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思維】「三寶思維」建構「反脆弱」系統

更新於 2023/08/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某天與老婆的閒聊之中,論及財務用度的觀念,不自覺引用了老子的「儉」的概念,當時像是反射動作一般,突然講了一陣,著實有點被自己驚嚇到。不過,這也讓我有個靈感-既然能夠說出,那何不寫下呢?於是決定以這篇文章作為一個引子,帶出【老思維】這個系列,雖然不見得能夠將想法描述到全面透徹,但起碼可以簡單紀錄此時對於這部經典的所思所想,同時亦分享給有緣的讀者。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老子根據對道的體悟及觀察,淬鍊出三種「法寶」,其實就是三種思維,具體而時下的說法,是三種可以構築「反脆弱」系統的思維。

「慈」當為首

在貫通道德經的思想體系之中,「道」生養萬物,而不加以干涉,任由其適性發展,是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種正向表列的方式,使萬物能夠各安天性的發展,從而讓整個系統運行不怠,此種包容性,就是「慈」,類似母親知道每個孩子的天賦,由其適性發展的感覺。生命的過程,是由一場又一場的波動構築而成,飄盪在其中的你我,終將面對各種節點上的抉擇,有抉擇就會衍生是非得失,有是非得失就會生情緒,情緒如果伴隨波動而起伏,則不能安定,不能安定則不能平靜而理性處世,結果往往就是禍不單行;這並非是什麼很玄的事情,而是「慣性」,如不加以審視,便會如「牛頓球」那樣的擺盪不止。其實在很多的情況下,回到「道」的角度來審度人生,用「道」之於「慈」的高度,則能跳脫「人類社會」之於「相對價值觀」的泥淖,用更寬容的面向,重新定義對於許多人事物的評價,面對是非得失,會使自己更加釋然,於為人處事,不受傳統價值觀桎梏,用度則更能靈活,所謂「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堅強」,換言即是「柔弱勝剛強」。所以老子給出的結論是「慈故能勇」-因為有更寬容的心態及清晰的認知,所以能「勇」,勇者非不懼,是「勇於敢」也「勇於不敢」,在波瀾不驚的心境中,進退得當,於人於事,莫過如此,當然這的確是一種修練。

「儉」不是拮据

這個「儉」字,容易令人聯想到「拮据」、「勤儉」或「節儉」等這些讓人產生「拉緊褲腰帶過生活」畫面的詞彙,不免心生「人生只有一次,需要這麼過得寒酸嗎」的念頭。然而,我們需要回到經典的一貫脈絡去解釋,才能得到老子想表達的正確含意。先說老子的結論:「儉故能廣」,從此處便可得知,把儉解釋為拮据,顯然有問題,因為拮据不可能廣,應該解為「收斂」。且借用通俗但貼切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錢,要用在刀口上」。人的生命跟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什麼都想要,反而什麼都得不到,是為「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問題是,如何才能「錢用在刀口」呢?在其他章節可以找到答案,第十二章的「聖人為腹不為目」、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重點均是簡單易懂的道理:「釐清哪些是真正『需要』,哪些是『想要』」,即是收斂多餘的欲望,同時必須捨得犧牲,將人生有限的精力及資源,投注在適合自己的項目與方向,唯有如此,才能有安定明確的方向,有方向則自然平靜,才有多餘的精神應對人生當中的各種無常,這種有準備的坦然,才能廣,是「財務自由」、「資源自由」也是「身心自由」,是曰「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

對於「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的白話解釋,我想大概都會是「別爭著冒出頭,否則棒打出頭鳥」。在老子的思維中,確實有「捨先居後」的避險觀念,所以用這樣的解釋,其實也無甚不可,只是細品之後,會發現這僅是表層的含意。在第六十六章提及「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這句話無疑是與「不敢為天下先」呼應,嚴格來說,「不敢為天下先」是結論,強調江海常居下處,方使百川歸附,如同道看似居於萬物之後,卻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此可知老子想強調的是兼容「慈」與「居後」,才能謙卑地看待事物,從而擺脫主觀對於自己的桎梏與施加給他人的壓迫感—跳脫框架,應變自如,不將自己擺在「最優先」、「最正確」及「最重要」的位置,謹記「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告誡。於內是種釋然,於外則減少許多耗心費神的紛爭,如此一來,萬事才能有所進行,有所收穫,是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avatar-img
1會員
3內容數
老莊不爭,孫武不兵,學易不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子澈 的其他內容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咫尺也天涯」,兩相散去,徒留說客,滿傷痕。
壬寅某夜,醒自觥籌交錯之後。推窗,望星月之燦而大山隱之,俗事之倦意,油然而生,有感遂作致己。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咫尺也天涯」,兩相散去,徒留說客,滿傷痕。
壬寅某夜,醒自觥籌交錯之後。推窗,望星月之燦而大山隱之,俗事之倦意,油然而生,有感遂作致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道德經中提到的三寶:慈愛、節儉與謙讓,並分析這三者如何影響家庭和社會的和諧。慈愛的父母能夠培養孩子的德行,而節儉則能夠讓資源更有效的利用。此外,謙讓有助於維持良好的家庭關係。文章強調,只有固守這三寶,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避免家庭與社會中的衝突與亂象。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道德經中提到的三寶:慈愛、節儉與謙讓,並分析這三者如何影響家庭和社會的和諧。慈愛的父母能夠培養孩子的德行,而節儉則能夠讓資源更有效的利用。此外,謙讓有助於維持良好的家庭關係。文章強調,只有固守這三寶,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避免家庭與社會中的衝突與亂象。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