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自我覺察〕公開書寫的內在心理需求

2023/06/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分別從不同朋友那裡,獲得對於我粉專文章的不同回饋;
一位認識一段時間的男性朋友,委婉表示我的文章內容太長而且充滿灰色氣息,因此讓人難以閱讀消化,我能明白他的感受,因為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苦惱的部分;
另一位甫認識的女性朋友,稱讚我的文筆很好、文字很能夠貼近人心,還表示喜歡看我的文章,這是我第一次收到如此直接的正向回饋,心裡很暖;
這兩種算是相反,但嚴格來說又不直接相關的回饋(喜歡我的文筆不代表朋友覺得文章好消化),讓當時處於經前症候群特別容易低潮的我,陷入兩天的糾結中;
除此之外,我也再度想起,去年找我的占星老師Patrick諮詢時,他曾經說過:「如果只是分享自我覺察的文章,那對人沒有幫助,不會有人想要看」;
我知道Patrick會那樣說的重點其實是,他認為我的文章必須結合專業知識,如此才能對於讀者大眾有更明確的協助;
但我還是忍不住在心裡反覆自問:「我的這些故事跟覺察,真的對看的人一點幫助都沒有嗎?」
心理學相關知識我不是沒有,只是過去9年當社工的經驗讓我深刻感受到,心理學知識必須要能夠在自已身上實際體會驗證,那才算真的了解並能產生意義;
而過去服務數百名個案的經歷,讓我在跟他們的互動之中投射了許多自身的議題,並透過督導的回饋發現、覺察、否認,然後再努力學習去接納那些不完美的自己,從而成為現在相對自信、能夠在生命中感到自由的我;
因為我在這些「人與我」的互動中,藉由「自我覺察」的收穫對於自己人生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也因此過得更開心自在;
我受益於「自我覺察」,因此才想把這件事情以及我的真實故事分享出來,希望讓大家也有勇氣一起走入自我探索的道途,往自己的心裡走去,並明白人生所有問題的解答其實都在自己身上。
有點扯遠了,總之這波失眠的糾結讓我再次意識到,當我選擇以「自我覺察」作為自媒體的主軸,讀者對我的回饋就會有更深刻的影響力;
因為不可諱言,雖然自我覺察的分享是一種拋磚引玉的示範,但在我內心深處仍渴望這些真實呈現的我,不管是正向積極,還是不小心曾經犯錯的我,都能夠獲得大家的接納跟喜歡;
說到底,在這裡書寫的目的,有一部分我仍期待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同,藉此讓我肯定,我過去所經歷的那些挫折或痛苦,不是沒有意義的,而我是值得被喜愛的;
應該是這層內在需求,讓我糾結於上述男性友人的回饋,尤其當這名友人跟我有私交的時候,我就會更在意他的想法,內在小我的自動駕駛模式大概就是:「他覺得我的文章很灰色,那他會不會因此討厭我、不再看我的文章了?」
但其實所謂的「意義」,都是需要靠自己一點一滴去探索、爬梳跟定義的,也必須靠自己找到這些答案,我們才能做到真正的「愛自己」;
而這也是一直以來我在這邊想要提倡的核心概念不是嗎?
寫到這裡已經超過一千字,我卻找不到這一大段的結論是什麼XD
但這個書寫的過程讓我清楚意識到,當我選擇「自我覺察」作為分享的主軸,那揭露真實自我隨之而來被評價的風險,就是我所要承擔的;
而人都有趨吉避凶的傾向,當我分享的都是我從人生低潮挫折中學習到的切身體悟,那自然就很難引人入勝;
而現在流行影音短片的呈現方式,但我習慣具有前因後果完整脈絡的文字表達,因此必須接受長文章就是容易被滑過去的現實(但我知道還是有很多長文章的粉專有數萬的追蹤);
儘管我深知以上的這些選擇都不利於「自媒體的經營及成長」,但我還是相信:「勇於真實,才能真的從自己的內在長出力量」;
而這些都不為了別的,只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的結論有點奇妙(?)但其實我還是蠻想知道大家對於我的文章或粉專的看法,藉著這次的機會徵求大家的回饋,好的壞的都可以,歡迎大家留言或私訊跟我分享唷!
最後的最後,身為自媒體經營者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一下,現在臉書的觸及率越來越低(一方面因為使用者越來越多瓜分了觸及率,一方面臉書想要賺廣告錢);
因此各位讀者/追蹤者,如果你們看到我的文章只有滑過去,連按讚都沒有的話,因為沒有互動,演算法就會自動判定你對我沒興趣,接著粉專更新可能會從此消失在你的動態中囉…
所以還是想呼籲一下,如果你其實覺得我寫的文章還不錯,只是偶爾長篇大論讓你消化不良,期待你還是可以按讚支持一下,給我一點加油打氣囉:)
47會員
11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