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著一個大主題:「知足」。至於為何會對「知足」這個主題產生共鳴,有可能是對目前的生活感到沒來由的空虛,也可能是突然對汲汲營營的追求感到厭倦,甚至可能是想更進一步提升自我價值、跳脫世俗框架的束縛,進而活出真實的自己。
「知足」可說是人生的重大課題之一。為什麼呢?首先,它不簡單,畢竟只要是人都會有慾望,很容易受到外界誘惑而被打回原形,但值得我們花一輩子去慢慢練習與落實。第二,明明三餐溫飽、生活平凡穩定,為何有時候會突然感到很不快樂?這背後是否暗藏著內心的不滿足所投射出的現象?你上一次產生感恩之心是什麼時候?你是否把這一切日常視為理所當然?諸如此類反思,值得我們靜下來思考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我很高興能邂逅這本書,它提醒了我,珍惜擁有、感恩一切、知足常樂。
看完本書,我們可以學到:
* 為何要「知足」?
* 知足帶來什麼樣的正面回饋?
* 為何能透過「知足」來改善生活?
* 如何將「知足」這個概念融入生活中?
首先練習的第一步:分辨何為「一時的慾望」和「實際需要之物」。
意識到出現在你眼前的,真的是你要的嗎?還是只是為了博取你的注意力的產物呢?先辨識出來,再來就是設法不要被牽著走。
每一章節的最後都有教一些實踐的方法,大家可以三不五時翻翻這些方法,挑幾個來做看看,一天一天慢慢練習,試著把「簡單」落實在生活中吧。
資訊接受越多,能理解的越少。當人陷入資訊超載的狀態,注意力和記憶力會受到破壞,一心多用也會導致什麼都做不好、做不完。
被過多資訊搞到困惑不堪時,就會覺得不得不搜尋更多資訊,以釐清自己的困惑。(無止境的上網搜尋,結果就是陷入了搜尋迴圈)
這一點我完全心有戚戚焉。有時候我為了查某一項不太清楚的事物,可能是某食材對身體的健康效果,或者某個演員拍過的經典影劇等等,逛過一個又一個網站,總是想看看更多資訊和不同人的見解觀點,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加上現在很多網頁都設有相關連結,很容易讓人一直點下去看相關內容,到頭來不僅原先搜尋的目標在不知不覺中失真,還耗費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嘆氣)
適時煞車,珍惜生命!我自己嘗試過幾個蠻有效的方法,可以讓自己即時跳脫這個迴圈。像是設個鬧鈴提醒自己要休息,若真的自制力不足,就把上Google查詢的動作安排在事情和事情的空檔之間,製造出明確的煞車時間。例如:下班之後,在通勤回家的路上查詢某部電影的相關評價,車子到站之後就要下車走路,結束查詢。另外,也可利用等人的時候查找待會兒要逛的店家資訊,等對方來了之後,即可打住。
何謂「資訊狂躁症」?
意即:不想錯過任何資訊,不停地刷訊息、刷動態的行為。試著觀察並記錄一下你一天之中打開手機查看了幾次社交軟體,你會很驚訝的。
廣告商為了刺激購買慾,不斷以消費資訊轟炸人們。試問,有多少垃圾資訊淹沒了我們的生活?
解法一覽:
* 學會喊卡,拿回主控權而非任其擺佈。
* 設立界線:限制使用時間、設立品質門檻。(例如不看垃圾節目)
* 辨識哪些資訊是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的。
* 用其他有趣又有創造性的活動來填補空閒時間。(繪畫、烹飪、演奏樂器等)
* 減少干擾性資訊。(例如垃圾郵件、廣告郵件)
過量的食物讓身體不堪負荷,要學會預設食量。作者提供了一些提高飽足感讓自己不至於吃得太多的方法:
* 提升食物滋味可以使滿足感加倍。
* 避免菜色過多。
* 多曬點太陽。
* 提高睡眠品質,因為睡眠不足容易讓人想吃高熱量垃圾食物。
* 在安靜的地方進餐,在吵雜或播放快節奏的音樂下,會吃得比平常多、比平常快。
* 放鬆且專注地用餐,可避免不知不覺吃過多、細細品嚐餐點能讓大腦來得及釋放飽足訊息給胃部。
在各種廣告媒體的推銷轟炸之下,越來越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購買狂、囤積控。
我們在購買的當下應該好好思考:真的非買不可嗎?我是真的需要還是只是想要?是否有其他現有的東西能替代?如果真的需要,有沒有其他免費或是借的方式能取得?我真的會持續用下去嗎?
一些減少無謂消費的方法:
* 試著靠自己動手做
* 以付現代替刷卡,如果沒有看到鈔票付出去是不會心疼的
* 少買特價品,減少因覺得撿到便宜而亂買不必要的東西
* 送禮不一定要送商品,也有其他創意的禮物能送。(例如自己做的餐點、一場音樂會、一場手作體驗活動、或是一場旅行等等)
有的人是把長時間的工作(或是當個工作狂)當成情感的逃生門,逃避家庭的不和諧,或是逃避來自伴侶、家人的壓力等等。
作者還提到:「野心要適可而止,要能知足」。
甚至是「賺更多不代表能更快樂」。
為什麼這麼說呢?P153提到的兩段話很有意思,值得我們深思:
1.「少」固然是「少」,但「多」其實也是「少」,唯有「知足」才是「多」。這是在獲利逐漸減少情況下的新定律。
2. 雖然傲人的財富是我們最大的工作誘因,但對於已經擁有財富的人來說,財富卻一點都不能再增加他們的快樂。
正好呼應了本書前言所提到的:
* 剛剛好,離美好最近。-P8
* 知足者,富也。--《道德經》-P8
* 知足才是通往滿足之路。也就是每個人如何找到自己長期的生活平衡點,而「夠了」就是這個頂點。超過這個點去追求更多,只會讓你的人生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P10
這些概念對某些人來說,或許聽來刺耳,但是卻深深觸動了我,也讓我的視野有了更高一層見解。沒錯,我們賺更多錢,是為了享受更好、更優質的生活品質。不過,人追求的「更好」是沒有限度、沒有極致、沒有終點的。人只要有慾望,就不會有滿足的一天,一定會有更好、更棒的生活令人憧憬。若不即時珍惜現下擁有的事物,可能會在無盡的追求中,逐漸迷失自我。
琳琅滿目的選項只是為了創造新奇,刺激人們買下更多東西。我們以為是自己在選擇,但其實是商人在無形中操控著人們的選擇。
作者在此也提到,要小心道德選項的騙局(例如坊間推廣的環保產品),打著環保口號販售的商家,其背後主要目的也許是鼓勵你消費購買更多他們的商品。
選擇太多,徒增煩惱。記得我和朋友去餐廳吃飯,只要店家的菜單品項太多太豐富,我就很容易陷入選擇障礙。因為有時候就只來這麼一次,不一定會再度回訪,我希望自己能點到最滿意的餐點。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試,結果每次點餐都是一番苦戰(崩潰)。偶爾還會因為抉擇疲勞,到頭來只好交給朋友幫忙選,或是隨便選一個看順眼的菜。
相反地,若是去菜單簡約、品項不多的餐廳,我反倒很快能選出想吃的菜,並不會因為選擇少而感到不滿足,甚至還要感謝店家為我節省了不少天人交戰的抉擇時間。
果汁要買大罐還是小罐的?果醬要買草莓口味還是藍莓口味?出門要穿連身洋裝還是休閒短褲?新買的花瓶要放在玄關還是飯廳?
你是否還在為生活中的瑣碎選擇煩惱?作者提到:不要為無意義的選擇傷神,「滿意」就夠了。
心靈產業慣用的推銷手法,便是以「速成改變自我」這種概念來吸引消費者。例如「一天之內改變……」、「只要七步驟就能……」等等。
然而當人一旦過度著迷於改善自我,卻反而失去了自我。幸福如果是建立在擁有的比別人多而產生的優越感之上,是否真能算是快樂?這種習慣性的比較心態,正是讓人陷入無限競爭的因素。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想是:放過自己吧!
為了快樂而想盡辦法讓自己快樂,是本末倒置。當快樂變成義務,就失去了它的真諦。試著減少依賴外界給予的評價,珍惜並感恩自己擁有的事物,看待事情的態度也會逐漸有所不同。一旦學會了這點,快樂自然隨之而來。
本章節一項很重要的觀點:務實的環保行動並非一味盲目地購買環保產品,而是避免無謂的浪費。
看到這裡,先去檢查一下家裡是否放著自己以前買的一直沒用的環保產品吧!支持環保並非只有購買環保產品這項途徑,而買一堆會產生大量垃圾耗材的產品,光是有在做回收,也依然治標不治本。過度消費(商品、能源)雖然締造出輝煌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是對地球環境不友善的行為。
在購買昂貴的物品前,除了可以考慮一下物品的效能或是耗能度,同時看看這項物品是否華而不實?是否耐用?可否維修等等。家裡已有的東西若能發揮最大的使用價值,也是體現環保的一大行動。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用心體會生活、感受當下,學習適可而止、不放縱也不委屈地好好踏實過日子。任何事都行「中庸之道」,不可偏頗。如此一來便能體現「知足」的人生,找到令你「滿意」的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