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要來分享繪本形式的書,雖然一樣都是繪本;但老實說這次的繪本感受及衝擊很不一樣,可能是創造的過程跟內容連貫性的手法不同吧?這並不是第一次閱讀幾米先生的書;但或許是受到動機跟需求的不同、當然也可能是年齡的增長,覺得這次的繪本內容特別有感。
首先想要先聊聊關於幾米先生,原因無它、就是很單純的在閱讀每本書籍之後,都會再去查查關於作者的生平、背景等等,甚至看看是不是還有社交軟體可以追蹤了解近況,然後發現人們所謂的幾米,已經是超過60歲的大叔了,或許是自己從來沒有特別在意過這個名字,所以一直覺得這樣可可愛愛的內容跟圖畫,是由年輕人或是頂多為中年男子所創造出來的作品,可是此次分享的書出版時間在2018年,當時幾米先生差不多要準備邁入60歲了,居然還能有這樣的產物,光用想的都讓人非常佩服;不過仔細地靜下心來去看內容,會發現每一個短短的篇幅都充滿了很多的人生體會跟意義,如果是從這個角度當作出發點,也就不難理解創造人的年齡有一定的數字是合理的。
在這邊就特別的想要說,雖然很多人都在抗拒年齡帶來的不美好;但其實有很多時候,年齡產生的美好是任何事情、甚至金錢都無法替代的。用心努力過的那些歲月,是一點一滴的雕刻在我們身上,別人只能觀看、感受,偷不走、就連模仿也做不到,因此在這邊想跟你/妳說,好好欣賞自己吧。你/妳眼裡看到的跟感受的自己,連結到跟外界之後,就會反映出那樣的內容,阻止不了不好的念頭產生,但至少可以選擇產生好的念頭吧,對吧?
這是一本在談論關於書店要倒閉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正是家裡開書店的小孩,因為想要瞭解為什麼大家以前都會去店裡買書、看書,但卻慢慢的少去了、甚至不去了,然後引發了一連串的討論。
最首先的想要跟大家聊的,就是不愛讀書如果不是我的錯?那麼是誰的錯?看到這個問題的你/妳,可以想一想。並不是不打算不怪罪你/妳,但如果今天有人跟你/妳說不愛讀書不是你/妳的錯啦,那麼是誰的錯呢?怪科技太發達,時間都拿去滑手機嗎?怪工作太忙碌,必須一直加班而沒時間看嗎?還是作者的素質不好,沒有什麼讓人想看的書呢?這是一個很巧妙的問題,如果今天過錯不在我們,那麼在誰身上?那為什麼會是在別人身上呢?那如果今天其實錯的就是我們呢?明知道錯了卻不願意更改,那是甚麼樣的思維跟考量呢?透過這個問題,可以把它也套入其他的場景或是議題,相信會從中找到跟過往不同的想法跟答案。
那麼先回到這本書的書名,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如果說那到底是誰的錯?想用一個直接簡單的回答,那就是我根本就不知道讀書可以幹嘛。很功利主義吧?所以要說為什麼要閱讀呢?就是因為選擇了它是自己的娛樂,就是這樣而已、就像你/妳選擇了其他項目當作娛樂一樣。
「某天,我讀了一本書,然後我的人生改變了。」這是第一個作者分享的引言,其實把這裡面的書換成其他單位或是人、事、物,也都有機會成立;但為什麼是書呢?因為這本書就是在談人們為什麼不再那麼愛看書啊,就像前面提過的,因為比較功利主義跟不是自己的娛樂選擇,自然而然這件事就不是一個讓人想要做的事了;但比起這樣的原因更喜歡下一則引言「大多數讓一本書成為好書的原因,是我們在最適合的時間讀到它」這就很貼切書目治療的內容,不過更讓人覺得有感的是因為「緣分」這兩個字可以簡單又直接的把事情給解釋完,很多時候人們主動的選擇或是被動的被安排,或許都不及冥冥之中的安排,有時候從圖書館抱了一堆書回家,明明當下就都覺得很感興趣、可是有些書不知道為什麼就突然又不想看了,而想拿起來閱讀的書也不見得一開始就是想在圖書館看的書,很奇妙吧?如果說選書法有沒有可能出現第八種?或許就是佛系選書吧。
「書是最完美的娛樂;沒有廣告、不用電池,只花一點錢即可帶來幾小時的享樂。我不懂為什麼人們不隨身帶著書,畢竟總是會碰到沒有電波訊號的死角。」整本書裡像這樣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下面的插畫又會配上很多像是辯方說法,在每一篇裡都可以看到,只是那麼為什麼要選擇這一個引言呢?因為覺得閱讀跟電子產品就是一個新舊時代的對決啊;但事實上它們應該是要可以共存的,畢竟相信不論過了多久,人們還是需要看書的,只是不見得一定要是實體書、電子書跟網路的到來讓閱讀變的無國界;而科技肯定也會繼續的發展下去,然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就算要輸入大數據也要先有數據,如果沒有人們的使用操作跟豐富的學識內涵,那麼也很難發展出更合適的產品。
「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為了要被寫成書而存在的。」聽起來真是很浪漫;不過讀書應該是為了有機會去體驗、去經歷別人筆下的那些環境,也就是不管是真實發生的場景、還是想像出來的空間,透過閱讀就有機會去感受自己沒去過或是經歷過的狀況,事實上就算每天可以瞬移到一個小鎮,好好地玩過一遍,終其一生也肯定不可能把全世界都玩遍,更何況不同文化的歷史背景跟體會,怎麼可能在一天裡就能夠完全體會跟感受呢?但看書跟看手機、看影片有甚麼差別呢?主要是看書必須要有些想像力,因為它不會真實呈現、也就是變成3D立體的展現給人看,在刺激上就差了一大截,如果你/妳真的很缺乏想像力的話;但現在人有更多時候是不願意用腦,是因為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已經讓人感到壓力很大、活的很焦慮了,如果在休閒娛樂還要用腦的話,也未免太辛苦了吧?不過說是不想用腦是一種可能,另一種可能是閱讀並沒有辦法達到宣洩跟紓壓,可是影片展現的內容是有機會的,談到這個就比較是個人投射的部分了,所以在這邊是想要邀請大家可以想一想,究竟為什麼會無法選擇閱讀當作是一種娛樂呢?
「買書很好,如果我們也買時間去讀這些書。」這是這本書最後一個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不曉得大家看到這句話有什麼想法跟感覺呢?在閱讀這本書的期間,剛好在網路上看到不只一個人在分享說自己有送書的習慣、有時候給一些需要書的單位、有時候則是給住在社福單位的孩子們,因為自己實在堆了太多書,買了可能看沒幾次、甚至不記得有買過,說起來這些書也實在可憐;但這樣的內容就恰好符合這段引言,是不是真的冥冥之中有注定?
曾經想過是不是應該要把所有跟大家分享過的書都買回家呢?因為還有也想做的事,後來幾經思考後就決定不做這件事了,首先是還是會有買不到的絕版書啊、當然撇開那種幾千年前的,可是有許多書如果不是在圖書館看到,真的網路上已經絕版了,要再花時間去找二手書的話,只能說那必須得很想收藏;第二就是花錢買書還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同時也需要有足夠的空間擺放;但最重要的就像引言說的,如果我買了會看它,然後我也真的很認真的看過它了,自此再也不會翻閱,那麼為什麼我需要把它帶回家呢?可能是自己沒有找到收藏書籍更好的原因,因此目前為止只收藏了幾本書而已,可以大家分享一下買書原則,其實很簡單、就是這本書的內容不會受到時間、空間、背景不同等等而有所影響,有些工具書就可能如此、有些則不會,小說傳記也比較不會但個人比較沒有閱讀那類書的喜好。 故事的最後一頁其實有彩蛋,在說其實這個故事並不是原先長這樣的;但覺得那都不重要,因為合適的故事、合適的內容,在該出現的時候就是會出現,所以應該這麼說吧?佛系不是不強求,而是在自己努力的方向上堅持下去,就會出現該出現的東西了。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那麼現在不愛讀書就先不要讀書了吧,等到哪天想讀書的時候再讀,說不定你/妳到時候讀的起勁、還可能後悔自己太晚想要讀書呢。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