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思維】「三寶思維」建構「反脆弱」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某天與老婆的閒聊之中,論及財務用度的觀念,不自覺引用了老子的「儉」的概念,當時像是反射動作一般,突然講了一陣,著實有點被自己驚嚇到。不過,這也讓我有個靈感-既然能夠說出,那何不寫下呢?於是決定以這篇文章作為一個引子,帶出【老思維】這個系列,雖然不見得能夠將想法描述到全面透徹,但起碼可以簡單紀錄此時對於這部經典的所思所想,同時亦分享給有緣的讀者。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老子根據對道的體悟及觀察,淬鍊出三種「法寶」,其實就是三種思維,具體而時下的說法,是三種可以構築「反脆弱」系統的思維。

「慈」當為首

在貫通道德經的思想體系之中,「道」生養萬物,而不加以干涉,任由其適性發展,是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種正向表列的方式,使萬物能夠各安天性的發展,從而讓整個系統運行不怠,此種包容性,就是「慈」,類似母親知道每個孩子的天賦,由其適性發展的感覺。生命的過程,是由一場又一場的波動構築而成,飄盪在其中的你我,終將面對各種節點上的抉擇,有抉擇就會衍生是非得失,有是非得失就會生情緒,情緒如果伴隨波動而起伏,則不能安定,不能安定則不能平靜而理性處世,結果往往就是禍不單行;這並非是什麼很玄的事情,而是「慣性」,如不加以審視,便會如「牛頓球」那樣的擺盪不止。其實在很多的情況下,回到「道」的角度來審度人生,用「道」之於「慈」的高度,則能跳脫「人類社會」之於「相對價值觀」的泥淖,用更寬容的面向,重新定義對於許多人事物的評價,面對是非得失,會使自己更加釋然,於為人處事,不受傳統價值觀桎梏,用度則更能靈活,所謂「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堅強」,換言即是「柔弱勝剛強」。所以老子給出的結論是「慈故能勇」-因為有更寬容的心態及清晰的認知,所以能「勇」,勇者非不懼,是「勇於敢」也「勇於不敢」,在波瀾不驚的心境中,進退得當,於人於事,莫過如此,當然這的確是一種修練。

「儉」不是拮据

這個「儉」字,容易令人聯想到「拮据」、「勤儉」或「節儉」等這些讓人產生「拉緊褲腰帶過生活」畫面的詞彙,不免心生「人生只有一次,需要這麼過得寒酸嗎」的念頭。然而,我們需要回到經典的一貫脈絡去解釋,才能得到老子想表達的正確含意。先說老子的結論:「儉故能廣」,從此處便可得知,把儉解釋為拮据,顯然有問題,因為拮据不可能廣,應該解為「收斂」。且借用通俗但貼切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錢,要用在刀口上」。人的生命跟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什麼都想要,反而什麼都得不到,是為「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問題是,如何才能「錢用在刀口」呢?在其他章節可以找到答案,第十二章的「聖人為腹不為目」、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重點均是簡單易懂的道理:「釐清哪些是真正『需要』,哪些是『想要』」,即是收斂多餘的欲望,同時必須捨得犧牲,將人生有限的精力及資源,投注在適合自己的項目與方向,唯有如此,才能有安定明確的方向,有方向則自然平靜,才有多餘的精神應對人生當中的各種無常,這種有準備的坦然,才能廣,是「財務自由」、「資源自由」也是「身心自由」,是曰「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

對於「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的白話解釋,我想大概都會是「別爭著冒出頭,否則棒打出頭鳥」。在老子的思維中,確實有「捨先居後」的避險觀念,所以用這樣的解釋,其實也無甚不可,只是細品之後,會發現這僅是表層的含意。在第六十六章提及「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這句話無疑是與「不敢為天下先」呼應,嚴格來說,「不敢為天下先」是結論,強調江海常居下處,方使百川歸附,如同道看似居於萬物之後,卻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此可知老子想強調的是兼容「慈」與「居後」,才能謙卑地看待事物,從而擺脫主觀對於自己的桎梏與施加給他人的壓迫感—跳脫框架,應變自如,不將自己擺在「最優先」、「最正確」及「最重要」的位置,謹記「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告誡。於內是種釋然,於外則減少許多耗心費神的紛爭,如此一來,萬事才能有所進行,有所收穫,是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寫的挺好。客觀合理的解老。
許子澈-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10
文字三分之一者 謝謝閱覽及讚賞,祝順心。
avatar-img
許子澈
1會員
3內容數
老莊不爭,孫武不兵,學易不占。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七章 克服私心,是我們一生的修練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謀去福利,所以就能長久。 老子在揣摩天之道時,他認為天之道有生養萬物的特點,讓世界繁榮,但它卻隱於身後,不說自己是主人,也不為自己謀取一分一毫,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七章 克服私心,是我們一生的修練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謀去福利,所以就能長久。 老子在揣摩天之道時,他認為天之道有生養萬物的特點,讓世界繁榮,但它卻隱於身後,不說自己是主人,也不為自己謀取一分一毫,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Thumbnail
道德經,講的是領導者法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崇尚錢財或追求某種美德,使人民不鬥爭。領導者不應該追求財富或美德,上行下效,領導者貪求物欲,下面的人也將彼此鬥爭以累積財富或效仿,這就是亂源。
Thumbnail
道德經,講的是領導者法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崇尚錢財或追求某種美德,使人民不鬥爭。領導者不應該追求財富或美德,上行下效,領導者貪求物欲,下面的人也將彼此鬥爭以累積財富或效仿,這就是亂源。
Thumbnail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Thumbnail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Thumbnail
在一片物欲橫流的滔滔世情中,老子主張返璞歸真。他以洞穿宇宙奧秘的智者高度,向世人揭櫫了自然之「道」才是人們所應該師法的對象,只有一如大自然「善利萬物而不爭」之無私無欲與無為,才能成就萬象萬有之「無不為」。老子哲學要以「虛其心」之深、虛、藏,達到精神上淵靜悠遊的可能。
Thumbnail
在一片物欲橫流的滔滔世情中,老子主張返璞歸真。他以洞穿宇宙奧秘的智者高度,向世人揭櫫了自然之「道」才是人們所應該師法的對象,只有一如大自然「善利萬物而不爭」之無私無欲與無為,才能成就萬象萬有之「無不為」。老子哲學要以「虛其心」之深、虛、藏,達到精神上淵靜悠遊的可能。
Thumbnail
「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 語出《道德經》,其實是「難得之貨」。 作為法家擁躉,諸葛亮在這裡引用老子的話,來反對資本主義,是相當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雖然韓非的老師是儒家,其實他的本源確實是黃老。司馬遷也把韓非跟老子並列一傳喔。
Thumbnail
「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 語出《道德經》,其實是「難得之貨」。 作為法家擁躉,諸葛亮在這裡引用老子的話,來反對資本主義,是相當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雖然韓非的老師是儒家,其實他的本源確實是黃老。司馬遷也把韓非跟老子並列一傳喔。
Thumbnail
阿崴閱讀-人生迷惘時,就問老子 不是以道德經內的各個篇章去研讀與應用。而是作者透過他自己的人生不同階段的歷程,困頓與突破,結合了道德經中的些許段落有的人生思考。所以非常容易閱讀,也不經發現竟然是由日本人來著作的書籍,讀來也無違和,同時印證了古老的智慧的確有它歷久不衰的價值。
Thumbnail
阿崴閱讀-人生迷惘時,就問老子 不是以道德經內的各個篇章去研讀與應用。而是作者透過他自己的人生不同階段的歷程,困頓與突破,結合了道德經中的些許段落有的人生思考。所以非常容易閱讀,也不經發現竟然是由日本人來著作的書籍,讀來也無違和,同時印證了古老的智慧的確有它歷久不衰的價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