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05-治人(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
語出《道德經》,其實是「難得之貨」。
作為法家擁躉,諸葛亮在這裡引用老子的話,來反對資本主義,是相當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雖然韓非的老師是儒家,其實他的本源確實是黃老。司馬遷也把韓非跟老子並列一傳喔。
貴無用之物最好的例子?大概就是鑽石了。
治人篇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上行下效」。
你看四個字就結束了,諸葛亮講一大篇,他智力100我們智力都500了。
不是,重點是他要講給智力低於10的阿斗懂啊(笑)。
老子很簡單的點破市場機制:其實是少數人在操控跟炒作。當金字塔頂端的人說這個稀有的東西珍貴,下面的人沒有,就會想得到,就會爭搶偷盜。
大家不應該追求同一個目標,就像不要全部都一窩蜂想當醫生,學程式。
人類社會有各種不同的需求,讓所有人各自做好自己該做的工作,就是聖人管理眾人之事的方法了。
政治=管理眾人之事這應該小學都有教。
「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而勸民之有利也。」
齊景公的時候,他自己很奢侈,也導致人民以奢侈為風,不再遵守禮法。
如果不記得齊景公是誰,他就是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宰相晏嬰的老闆。
齊景公之後,姜齊就準備要變成田齊了。警世案例。
這裡被強調的是「失禮」。失禮很嚴重嗎?其實反觀周秦之盛,禮的重點不在於繁文縟節,而是讓人民去從事真正有利於他們的事情。
戰國第一秦獻公,就靠著獎勵農桑奪回了政權。
「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壁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
「錦繡纂組,綺羅綾轂,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
「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事,輜駢出入,袍裘索澤,此非庶人之所飾也。」
「重門畫獸,蕭牆數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
很長一串,其實都在說「奢侈」的生活。
一般的平民百姓,不需要奇珍異寶,綾羅綢緞,華美雕飾,巴拉巴拉。
人類需求本來就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基本需求滿足之後,往藝術娛樂需求提高上去,不可避免。
為什麼諸葛亮要求領導者做反人類的行為?
先不要跳結尾,一點點來。前面在說的,是要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工作。
當上位者追求娛樂或藝術,下面的平民百姓必然有人放下農耕的工作,去從事這些娛樂或藝術產業。
進而,傷農。
跟我們這個《治人下篇》開頭說的是同一件事的不同層面。
也就是反覆論述要阿斗「不要追求奢華的生活」。
事實上,諸葛亮本身是一個節儉的人沒錯,但要說到奇技淫巧(笑),他也是愛得很。
偏向實用主義啦。
不過歸根結柢,理論的核心是「市場機制的控管」。
頂端就是「價值觀的控制」。
只要能抓緊這個原則,治人之道自明。
「經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凶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後。」
這什麼經也查不到,說老百姓要的,就是辛勤耕作,節約支出,來奉養父母。
在覺得奇怪之前,先往下看。
用財產來制約他們,以禮法來驅使他們。豐收的時候不浪費,欠收的時候該吃就要吃,如此就能學會平常要有積蓄,以備不時之需。
這是商鞅的「動物式馴民法」。
道跟法之間的相互轉換,就是治人篇的重點了。
「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
到這邊結束,說明一下。
治人的道,其實就是「用法」。
但對下不要用「反人類」的法,要順其自然本性引導。
相對你要引導老百姓的時候,對不起你上層自己要做一些反人類的事情。
反過來,我們舉一反三一下:當你要老百姓當兵去打仗,那就是要他們去做「違反本性」的行為。
這時候你的命令,反而就要合乎自然。
將軍演說:「我跟你們一樣有妻小,一樣怕死。所以,我們才要在這裡對抗敵人!」
我都懶得寫很長,其實包括李靖的教令:「要讓士兵知道,將軍比敵人更值得你畏懼。」都是一樣的道理。
道即是法,法就是道。
道不是法,法也不是道。
說完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6會員
92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察是甚麼?是辨別。 疑又是甚麼? 紅紫跟朱色容易混淆,宮商兩個音要搞混簡直是音癡了。 看似完美的諸葛亮,其實是個音癡嗎?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諸葛亮的兵法是有流傳下來的,但並非全篇。 陳壽幫諸葛亮整理的「諸葛氏集」,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裡面就有《兵要》跟《軍令》。 唐代的《通典》與宋代的《太平御覽》,也都有部分輯錄。 先看這個。
兵部來到第三篇。 終於輪到孫武大前輩來嘴。 可能有很多人都讀過孫子兵法,不過我沒有。 以下正文。 孫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兵的重點,在於衡量敵我雙方。 誰的主子站在大義?誰的將領更有才能?誰佔了天時地利?誰的軍隊號令能行?誰的兵士更強,更訓練有素?誰的賞罰分明? 此乃勝負七事。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生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 察是甚麼?是辨別。 疑又是甚麼? 紅紫跟朱色容易混淆,宮商兩個音要搞混簡直是音癡了。 看似完美的諸葛亮,其實是個音癡嗎?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諸葛亮的兵法是有流傳下來的,但並非全篇。 陳壽幫諸葛亮整理的「諸葛氏集」,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裡面就有《兵要》跟《軍令》。 唐代的《通典》與宋代的《太平御覽》,也都有部分輯錄。 先看這個。
兵部來到第三篇。 終於輪到孫武大前輩來嘴。 可能有很多人都讀過孫子兵法,不過我沒有。 以下正文。 孫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兵的重點,在於衡量敵我雙方。 誰的主子站在大義?誰的將領更有才能?誰佔了天時地利?誰的軍隊號令能行?誰的兵士更強,更訓練有素?誰的賞罰分明? 此乃勝負七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劣幣驅逐良幣這理論在各各朝代屢見不鮮,像中國早期使用銅幣,卻因番邦大量收購來鑄造兵器,使得政府不使用銅,改使用大眾易見的鐵幣來取代;在公司常常所謂的人事鬥爭,往往都是群眾力量,只要合群的就可以打敗孤立的,烏合之眾也能打敗諸葛孔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正是說此道理。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劣幣驅逐良幣這理論在各各朝代屢見不鮮,像中國早期使用銅幣,卻因番邦大量收購來鑄造兵器,使得政府不使用銅,改使用大眾易見的鐵幣來取代;在公司常常所謂的人事鬥爭,往往都是群眾力量,只要合群的就可以打敗孤立的,烏合之眾也能打敗諸葛孔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正是說此道理。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