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思維】「三寶思維」建構「反脆弱」系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某天與老婆的閒聊之中,論及財務用度的觀念,不自覺引用了老子的「儉」的概念,當時像是反射動作一般,突然講了一陣,著實有點被自己驚嚇到。不過,這也讓我有個靈感-既然能夠說出,那何不寫下呢?於是決定以這篇文章作為一個引子,帶出【老思維】這個系列,雖然不見得能夠將想法描述到全面透徹,但起碼可以簡單紀錄此時對於這部經典的所思所想,同時亦分享給有緣的讀者。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老子根據對道的體悟及觀察,淬鍊出三種「法寶」,其實就是三種思維,具體而時下的說法,是三種可以構築「反脆弱」系統的思維。

「慈」當為首

在貫通道德經的思想體系之中,「道」生養萬物,而不加以干涉,任由其適性發展,是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種正向表列的方式,使萬物能夠各安天性的發展,從而讓整個系統運行不怠,此種包容性,就是「慈」,類似母親知道每個孩子的天賦,由其適性發展的感覺。生命的過程,是由一場又一場的波動構築而成,飄盪在其中的你我,終將面對各種節點上的抉擇,有抉擇就會衍生是非得失,有是非得失就會生情緒,情緒如果伴隨波動而起伏,則不能安定,不能安定則不能平靜而理性處世,結果往往就是禍不單行;這並非是什麼很玄的事情,而是「慣性」,如不加以審視,便會如「牛頓球」那樣的擺盪不止。其實在很多的情況下,回到「道」的角度來審度人生,用「道」之於「慈」的高度,則能跳脫「人類社會」之於「相對價值觀」的泥淖,用更寬容的面向,重新定義對於許多人事物的評價,面對是非得失,會使自己更加釋然,於為人處事,不受傳統價值觀桎梏,用度則更能靈活,所謂「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堅強」,換言即是「柔弱勝剛強」。所以老子給出的結論是「慈故能勇」-因為有更寬容的心態及清晰的認知,所以能「勇」,勇者非不懼,是「勇於敢」也「勇於不敢」,在波瀾不驚的心境中,進退得當,於人於事,莫過如此,當然這的確是一種修練。

「儉」不是拮据

這個「儉」字,容易令人聯想到「拮据」、「勤儉」或「節儉」等這些讓人產生「拉緊褲腰帶過生活」畫面的詞彙,不免心生「人生只有一次,需要這麼過得寒酸嗎」的念頭。然而,我們需要回到經典的一貫脈絡去解釋,才能得到老子想表達的正確含意。先說老子的結論:「儉故能廣」,從此處便可得知,把儉解釋為拮据,顯然有問題,因為拮据不可能廣,應該解為「收斂」。且借用通俗但貼切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錢,要用在刀口上」。人的生命跟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什麼都想要,反而什麼都得不到,是為「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問題是,如何才能「錢用在刀口」呢?在其他章節可以找到答案,第十二章的「聖人為腹不為目」、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重點均是簡單易懂的道理:「釐清哪些是真正『需要』,哪些是『想要』」,即是收斂多餘的欲望,同時必須捨得犧牲,將人生有限的精力及資源,投注在適合自己的項目與方向,唯有如此,才能有安定明確的方向,有方向則自然平靜,才有多餘的精神應對人生當中的各種無常,這種有準備的坦然,才能廣,是「財務自由」、「資源自由」也是「身心自由」,是曰「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

對於「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的白話解釋,我想大概都會是「別爭著冒出頭,否則棒打出頭鳥」。在老子的思維中,確實有「捨先居後」的避險觀念,所以用這樣的解釋,其實也無甚不可,只是細品之後,會發現這僅是表層的含意。在第六十六章提及「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這句話無疑是與「不敢為天下先」呼應,嚴格來說,「不敢為天下先」是結論,強調江海常居下處,方使百川歸附,如同道看似居於萬物之後,卻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此可知老子想強調的是兼容「慈」與「居後」,才能謙卑地看待事物,從而擺脫主觀對於自己的桎梏與施加給他人的壓迫感—跳脫框架,應變自如,不將自己擺在「最優先」、「最正確」及「最重要」的位置,謹記「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告誡。於內是種釋然,於外則減少許多耗心費神的紛爭,如此一來,萬事才能有所進行,有所收穫,是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許子澈
許子澈
1993年,生於台南。平生愛好讀經、聽史、打太極,日常卻是算數、監工、寫公文。秉持「文理互表」為生活哲學,自勉「存道氣,掌兵機」看待人生;浮生若夢,來去熙攘,希藉分享所思所獲,結識有緣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