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以下簡稱DMS)是界定各類精神病人與非病人(正常人)的精神醫療專書,在業內有著權威的地位。然而作者艾倫.法蘭西斯作為DMS第五版的作者之一指出,從第1版到第5版,收錄的精神病數量從60種增加到近300種,擴大診斷的結果,健康的人也成了病患,「過度治療」成為精神醫療界的隱患。

另一項驚人的數據公布在本書出版前後:1999年至2014年期間,海洛因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了近5倍(374%),在同一時期,精神病藥物過量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了近4倍(278%)。

手冊如何被利用已不是學者能掌握的事,「作者已死」現象很危險地發生在精神醫學領域中。


一、吸血鬼為何被害怕

1720年左右,歐洲開始長達五十年的「吸血鬼恐怖」,在此之前,人類要嘛活著要嘛死,狀態很容易區分對待,吸血鬼的存在卻創造一種曖昧不明的全新狀態—活死人。

人們無法以活人的態度對待吸血鬼,卻也不能將它們壓進棺材了事,在完全不知該如何對待,只好盡情的發洩恐慌:用各種(現在看來相當奇葩的)方法把吸血鬼從正常人中區分出來,然後以確實消滅為目的,激烈地處死。

為陌生的事物貼上標籤,以方便認識,是人類的本能。在狩獵的時代,總不能在被追殺或追殺別人時還拿出百科全書細細比對物種,花個把鐘頭研究能不能吃,不行,必須迅速判斷。

到了現代,古老的傳統仍在持續,人們面對不知道有沒有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包括自己),總是先判定為有,先下處方,導致誤傷的機會暴增。


二、DMS─理想中的界線

感謝分類科學,讓混沌的現象得以被理清。

比如生物領域,林奈的二名法讓世上所有的生物都可被歸類、分群,同一群的生物擁有相似的生物特徵,假設新發明的某種藥物針對Saccharomyces屬的某菌種有抑制作用,那麼它有很大機會對同屬的另一菌種同樣有用。

又比如元素週期表的現世,既可用於推演不同元素間性質的關係,也可用於預測未發現或新合成的元素的性質。

分群有利於我們進行預測,進而控制。

DMS的初衷基於科學,目的是讓精神疾病得以被把控,若能在病發的早期藉由手冊預測,儘早發現,就有機會將可怕的疾病扼殺在搖籃中。

「儘早」可以追溯到多早呢?


三、是什麼在模糊界線?

理想上,最好讓醫師能在疾病還沒開始前,藉由一絲微小的徵兆來捕捉疾病,若有操作手冊可以協助判斷就更好了(現在的話,則是AI判斷)。於是精神疾病「風險」一詞誕生了。

「風險」一詞相當精妙,它預示疾病發生的「可能性」,然而究竟會發生疾病還是不會,在此階段是不可知的。「風險」和「可能性」的出現,讓生病與否不能再以明確的界線劃分,疾病之前多了一段前置狀態,在這個灰色地帶中,無論將求診者以「正常」抑或「疾病」的方式對待都說得過去,端看哪方的擁護者擁有更多權力。單純的科學問題在此成為有操作空間的政治問題。


四、是誰想擾亂一池春水?動機何在?

雖然不知道未來會不會生病,但事先預防不是壞事,先吃藥再說—作者認為這是藥商的說詞,目的是增加精神藥物的銷售。

除此之外,供給源自於需求,診斷出精神病「風險」,或者比之前更容易拿到診斷書,對至少五方勢力有誘因:

  1. 父母:孩子脫軌的情緒反應有了解釋,對症下藥即可使小孩恢復正常(可能只是變得安靜不吵人)
  2. 學生:「確診」除了可以得到來自教育機構的福利,領到的藥物可以不當使用在娛樂用途上
  3. 精神醫療學者:新增多少的病患,在學界就能宣稱新的分類依據有多有效
  4. 媒體:戲劇性增加的病患有報導價值
  5. 軍人:診斷書可用於免除兵役


五、作者的處方

作者認為可以藉由約束藥廠的廣告範圍,或增加類似反詐騙的宣導,來遏止美國人過度用藥,但個人認為在多個需求方(上段所述)的拉力下難以達成。


*提醒:本書主要探討美國的現象和制度,不能完全套用在台灣社會中。


參考資料:

https://www.peopo.org/news/53778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ick the Rose
0會員
20內容數
in the books and movies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Thumbnail
帶動病人和家屬說出內心話的解釋模式,有助於醫師正視病人的觀點,以此組織臨床醫療的對策。而醫師將自己的解釋模式清楚地傳達給病人了解,相對也有助於病人、家屬對於什麼時候要開始治療,要找哪些醫師治療,進行怎樣的治療,成本效益大概如何,作出比較實用的判斷。
Thumbnail
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股癌大力推薦,但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到作者開頭看到寫性成癮的故事還有自己看性愛小說成癮的故事講了好大一篇幅,心想這是什麼奇怪的書就暫時棄看。 後來有一天聽到瓦基(閱讀前哨站)的pocast講這一本書,就重新拿起這本書來閱讀,原來作者是一個精神科醫師,透過故事跟研究來闡述爽痛平衡的概念
Thumbnail
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股癌大力推薦,但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到作者開頭看到寫性成癮的故事還有自己看性愛小說成癮的故事講了好大一篇幅,心想這是什麼奇怪的書就暫時棄看。 後來有一天聽到瓦基(閱讀前哨站)的pocast講這一本書,就重新拿起這本書來閱讀,原來作者是一個精神科醫師,透過故事跟研究來闡述爽痛平衡的概念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當疾病無法被根治,我們只能與它共處── 一本獻給所有因慢性疾病所苦之人的共情之書
Thumbnail
當疾病無法被根治,我們只能與它共處── 一本獻給所有因慢性疾病所苦之人的共情之書
Thumbnail
六十、該怎麼找合適的醫生 為什麼我一再提到醫生的重要,對躁鬱症患者來說,醫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如同《躁鬱之心》作者,凱.傑米森所說的:「如果一位精神科醫師不需要處理許多躁鬱症病人微妙或不怎麼微妙地抗拒治療的問題,那他可算是個稀有動物。」
Thumbnail
六十、該怎麼找合適的醫生 為什麼我一再提到醫生的重要,對躁鬱症患者來說,醫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如同《躁鬱之心》作者,凱.傑米森所說的:「如果一位精神科醫師不需要處理許多躁鬱症病人微妙或不怎麼微妙地抗拒治療的問題,那他可算是個稀有動物。」
Thumbnail
疑病症患者天天擔心自己患有嚴重疾病,導致門診就診率高,但瑞典研究發現,這些患者的死亡風險卻明顯升高,大多數死亡可預防。建議精神科診治他們的焦慮症和憂鬱症,以及增加疑病症患者的治療可及性。研究小組期待引起患者家屬和相關醫生的重視。
Thumbnail
疑病症患者天天擔心自己患有嚴重疾病,導致門診就診率高,但瑞典研究發現,這些患者的死亡風險卻明顯升高,大多數死亡可預防。建議精神科診治他們的焦慮症和憂鬱症,以及增加疑病症患者的治療可及性。研究小組期待引起患者家屬和相關醫生的重視。
Thumbnail
一本於醫院急診室、加護病房、外傷重症醫療中心產出的書 人終有生老病死 醫院、醫療、醫生是社會上絕不可或缺的要角 他們是生活的必需品 可是有誰願意一直待在那充滿負面高壓的環境下工作? 是什麼讓醫生們願意繼續秉持熱心專業為民服務? 又是什麼讓醫生們心灰意冷的另尋出路? 此書都能找到答案
Thumbnail
一本於醫院急診室、加護病房、外傷重症醫療中心產出的書 人終有生老病死 醫院、醫療、醫生是社會上絕不可或缺的要角 他們是生活的必需品 可是有誰願意一直待在那充滿負面高壓的環境下工作? 是什麼讓醫生們願意繼續秉持熱心專業為民服務? 又是什麼讓醫生們心灰意冷的另尋出路? 此書都能找到答案
Thumbnail
講述美國的精神疾病的過度醫療現象,起因之一源於診斷標準的變更,將本不用被治療的健康人士,被納入病人的行列中。
Thumbnail
講述美國的精神疾病的過度醫療現象,起因之一源於診斷標準的變更,將本不用被治療的健康人士,被納入病人的行列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