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應~訂閱者出題系列(二):歐洲以外市場的電動輔助自行車發展趨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求必應第二彈~
首先,本文在講的都是e-bike (正確名稱是EPAC=Electrically Power Assisted Cycles)。
簡單的說,就是有電動馬達、充電電池和其他小配件提供驅動力的自行車,透過騎乘者踩踏力量驅動前行,並有電動馬達提供額外助力的交通工具。
其他像是e-Scooter (電動滑板車),LEVs(Light Electric Vehicles=輕型電動車)都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喔。

e-bike廣義的來說,目前有三種等級:
1 類:僅具有踏板輔助功能、無油門且最大輔助速度為 20 英里/小時的電動自行車。
2 類:電動自行車的最高速度也為 20 英里/小時,但有油門輔助
第 3 類:僅提供踏板輔助、無油門、最大輔助速度為 28 英里/小時的電動自行車。
所有級別都將電機功率限制為 1 馬力 (750W)。
資料來源:https://www.bosch-ebike.com/us/everything-about-the-ebike/stories/three-class-ebike-system
目前自行車業界普遍在談論的,都是第1類與第3類。
如果想要更了解相關的車型的話,可以參考國內車審中心的網頁,就可以查詢國內合格的產品。
認證很重要嗎?如果你想要申請購車補助的話,就很重要。而且沒有認證標章的話,照法律規定是不能騎在公共道路上的。(如果你遵守法律的話…)
關於e-bike的市場分析,其實用Google搜尋關鍵字“e-bike market projection”就可以找到不少的相關文章。
我這裡就舉由全球知名市調機構"Precedence Research"的一篇文章,來分析並分享自已的看法,當然我的分析還是會以第一類與第三類為主;畢竟目前只有少數幾間以外銷為主的組車廠是同時三類都有生產出口的。
希望這樣子的作法可以回答到出題者的問題。
正如同其他許多e-bike的相關報告一樣。
市場對於e-bike的前景都是普遍看好的。
但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像是說好的一樣,全部的預測成長曲線都是到2030年為止。
因為e-bike被認為是更環保也更健康的交通工具;或者至少對使用者而言來說是如此。
目前第一/三類e-bike在歐洲的幾個主要市場,例如荷蘭、德國等地,市佔率已經突破或是即將要突破五成。
而其他歐洲國家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例如法國、義大利等。
北美市場也是持續的成長,特別是在e-mtb這個分類。
但是目前最大的市場(不分e-bike類別的話)仍然是亞太地區,將近80%的市場收入集中在此地區;畢竟這個區域裡住了全球將近47%的人口。
舉例來說,中國一年就有可能可以賣上將近三千萬台的e-bike。
至於未來的新興市場則可能會是中東與非洲市場,這些市場的成長動能則是來自於當地micromobility的快速發展與需求。
目前全球市場最主要的e-bike以第一類為主,也就是僅具有踏板輔助功能、無油門且最大輔助速度為 20 英里/小時的電動自行車,它佔了約45%的市場份額。
由於具有時速 25 公里範圍內的動力輔助功能,且對其駕駛沒有任何規定,這可能有利於推動 1 類電動自行車的增長。
而第三類e-bike很有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市場主流,它的最高速度可達 28 英里/小時(45 公里/小時)
這使得它們適合長途通勤或更快地穿越城市地區。
但是法規可能會限制其成長。
至於第二類的e-bike,在同樣無需踩踏板即可啟動電機的情況之下,消費者應該會傾向選擇LEVs。(不考量價格的情況之下)

結論:
e-bike在“健康”“環保”“永續性”等幾個考量之下,未來市場都是十分可以期待的。
但是其發展則會依地區性而有所不同。
重點還是看廠商想要主打那個市場/受眾?
這就需要各廠商作更深入的分析了。
舉例來說,一樣都是載貨、載小孩子的需求,但是道路的設計、居住環境、交通法規等等,就會大大的影響了規格的搭配與車子的設計。
而產品的多樣性與複雜度,正是自行車好玩的地方所在。
但是我認為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法規,特別是電池安全性,這已經是販售者與消費者高度關切的產品之一了。
推出安全且符合法規要求的產品,向來都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
那台灣市場呢?
嗯,如果你只是要短程通勤的話,現在都會區的e-youbike愈來愈多了。
如果是要長距離通勤的話,那麼你有Gogoro或是其他的電車選項。
台灣認真要發展的話,還是要以休閒為主的e-bike市場為主。
也許e-road/e-gravel發展潛力會比e-mtb的市場要來得更大一些吧。
畢竟不能因為身邊比較多人騎e-mtb就認為台灣的e-mtb市場很大,說實話,這叫倖存者偏差吧…XDD
這些都是e-bike喔,如果台灣有在賣的話,我相信一定有市場。什麼?你說法規?有錢買這台車的人應該不會在乎什麼法規跟補貼吧~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2會員
221內容數
極度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自行車上的思考家、中二大叔、日商打工仔、狗派兼頑固台獨份子,這些元素構成了我的思維與價值。 歡迎你的到來,如果我的文字能啟發你的任何想法,並且對你是有幫助的話,那就真的太好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許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首先假設我們今天是以外銷到歐洲與北美等主要自行車消費市場為考量的話: 如果看的是未來十年的生意;那麼現在就該去東南亞設廠。 如果思考的是未來三十年的生意,那麼就應該認真的考慮去歐洲與北美設廠。 為什麼? 且聽我一一道來~
我不認為e-bike的需求在2030後就會變弱。 更有可能的情況是我一直在說的,日後除了最貴的自行車跟最入門的自行車是人力車之外,其他的車種都會是e-bike了。
關於歐展本身的觀察,另一篇文章已經有寫了,所以本篇就不再贅述。 本篇要聊的是在歐展以外觀察到的事物。 希望能讓花時間看本文的您得到一些靈感。
六月,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太陽直到下午十點左右才肯下山。 但為期五天的Eurobike show,在第三天的中午,就可以感到人潮有明顯的減少了。
Rick Vosper是一位我經常在關注的作家,我經常能從他的文章中得到一些啟發。 然後從他的自介中發現,他在作的事情也正是我想要作的。
今天很高興獲得台體大的邀請來跟各位同學分享現在整個自行車業界的情況跟自已個人的觀點。
首先假設我們今天是以外銷到歐洲與北美等主要自行車消費市場為考量的話: 如果看的是未來十年的生意;那麼現在就該去東南亞設廠。 如果思考的是未來三十年的生意,那麼就應該認真的考慮去歐洲與北美設廠。 為什麼? 且聽我一一道來~
我不認為e-bike的需求在2030後就會變弱。 更有可能的情況是我一直在說的,日後除了最貴的自行車跟最入門的自行車是人力車之外,其他的車種都會是e-bike了。
關於歐展本身的觀察,另一篇文章已經有寫了,所以本篇就不再贅述。 本篇要聊的是在歐展以外觀察到的事物。 希望能讓花時間看本文的您得到一些靈感。
六月,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太陽直到下午十點左右才肯下山。 但為期五天的Eurobike show,在第三天的中午,就可以感到人潮有明顯的減少了。
Rick Vosper是一位我經常在關注的作家,我經常能從他的文章中得到一些啟發。 然後從他的自介中發現,他在作的事情也正是我想要作的。
今天很高興獲得台體大的邀請來跟各位同學分享現在整個自行車業界的情況跟自已個人的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與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s, EVs)成為了未來交通工具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其中,EV動力傳動系統(EV Powertrains)中的電動機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EV的效能與性能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全球各大車廠都在研發 EV 電動車,媒體也時常討論電動車的未來,什麼 EV 電動車、BEV 純電動車、 HEV 油電混合、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名詞常常把人搞得一頭霧水,明明都是電動車究竟差別在哪裏? 以下簡單說明解釋這些名詞,讓你能快速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 EV 電動車 EV 電動車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KHS曾經詢問過筆者個人意見,希望知道自行車的續航力到達幾公里後,就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筆者基於自行車的活動判斷,除了過硬的一日雙北、北高、雙塔的挑戰賽外,大部分的單車活動會控制在200公里以內,因此筆者建議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力達到250公里,就可以滿足90%以上的使用情境。然而這標準,是針對把騎自行
Thumbnail
重量在自行車產業內一直是個很重要的KPI,為兵家必爭之地。筆者曾經詢問過業界人士,其比較的基準單位是以10公克為一個差異標準;當然公斤(Kg)仍是個很重要的指標,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感受差異,如3.1公斤跟2.9公斤在銷售時的落差感受,就是一道明顯的門檻對比。 然而轉換到電動系統時,這種目標的追求就很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加百裕 (3323-TW) 在電動載具方面深耕電動自行車 (E-Bike) 電池市場,已與北美第二大自行車品牌廠 SPECIALIZED 合作,預計第二季起出貨量逐步拉升。加百裕看好,隨著全球節能減碳議題發酵,電動輔助自行車成為市場新潮流,根據 Precedence Research 數據,至 20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與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s, EVs)成為了未來交通工具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其中,EV動力傳動系統(EV Powertrains)中的電動機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EV的效能與性能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全球各大車廠都在研發 EV 電動車,媒體也時常討論電動車的未來,什麼 EV 電動車、BEV 純電動車、 HEV 油電混合、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名詞常常把人搞得一頭霧水,明明都是電動車究竟差別在哪裏? 以下簡單說明解釋這些名詞,讓你能快速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 EV 電動車 EV 電動車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KHS曾經詢問過筆者個人意見,希望知道自行車的續航力到達幾公里後,就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筆者基於自行車的活動判斷,除了過硬的一日雙北、北高、雙塔的挑戰賽外,大部分的單車活動會控制在200公里以內,因此筆者建議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力達到250公里,就可以滿足90%以上的使用情境。然而這標準,是針對把騎自行
Thumbnail
重量在自行車產業內一直是個很重要的KPI,為兵家必爭之地。筆者曾經詢問過業界人士,其比較的基準單位是以10公克為一個差異標準;當然公斤(Kg)仍是個很重要的指標,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感受差異,如3.1公斤跟2.9公斤在銷售時的落差感受,就是一道明顯的門檻對比。 然而轉換到電動系統時,這種目標的追求就很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加百裕 (3323-TW) 在電動載具方面深耕電動自行車 (E-Bike) 電池市場,已與北美第二大自行車品牌廠 SPECIALIZED 合作,預計第二季起出貨量逐步拉升。加百裕看好,隨著全球節能減碳議題發酵,電動輔助自行車成為市場新潮流,根據 Precedence Research 數據,至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