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暑假,送走剛畢業的國三生後又要面對新的一批剛升上國三的學生,雖然這些學生我從國一,有的甚至國小就開始帶了,但到了國三還是有些微不同,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對於進入最後一年表現出的些許無助,有的孩子看起來變得更懂事,更願意做本來不太願意完成的事,例如:寫作業、對答案問問題,以及課後複習。
但不論成績好壞,我很少看見孩子主動在寫筆記,不是上課老師補充重點的筆記,而是課後主動複習和統整知識的那種學習筆記。幾年前我曾讀過的一本教人做筆記的書,裡面提到世界上好幾所頂尖大學,如:日本東大、京大、美國康奈爾大學等等,這些頂尖大學的學生都有自己的筆記術,透過三分法讓老師的板書、自己的推論和歸納後的問題及結論都很清楚的寫在筆記本上,也幫助學生能夠透過筆記去解決問題。
這讓我聯想到小學時的補習班英文老師,她是常春藤聯校之一的博士畢業,常跟我們分享在美國讀書時的各種趣事,其中一件就是筆記,她說她遇過兩種同學,一種是上課非常專心,從頭到尾都看著老師,積極發問勇於回答問題,好像教室裡只有他和老師兩個人在談戀愛一樣,但這種學生通常不太作筆記,應該說是不太認真的寫筆記,可能只會在書上註記幾個重點,甚至壓根不在書上畫記號,整本書到學期末都是白的;另一種人就完全相法,他們不太說話,課堂上也幾乎不發言,雖然雙眼仍舊直視前方,但是看的不一定是老師,有時會是老師身後的黑板,他們會盡可能地將老師寫下的筆記一字不漏地抄在書上,甚至會用各種顏色的筆來分重點,這種學生看起來很努力念書,但往往考試出來的成績都不如那些上課認真但不做筆記的學生!
我記得當時有同學問老師她是屬於哪一種,她說她介於兩者之間,她很謙虛的表示自己既不是那種勇於舉手問問題的學生,也不是完全埋頭苦讀的害羞型學生,自己會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老師講的課上,偶爾會用鉛筆做一點筆記,等下課的時候再利用課間時間把上一堂課的重點整理一下,回到家會用筆記本把當天上課的東西用回想的方式搭配課本寫成筆記。當時的我年紀尚小,不懂得做筆記的重要性,心裡只覺得佩服,原來成績好的人是會花這麼多時間去複習作業的呀!但現在回想起來,或許老師的讀書方式才是她默默成為學霸的關鍵啊!
我決定再把那本書拿出來複習一下,先整理出一套更適合現階段的學生使用的筆記整理法,趁暑假這段稍微空閒的時間教他們,等到開學之後這群孩子即將面對一波波大考,模擬考接著段考不停歇地衝擊著他們,如果沒有掌握歸納和簡化知識的技巧,那他們將會慢慢感受到自己被成堆的書本和考卷淹沒,更會因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感到沮喪和彷彿沉入海底的無力感。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讀書,但似乎都沒有人好好的教導我們如何整理所學的知識,如果能夠趁這次研究出適合國中生的筆記方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也能夠讓我自己的教學效果更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