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自己並不愛唸書,但喜歡看課外讀物,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偉人傳記還有科幻小說都很愛(那時的喜愛很純然)。
成長過程中遭遇霸凌、同學間的排擠,很早就接觸心理相關的書,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自己不是因為興趣,而是為了要保護自己。
我想弄清楚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人會欺負人?我想要弄清楚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總是被關注。
出社會後總覺得自己學歷不足,很沒有自信,當時相信閱讀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除了可以吸收知識外,一方面也想讓人覺得自己還是有內涵的。
曾經在出版社工作常跑書店,好處就是買書都有廠商價,因此喜歡買書(喜歡買跟有看並非等號),多是宗教跟勵志類的書籍,現在看來,當時自己的心很不安,很需要透過這類的書籍,來安頓自己。
同時期,我也喜歡電影,也大量閱讀。但我知道不是因為愛好,而是因為恐懼;我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別人覺得我書念得不多,而且覺得自己一個人讀書很安全,並深信「書中自有黃金屋跟顏如玉」這些習慣一直跟了我好多年。
這幾年因為接觸薩提爾,開始有了對自己不同的看見,發現這是我生存很重要的資源。
最近這些時間,我發現自己看電影跟書的頻率變少了。
我好奇的回顧了自己的歷程,意識到自己不管是看書還是電影,類型也很相近,喜歡看具有啟發性、哲理性、成長相關主題的。
才了解到原來過去自己偏向這領域的書籍或電影,都是因為覺得對生命很迷茫,試圖透過這些資訊來找到人生的方向。
那不是喜愛,不是興趣,而更像是一種逃避或安慰劑甚至是另一種成癮。
現在自己還是會閱讀,多數是跟課程相關的書籍,除了喜歡,也靜得下心看。
也試著找過去常看的類型,但已經看不下去,也沒有特別想看。同樣的看電影也類似這樣狀態。
這幾天結束工作,有機會靜下心來繼續看這個議題而有了新發現。
我跟一位朋友還有太太分享,我感到自己過去一直透過閱讀跟電影找尋答案,而這幾年透過學習,漸漸的跟自己的內在更貼近,所有的答案慢慢能夠由內尋得。
另方面自己也較有目標,持續的前進著,這是一種喜悅跟踏實的感覺,因此不再需要依賴書籍、電影這類資訊來作為精力湯灌輸養分。
當然現在還是喜歡電影,也會閱讀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但已經比較輕鬆單純的看(不會再帶著一定要有啟發跟意義之類的),也覺得自己沒那麼緊繃了。
以前內在很匱乏,很害怕不足或失去。現在覺得內在很豐富,常在生活中就能透過接觸到的人、事、物有很多學習跟收穫。偶而再看到一些好書籍或電影,就是額外的紅利,會很欣然的體驗與享受。
太太也說:感覺我內在穩定、富足,也就更不需要往外求。而我確實也有這樣的感受。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