要去稱揚善人、而譴責惡人的行為呢?如果這些行為都是環境的影響所造成,人沒有自由,那麼人既沒有功績,也不須要去負擔罪責。可是,我們的生活須要去讚揚和批評,須要有理由的去要求別人和自己,否則我們甚至做不出一個最簡單的反省或行動;所以我們不得不預設人的自由。
可是,在我讀來,我想李震比起強調「責任」的重要性,他堅持人是自由的存在者,更多的是他想要保護「人格」的價值。因為「人格」才能夠觸及世界豐富的、整體的意義。他說:
杜氏不但肯定人有反省的,即有意識的道德感,人也有未經反省的,即無意識的道德感。意識包括自覺,所謂有意識的道德感,當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有完全的自覺和了解時才存在。為了解一件事,必須加以反省。那麼就如一個人不經反省也可把握住一個真理,因為他有理解的本能,他可以直覺地,自然地認知事物。例如一個沒有念過哲學的人,甚至沒有知識的人,也能把握和運用「不矛盾定律」,言談時,有條理,不矛盾,甚至不弱於念過哲學的人。同樣人也可以居於一種未經反省的道德狀態。道德感或道德性的天生本能是自動自發的,先於意識而存在。
[8]
在李震看來,道德不是別的,不過就是對「存在的價值」的肯定;在這一點上,它(道德)和真實、美麗都是一樣的,都是對世界的實際面貌的描述。所以,道德不只是強加在我們身上,我們「應當做什麼」的命令而已;道德是我們願意承認:在世界中的事物有一個豐富的層面,即使這些事物無法滿足我們的欲望,無法讓我們藉之達成我們的目的,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承認它們本身是有價值的,並且可能是值得我們去追求、保護的。
依據這樣的思路,道德(善)、理解(真)、愉悅(美)三者是一體的。[9]所以我們根本不應該也不可能,透過拒絕道德的方式,去追求生命的終極愉悅。

生命之目的

李震讀了杜氏的小說,寫成了厚厚一本的《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當然不只是為了愉悅而已。不過,卻也不能說與愉悅全無關係。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根據李震的多瑪斯傳統,真(理解)、善(道德)、美(愉悅)是一體的,這三者只是透過不同的方式,對於實際存在的這個世界(real being)所做出的肯定。李震是希望人們與他自己,步武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腳步,辨識出人生的終極目的,以及整全的生命:
在這個世界〔「杜氏的精神世界」〕裡,現實與理想是分不開的,人生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及層面去看,才能逐漸把它的內容、價值、需要和意義展現出來。思想的,道德的,宗教的或信仰的各個層面密切地糾結在一起,就像一棵古老的大樹,有深長的根,堅實的幹,茂密的葉子,才能形成一個壯麗偉岸的整體,翠然成蔭。各層面的發展有橫有縱,沒有深處的根,也不會有廣闊的枝葉,人的存在也是一樣,透過信仰的層面,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深度,我們會發現,存在的奧秘實在驚人。
[10]
圖片來自Unsplash,由Jukan Tateisi提供,特此致謝
註解:
[1]李震在後來的《人與上帝》中,又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的內容做了一次精練的改寫。李震:〈杜斯妥也夫斯基——為上帝受盡折磨的先知〉,《人與上帝.卷四》(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339-481。
[2]袁廷棟:〈論理性認識之性質〉,《哲學心理學》(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31-233。
[3]溫保祿:〈絕對奧蹟的位格性〉,《信神的理由:基本神學之宗教論證》(台北市:光啟出版社,2000年),頁206-207。
[4]李震:〈人生意義的追尋〉,《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再版)》(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頁188。
[5]李震:〈人生意義的追尋〉,《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再版)》,頁204-205。
[6]袁廷棟指出:「……關係祇是存有的角度,所以要認識關係,必須認識存有,要認識存有亦必認識關係。」袁廷棟:〈論理性認識之性質〉,《哲學心理學》,頁235。
[7]李震:〈人的道德特性〉,《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再版)》,頁256。
[8]李震:〈人的道德特性〉,《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再版)》,頁261。
[9]李震指出:「我們贊成多瑪斯之論:『在本體言之,美和善實相同……而理不同』,意即在形上層面,如馮氏所云,美與善等同。它們雖沒有實在的分別,但有實理區別(distinctio rationis ratiocinatae),意即其區別是觀念的,但有事實作為基礎。那就是多氏所說,『無一物不分享美和善』,而每一物依元形而分享美和善時,方式不同;從主體方面講,美是認知與欲望的共同對象,因而形成的美感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情感或情緒。情緒不是一個獨立的官能,而是由理智與意志共同促成的活動。為此筆者認為把善與美合為一個形上特性可以,把二者分開來討論和列出也可以。」李震:〈存有的超越特性〉,《基本哲學探討(增訂再版)》(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54-155。
[10]李震:〈信仰的凱旋〉,《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再版)》,頁418。
2023/05/29
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傅元罄採用CC0拋棄本著作〈理性、感性、與豐富的現實: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依著作權法所享有之權利,包括所有相關與鄰接的法律權利。本著作出版於:台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68會員
143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實是無限豐富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複雜性,人的複雜性,因此我們在探討人生的時候,不應該只重視理性的成份,還必須重視意志的成份;在意識及認知的世界之外,還有下意識的世界,在可知的世界之外,還有不可知的世界。」
薩依德所說的「東方主義」或「東方學」(Orientalism),是指歐美國家(特別是在19-20世紀主要掌控東方的英國、法國)對「東方」進行研究的學科。《東方主義》的目標,就是要去反省和發掘在「東方學」這一門學科中,包含了哪一些未必是真的、人們卻常常不假思索便接受的預設。
我們希望有那麼一個人,他願意傾聽,沒有批評,沒有挑剔,沒有利用。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人,我們便能夠在一次次的訴說中,愈來愈完整的傳達自己,也藉此反過來更認識自己。
我走回來,轉過身 倚靠著你歇息。 未曾跟你說過什麼。
在這本《閃亮歲月》裡,我們會讀到「老年」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抽象的問題,而是每一個具體的「老人」,怎麼回應自己的生活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他作為一個「人」的方式去理解他;正如有一天我們老了之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方式,讓其他人理解自己一樣。
讀《聲入Spotify》這本書時,透過Spotify這個案例,我特別想要了解兩個問題:一是「免費增值」(freemium)的商業模式;也就是串流平台盡可能的提供免費服務給顧客,再吸引顧客付費購買額外功能的營利方式。第二個則是公司和創作者之間可能產生的爭議。
「現實是無限豐富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複雜性,人的複雜性,因此我們在探討人生的時候,不應該只重視理性的成份,還必須重視意志的成份;在意識及認知的世界之外,還有下意識的世界,在可知的世界之外,還有不可知的世界。」
薩依德所說的「東方主義」或「東方學」(Orientalism),是指歐美國家(特別是在19-20世紀主要掌控東方的英國、法國)對「東方」進行研究的學科。《東方主義》的目標,就是要去反省和發掘在「東方學」這一門學科中,包含了哪一些未必是真的、人們卻常常不假思索便接受的預設。
我們希望有那麼一個人,他願意傾聽,沒有批評,沒有挑剔,沒有利用。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人,我們便能夠在一次次的訴說中,愈來愈完整的傳達自己,也藉此反過來更認識自己。
我走回來,轉過身 倚靠著你歇息。 未曾跟你說過什麼。
在這本《閃亮歲月》裡,我們會讀到「老年」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抽象的問題,而是每一個具體的「老人」,怎麼回應自己的生活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他作為一個「人」的方式去理解他;正如有一天我們老了之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方式,讓其他人理解自己一樣。
讀《聲入Spotify》這本書時,透過Spotify這個案例,我特別想要了解兩個問題:一是「免費增值」(freemium)的商業模式;也就是串流平台盡可能的提供免費服務給顧客,再吸引顧客付費購買額外功能的營利方式。第二個則是公司和創作者之間可能產生的爭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想要更了解我們自己,只有學會接受這個事實。 只有接受,才有機會繼往開來。 德國劇作家萊辛:「人之所以有價值,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真理,或認為自己代表多少真理,而是在於他為了追求真理所做的努力。因為真正讓人的力量向外延伸的,不是靠擁有真理,而是靠探究真理,單靠這一點,人就可以漸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9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實施道德教化?
Thumbnail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7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想要更了解我們自己,只有學會接受這個事實。 只有接受,才有機會繼往開來。 德國劇作家萊辛:「人之所以有價值,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真理,或認為自己代表多少真理,而是在於他為了追求真理所做的努力。因為真正讓人的力量向外延伸的,不是靠擁有真理,而是靠探究真理,單靠這一點,人就可以漸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9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實施道德教化?
Thumbnail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7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