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談論的美學著作甚多,小時學的美術史也大多以西方為本位,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當代主義等等名詞衝斥著,而屬於東方的美學知識,大多是以日本意識為主。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究竟是什麼呢?
身在台灣,某些設計總是被批評是「中華民國美學」,或是更慘烈一點,被稱之為美工毫無美感的視覺呈現。
閱讀漢寶德《談如何培養美感》後,解開我不少疑惑。
此書用較為實際的方式,講述如何培養美感,本書有幾個方法我個人很受用,與大家分享,共同提升美感。
1 別宅,到自然裡找真正的美
觀察植物中的秩序,別被繁複的裝飾物蒙蔽美感,大自然的黃金比例值得欣賞。雖然現在的我們被太多人造物所圍繞,但就算是都市附近的小公園,仔細觀看每棵樹或每朵花,看著葉脈的序列、花瓣的曲度、樹幹的線條,自然形成的美感,也可以作為美的觀看方式。即便是一座小山,都能親近自然。
一片沒有名字的葉子,也有它的用途。
2. 整潔的美感
「清潔是美感的初階,一個清貧的讀書人所能做到的,就是窗明几淨。」-漢寶德
漢寶德大概是我最早看到提出極簡主義的中國人,極簡與整齊帶來秩序與美感,當東西多或繁雜就難以整齊美感更難以維持。如同餐具杯盤各有花色,只有凌亂之感。回到素樸的狀態極好,如同極簡。
整理書桌也是在心境裡做整潔,在工作的時候總是不小心將桌子擺的一團亂,布料、色卡、衣服亂七八糟,但每次下班前,總會收拾乾淨,隔天早上總是有reset的感覺,心情上也會覺得舒坦。
葉怡蘭曾分享居家選物如何才會好看,所謂的命定選物,色調與外型能與此空間相稱的。看起來自然感舒服。在這揀選的過程裡,雖然花費時間,但畢竟是需要長期相處的器物,更需要好好看待。
3 .使用自然色系做搭配
「 真正的自然顏色是平淡少有原色的部分。如同生命是平淡且自然,若一昧的追求華麗,生命就迷失了方向。平淡為雅,華麗為俗。隱逸思想的中國份子,自然才是最高的標準。」
工作上常涉及服裝選色的概念,但總不太能接受螢光或是太強烈的顏色,反而喜歡米色、深藍、白色,等大地色系的顏色。也許跟漢寶德所說自然的顏色有關。
但海報或是平面設計等等傳播用途的視覺,則會傾向需要小塊強烈的對比色或是特別色才吸引人,關於這色彩世界的限制,我則處在更開放的想法。想快速吸引人眼光,這時選擇自然色就無法直逼眼球。
4.挑選保有古樸質感的物品
除了視覺外,觸覺與質感也影響了美感。許多器物有其觸感的本質,像是玉的溫潤、木器的深淺紋理、陶瓷的光滑表面。當漆上了光滑漆就失去原本的紋理感。
對於日常生活的器物挑惕,尤其是在食器方面,即便外帶,也不喜歡將食物裝在拋棄式塑膠容器裡,回家回到餐桌上總要重新用喜歡的碗盤承裝,看起來更合胃口。
布料的質感也是一門學問,許多機能布料都是聚酯纖維或是尼龍合成布料,機能優異,抗臭除箘吸濕排汗都包辦。但膚感還是沒有像純羊毛、天絲、有機棉一樣舒適。最終人類還是離不開自然的本質。
5.觀察結構美感
強調一個主體總是簡單,但當兩個物件以上,如何利用主重關係構成美感,更是一門功夫。構圖的學問可以從繪畫中去深究,如同觀察靜物,如何擺放水果盤,形成一個均勻的構圖,從不對稱中找到動態平衡。
如何訓練,漢寶德建議多看畫,多看建築,多看攝影大師的作品。
我則推薦另一種長期練習,如果在觀看當下有時間,可以用鉛筆速寫幾張欣賞的畫像,或是更快速的方法看完閉起眼,在心中描繪畫作。描繪多了,功力自然內化。
你也可以成為未來美感的推手
建築師出身的漢寶德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等等。
他曾說「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對於台灣美感教育的推廣不遺餘力。
這本書非常推薦喜歡美學、想加強美感,甚至是喜歡居家佈置,對於收藏中國藝術品有興趣的朋友。本書後段有更詳盡的解說觀看瓷器、書法、家具、空間的美感建議。介紹這本書,希望也能為提升台灣美感盡一份心力。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近況:
去九份的山城看了小小的展。是在稍稍遠離老街的位置的野事草店正在展出
#青青的島 #黃斐柔 的詩文展。
手寫字與山裡的光線融合在一起,細細品味每個書寫的文字,泡杯暖心的野草茶,坐一個上午。
真好,能一起認真做些什麼。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小額贊助一杯咖啡的錢或是表達你的喜歡,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