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老師,我認為最難的地方在於不讓學生對學習反感、甚至有機會能熱愛學習的「情意」方面,是無法量化但又至關重要的,教育成不成功,往往在於學生是否能在往後人生樂於學習。
這學期前期,由於繪畫課在課程安排上與國英數稍微不同,沒有明確的進度,我便嘗試將自學素養帶進課程中。
會有這個想法,主要來自於教育部108課綱的自學素養,以及在閱讀歐陽立中老師的文章中,他曾經嘗試在課堂活動上,讓學生排一整週的完美課表,這課表突破既定的規劃,不再有國英數,而是完全根據每個同學的狀況,自己量身定做一個課表,當然就五花八門啦,有人體育課排一整天啦、有人則排了學吉他等不在學校體制內的課程等等,讓學生多了許多想像空間。
給兩班升學班在繪畫上嘗試自己規劃進度,而設計概論這樣的學科,則是參考以前大學時期自己在西洋美術史時,教授要求分組報告後,我發現做報告搜集資料統整後,也是一個很好的複習方式,就讓學生針對設計史的部分進行報告。
這篇文章則分享繪畫課方面我實行超過半學期的心得:
進行的第一第二週,當然學生都樂壞了,因為他們可以畫自己喜歡的題材,又可以分組與自己喜歡的同學朋友坐一起,在繪畫課的一開始反而變成鴉雀無聲,因為大家都很專注於自己選出來的題材並認真練習,如果這是他們喜歡的東西,通常都很快就畫出好多東西。
題材也相當多元,從人物、花卉、動物植物、建築、風景靜物等等,甚至還有組別嘗試玩玩看粉彩——這個在原本課程規劃中不曾介紹給學生的媒材,他們藉由探索媒材特性、嘗試描繪、與色鉛筆進行結合、到最後完成一個完整的小幅風景畫,我看到他們內心成就感滿滿,這在教育心理學中,稱為「內在動機」,唯有內在動機出現,才有機會讓學生體會學習的美好。
當然這樣的上課方式,也有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
譬如分組會有學生彼此素質落差太大,而題材難易度選擇上比較不容易抓在這組大家都能接受的難度,導致有些同學挫折感加重;分組進行到後面,有些組別比較容易分心跟同學聊天,導致進度落後;有些組別則無法自己規劃進度與練習,常常都盤旋在自己喜歡畫的「人物」題材,導致學習豐富度不足等等。
故大約進行到學期2/3的時候,我讓這項計畫先暫停,然後根據學生較少安排的題材再以傳統的方式補足學生偏廢的方面,達到個題材都有練習到的狀況,二年級則先進行一步一步拆解接下來三年級生學需要畫的手繪海報排版的細節,讓學生在年級結束之前,能有練習過一次的機會(因為三年級都在反覆練習)。
來到學習歷程的認證時節,學生的回饋總是讓我驚艷。
我真正喜歡上學習,其實是在踏入職場後。
教學已超過十年,我最怕的,是熟悉後不再更新新的資訊,導致與學生及業界的落差越來越大,所以常常會藉由閱讀以及看作品去保持自己的學習及視野,教育的本質沒變,教育者的身份沒變,但扮演的角色與手法都會隨著時代而改變,說自己很認真的老師,我只能笑笑以對,因為除了認真與熱情之外,應該要有新時代眼界及有能耐與新世代學生接軌,以及隨著時間累積經驗後,用更善巧的方式引導學生,這才是我自己對自己工作負責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