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的心得

2023/06/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練習卡片盒筆記法的過程當中,我回想到以前準備考試的時候,強者我同學它也是用類似的方法,用自己的話寫下自己的筆記,且一次次的看完課本後做簡單摘要,直到那份筆記逐漸完整。那時候大學的我,有點懶得做筆記,覺得作筆記需要花很多時間,只有用筆在書本上畫線而已,而且每次要去圖書館時都要搬著很重的書磚塊走來走去,回想起來如果那時候我就懂得用這樣的方法念書,是否我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念教科書了XDDD,可以拿去玩樂。現在回想起來,如果自己只是畫畫線,就是會覺有點可惜,沒有累積成自己的筆記,真嘔。
原則一,寫下來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寫作的前提,就是要閱讀,當你閱讀越多,素材越多,也就累積越多筆記,這也促進思考。物理學大師費曼,就曾經表明他是在紙上思考,而不是在大腦中思考。寫作是為了促進大腦思考,且筆記就是自己的思考過程,當思考放在紙上時,才是真正了解這件事情。當沒有寫下來的時候,很難誠實面對自己到底有沒有懂,因為到真正要寫下來解釋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漏洞百出,不然就會沉浸在「我好聰明,知識變多了呢」的喜悅
從閱讀中學習,闡述,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就是你用書寫強迫用自己的話講出來。不用死記的方式把東西背下來,因為大腦不是這樣用的。沒有花時間闡述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講一次。我在網路上看到永和耕莘方識卿醫生說,他念書的時候,在隔天拿一張白紙寫下來,劃一條線,左邊代表你寫出來的東西;右邊代表是你忘記不清楚的地方,這也代表不夠理解的地方,更該好好重視回去重讀,並且試圖去回答看看,這樣讓你更加能夠記憶。
原則二,越簡單越好,目的就是之後可以用到筆記得目的,應該是越整理越為我們所用才對,但往往要用筆記的時候,卻找不到可以用的筆記;寫筆記得目的應該是讓我們很好找筆記,且很容易寫出文章才對,這才是我們平常做筆記的目的。
區分3種筆記
通常會無法順利寫出文章,通常是筆記是雜亂的或找不到,也就是比較要區分靈感、永久、專案筆記3種筆記。
靈感一、兩天就要整理,加工後進入分類的永久筆記;專案筆記是專案過了就刪除了,是為了任務而寫。

利用微筆記(150-200字左右)

把寫作的目標放在結果,想要寫完一篇文章往往無法達到,更重要的是把目標放在執行步驟,也就是所謂的系統或執行步驟,例如:每天都寫3篇微筆記、重讀前一天的筆記、檢視所有的文獻筆記、這樣的「步驟」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自己的寫作目的,也可以調整期望,且做出行動指引。

運用複利筆記法

我們往往寫筆記都是單獨成立,沒有堆疊筆記,這樣無法發揮加成效果(就如同1+1),應該要被歸類在相似的脈絡下面,重要的是找出現在這個筆記和原有筆記的「連結」。 也就是1.01*1.01的效果。永久筆記的寫作標準是你不管什麼時候來看都能看的懂,當你整理越多、應該越容易寫出有用的文章才對,加入永久筆記的時候,盡可能要找出與原本筆記相關聯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筆記間的「反向連結」,也就是可以互相串連,這是寫筆記的關鍵所在。
例如:關於時間管理,生時間講到「每日精華」、注意力協定講到時間管理是痛苦管理等等,所以拉出時間管理這個主軸後,就可以看到「每日精華」及痛苦管理,2個關鍵字,假設每個筆記單獨為1.01,但兩個放在一起,就可以一起檢視,並且看到往往就是時間管理就是管理痛苦,因為寫作的過程當中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注意力,所以需要放在每日精華的時刻,也就是把相關的筆記放脈絡當中,才會發生複利效應。
書中也有提到,安東尼,每天早上5點半寫筆記,15分鐘就可以寫出250字左右,一天可以寫出10多頁,一年可以出3部各3冊的小說,一生產出47本小說,外加16本其他的書;但是魯曼58本及數百篇文章,魯曼一天寫6則筆記而已,總共寫了41年就可以到9萬則筆記了。前後者的差異就是有沒有善用筆記的方式,如同你的資金投進銀行及分別放入股市隨著大盤成長,前者10年後可以有一筆錢出去玩;後者可以有一筆錢買一棟別墅。
原則三,寫作不是從零開始 寫作不是從一張白紙開始,一般而言,都是先決定題目後找素材;應該相反,先累積素材後發展題目、發現題目,這樣反過來的過程,讓寫作的阻力越小,其中保持開放的心是讓我們有更多思考模式的重點,尤其是反對我們論點的觀點更要寫進筆記內,因為篩選的條件是「相關與不相關」不是「支持或反對」,這樣才能讓你的結論保持開放性,避免「確認偏誤」,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
達爾文曾言,「強迫自己寫下與自己研究結論相反的,一定會馬上記下來,因為我從經驗得知,這些事實與看法比那些我喜歡的意見,更容易被遺忘。」相反的意見,讓你更強大,且會讓你更有智慧,就如同大亨小傳作者所說,一流的人才可以在腦袋中保持不同相反的意見。
原則四,讓工作帶著你前進寫作的飛輪,因為獲益所以逐漸進步,添加能量,不是消耗,我以前要寫文章的時候很逼迫自己,因為壓力大就不想寫了。後來我改進了我的方法,用卡片盒筆記法,自然而然,減少很多的阻力,久而久之就習慣,且或的很多成就感,就越來越喜歡寫作、閱讀。更重要的是在寫筆記當中的自我回饋(自我滿足),讓我感覺到有進步和改進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成長型心態主要重視的是內在回饋機制(自我滿足、激勵);相反固定型心態,是依賴外在讚美,為了維持美好形象,不願意尋求回饋,寧願短暫的美好,久之表現就逐漸落後。當我們把筆記放到一個脈絡當中,也是一種回饋,因為當你之前勉強寫下自己看不懂的東西,未來要再度把筆記放到相關的脈絡當中,你會發現你看不懂,所以強迫把筆記放到脈絡上下關聯筆記,也是一種強迫回饋機制。
最後盡可能,保持專注力幾個小方法:
  • 準備分心紙及分心紀錄表:柴加尼克效應,未完成的事物會一直佔據我們的心思,所以搞定這本書才會說所有事情都要被記下來,這樣才能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所以當我們在創作的時候,像是重新整理靈感筆記、專案筆記等事情也是需要被記下來的。
  • 盡量SOP化:減少注意力耗損,用相同的筆記方法寫永久筆記、用同樣的數位軟體等等,不要一直做決定,這樣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寫作上面。也就是當我們要保留注意力給重要的事情,盡可能讓所有事情減少作決定的次數,所以也難怪,賈伯斯都穿黑色的衣服,以減少日常做決定的次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好奇喵慢讀筆記
    好奇喵慢讀筆記
    網站:https://slowlyread.com;IG:https://www.instagram.com/slowlyread888/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