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教育淺談(朱熹之野望)
蒙元教育師承南宋,而南宋書院相當興盛,書院成為思想及教育的中心。書院的教學精神為自學,教師除傳授儒家知識,還注重講明義理,即重視學生的道德修養,並以個別指導及講辯討論進行,師生互動性較強,較為著名的為朱熹主持的白鹿洞書院。
而朱熹雖在成吉思汗4為能力值政治94戰鬥23智謀53的文臣,不堪戰陣之用,卻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宋元教育的超重要人物,中心思想為理氣二元論(理:精神層面的抽象原理原則;氣:物質),為客觀唯心主義,「性即理」(性為心性,理為至善道德標準)、「存天理,滅人欲」為其著名心性論主張。「居敬窮理」(專心讀書明白事理)則為其為學方法。朱熹致力於書院教育,作育英才無數,終使朱熹之學於蒙古元朝晉升成為官方正統思想。
元朝的文教政策採用漢法,首重尊孔崇儒,元初便設置學校,舉辦科舉考試。
元朝學校制度有四層面,為國學、地方鄉學、書院、社學。由「大司農司」任主管機關。
國學分設蒙古國子學、國子學、回回國子學。蒙古國子學教授蒙文版的《通鑒節要》,優異者加學算學。國子學教授儒家經典。回回國子學則教授波斯語文。三種國子學均不限民族,但以蒙古人優先錄取。
地方鄉學則有路、府、州、縣之學,但並未全面設立,反倒是書院較為興盛。
社學則為最為基層的教育機構,設置於農村村社中,使農家子弟於農閒時入學。
元代亦推行科舉制度,元太宗窩闊台短暫舉行後迅速停止,到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於1313年恢復,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考試用書,朱熹之學未因宋亡而消沉,仍是當代顯學。
蒙元之工藝與繪畫(王蒙之野望)
瓷器是中國的超知名工藝,並且依時代而有所創新,至蒙古元朝亦復如此,元中葉時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便是元代的工藝代表之一,景德鎮用近乎透明的釉藥,製造無瑕的白瓷,藉白皙的瓷器,凸顯出青花圖紋之美。而青花原料中含砷的鈷類顏料,產自今伊拉克等伊斯蘭國家,也見證的蒙古時代拓地千里,四通八達的貿易網絡。青花瓷製作方式則是在花紋上塗抹透明釉藥,花紋會在釉藥的下端,故稱「釉下彩」,延續至今,仍是常見技藝手法。再將上完釉藥的瓷器於1300度高溫下燒製,鈷類顏料的花紋便會轉青,青花瓷大功告成。伊斯蘭文化圈同樣喜愛青花瓷,元時大量出口至中東,並透過中東傳遞至歐洲,使青花瓷享譽國際。北京故宮所藏鏤空立體四季花圖紋,結合「釉裡紅」雙色青花瓷的極高工藝之作品:青花釉裡紅鏤花蓋罐便是箇中極品。直到明朝初年驅逐元至草原,並禁止大規模對外貿易後,原料來自異國的青花瓷才逐漸式微,直到明成祖時才再度復興。
於繪畫方面,元朝由於輕視士人,知識分子只得埋首藝術,如趙孟頫喜愛畫竹,便是喜其不屈,有代表元朝士人藉繪畫以描繪內心的風景,創作出許多反映人生、極富個性的作品,如趙孟頫外孫「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王蒙雖在成吉思汗4為政治60,戰鬥22,智謀52的文人,但其名作「具區林屋圖」,以缺少天空的奇異構圖,連綿的奇岩怪石,包覆屏棄世俗、隱居山間的文人,創造出近乎窒息的壓迫感,如此截然不同的格局,成為山水畫的傑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