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雖有難度,但值得挑戰

更新於 2024/08/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件事情的發生不會決定性的影響未來的發展,更取決於的是自己如何看待發生的客觀事實。

隔著幾年,看了同一本書,才剛開始看,便有了神奇的感受。在幾年前看時,我真心覺得這本書無聊,但現在看,我卻覺得有趣,我覺得這是我成長了,也是因為我朝著最初的模樣靠近,我又願意接收與感受自己的情緒、自己不合理的想像。

每個人生來便王子』, 然而養育的過程,卻讓我們變成了『青蛙』——溝通分析創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我替我自己哭泣,因為這世界上只有我會真心為了自己哭。

我也安慰我自己,因為這世界上只有我會為了安慰我而安慰自己。

但在些溫暖的言詞裡,給我勇氣做這些事。

在成長類型的書本裡,教我如何做這些事。

但就算看著書中許多大道理,卻不會有所作為,因為對此的感受還停在文字讓的理解,還是比不上自己經歷過得來的強烈,經驗過,體驗過,實驗過,思考過,那些大道理不用看自己便能明瞭,倒是在看過太多道理,便把自己局限在甚麼不做,什麼要做的規範裡面。

就舉例,在小時候總會向別人順著口說謝謝,但那彷彿只是口頭禪,以及順口溜,謝謝謝謝謝謝,如此之多的謝就這樣從口中說出口,但內心是空白的,很難真的有什麼感恩之意。.

但體驗過他人真心因為我對他的所做所為而對我表達感謝時,內心的那塊才被觸動,主動接觸感恩冥想與感恩的資訊,才使自己有些感觸說,陌生人也值得去感謝,日常的床、水、食物、衣物、愛我的人、我愛的人都很基本,基本到會去忽略,但將心態放低去想起那些沒有這些的人們。

想到是因為有他人的付出才使我擁有這些如此輕易時,深深地看見自己的渺小—沒有了其他同伴,我將無法存活;因為有了這些同伴,我才得以存活。

想起這些,也不由自主的思考,有什麼是我可以回報給他們的,給全部的伙伴的。

在隻身一人時,依然有這些陪伴著我,喝到的水除了是大自然之物,也是有陌生人替我把關,吃到的米飯,是真的有人在種稻才有的,在日常中想起這些,便讓我內心湧起暖流,甚至連討厭的人都可以當作是一個課題去感謝,感謝身外之物讓我看見自己的豐足與不足。

有了這些基礎,每次說出口的謝謝,不斷的在心中如鼓聲般迴響,如水流般涓流,如山巒般蔓延⋯。

我認為如此在每次說出謝謝時,並不是只知道這麼做就對了,而是真實的在內心有所感受,才是真正的目的,使自己與他人都感到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充實,越來越珍惜。

同理其他的,也許知道了不去做,做了但不知道,都應該主動的去探索那個主題,使自己真正的與它合一,否則不算真正的知。

雖然真的很有難度,但也替平凡的日子裡多了一些有趣的挑戰,使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avatar-img
18會員
50內容數
在一路上最幸運的就是開始閱讀,而我主要就是想分享我所閱讀到的內容,還有自己的經驗。 志在讓不喜歡閱讀的人也可以稍微接觸到書本的內容,以及成為推幣機的其中一枚硬幣。 雖然只是一點,但依舊是使他人開啟自己轉變之路的一臂之力。 當然最終受益的還是我自己,在書寫的過程中理清自己的思緒,接觸更多,反思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糖綠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回顧過往是必要的,因為用不同的態度去看待過去經歷時,雖然不能夠改變個官發生的事實,但在其中我們獲得了什麼,當下可能痛苦或慌張的無法逃脫自卑與彆扭的迴圈,但回過頭看,並不是註定活得有要逃走的心情,會不會是自己,不願意改變的自己,把自己圈限在了原地。 原來我一直都寧願待在痛苦的原地嗎?而不願勇敢嘗試新
我問自己,為什麼他人一句「這很正常,你以後都會遇到」,會讓我如此生氣呢,我努力釐清自己內心被隱藏起來的想法。 我想要擁有控制的感覺,當有他人隨意對我的未來下了定論,我失去了對自我控制的行為,尤其當對方是我的長輩,我的長者時,我選擇將要說出口的話鱉回心底。 我真正想要的是甚麼,這時選擇忽略,不說出
如何使用霍金斯能量圖? 在圖表當中選擇與現在最為相近的情緒,對應到的數值就是現在你人散發出的能量,同時看到的事物都是散發相同能量的事物,並做出一些反應。而200是正負能量的臨界值,超越200就是高頻,低於200便是低頻。
由於上次我只看了一點,因此只看見作者所提到「心理技巧」中的皮毛,再接下去看後,我相信,後面一定還有更多真的讓我意想不到的「心理技巧」,今天我要改正我所說的,我不再認為「心理技巧」就是正面思考,那只是其中之一,而使用「心理技巧」的目的,是為了使進步的過程中更快樂。 拒絕教條式的限制思想 我們從36
建立新習慣是一種漸進的過程,不像開關電燈那般,只要按下按鈕,整個空間馬上被照亮,而是更像替牆壁塗上新油漆,先將剝落的油漆清除乾淨,再一筆一畫的將嶄新的油漆塗上牆壁,有時甚至還要塗上第二層呢! 設定目標 確認現實 比較現實與目標間的差異 在最終目標之間插入許多小目標 如此來看我們的習慣如何被
抱怨會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對嗎? 答案是肯定的,從口中說出口的抱怨,我們自然的藉由聽覺將其聽進去,而不論是看過的或聽過的便永遠不會再消失,即使不記得,他也是存在於我們的思想裡,只是在很底層,很底層。 這樣的思想,又如第一集所說的製造商與消費者的關係,如此帶來負面能量的循環便藉著不斷地抱怨形成了,
回顧過往是必要的,因為用不同的態度去看待過去經歷時,雖然不能夠改變個官發生的事實,但在其中我們獲得了什麼,當下可能痛苦或慌張的無法逃脫自卑與彆扭的迴圈,但回過頭看,並不是註定活得有要逃走的心情,會不會是自己,不願意改變的自己,把自己圈限在了原地。 原來我一直都寧願待在痛苦的原地嗎?而不願勇敢嘗試新
我問自己,為什麼他人一句「這很正常,你以後都會遇到」,會讓我如此生氣呢,我努力釐清自己內心被隱藏起來的想法。 我想要擁有控制的感覺,當有他人隨意對我的未來下了定論,我失去了對自我控制的行為,尤其當對方是我的長輩,我的長者時,我選擇將要說出口的話鱉回心底。 我真正想要的是甚麼,這時選擇忽略,不說出
如何使用霍金斯能量圖? 在圖表當中選擇與現在最為相近的情緒,對應到的數值就是現在你人散發出的能量,同時看到的事物都是散發相同能量的事物,並做出一些反應。而200是正負能量的臨界值,超越200就是高頻,低於200便是低頻。
由於上次我只看了一點,因此只看見作者所提到「心理技巧」中的皮毛,再接下去看後,我相信,後面一定還有更多真的讓我意想不到的「心理技巧」,今天我要改正我所說的,我不再認為「心理技巧」就是正面思考,那只是其中之一,而使用「心理技巧」的目的,是為了使進步的過程中更快樂。 拒絕教條式的限制思想 我們從36
建立新習慣是一種漸進的過程,不像開關電燈那般,只要按下按鈕,整個空間馬上被照亮,而是更像替牆壁塗上新油漆,先將剝落的油漆清除乾淨,再一筆一畫的將嶄新的油漆塗上牆壁,有時甚至還要塗上第二層呢! 設定目標 確認現實 比較現實與目標間的差異 在最終目標之間插入許多小目標 如此來看我們的習慣如何被
抱怨會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對嗎? 答案是肯定的,從口中說出口的抱怨,我們自然的藉由聽覺將其聽進去,而不論是看過的或聽過的便永遠不會再消失,即使不記得,他也是存在於我們的思想裡,只是在很底層,很底層。 這樣的思想,又如第一集所說的製造商與消費者的關係,如此帶來負面能量的循環便藉著不斷地抱怨形成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知行合一」就是結合洞察力與靈敏度的一種綜和能力(缺一不可)---掌握關鍵細節並預先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組織的績效上就是呈現快速解決關鍵問題的行動力,而不是「評論有餘,行動不足,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的組織氛圍。
最近看了篇文章,接收到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念,於是給自己出了這一項功課,開始在默默執行當中,但就是在執行後才發現”知行合一”有相當大的難度。簡單來說,就是將你知道的事情去動作執行,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常常力不從心,或是因惰而廢。 “知行合一”從字面上可以拆解成兩個部份:知與行。 「知」的部份,許
角色要突破困境依靠的是什麼?是對於事件或自身環境所擁有的危機感(覺察),觸發角色行為的動機是想要改變被作者操弄的命運(思考),在這之後他所做出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可能脫離作者本來預設的軌跡,或者是就這樣永遠的淪陷在作者為他設定好的陷阱之中(執行),他唯一不能掙脫的就是他原始的習慣(性格),唯有在主角改變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人為什麼常常會自找藉口,說:要知行合一,很難!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個藉口,自找下臺階而已。 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所謂的「工夫」,就是要切切實實地修煉、要徹徹底底地涵養,並非空談要合一;否則,那只是閑說話,只是假空話。
Thumbnail
我躺在雪地上,感受著從地面傳來的低溫,雙眼靜靜看著明亮無瑕的天空,融化中的雪地就這麼親切的跟我說了一聲早安。如果這是一個旅遊行程,我一定不會理會路人的驚奇眼光,然後好好感受一下倒臥雪地的舒暢感,但公務在身也只能趕緊起身,拍掉身上的雪,稍微活動一下痠痛的筋骨,繼續往教室奔去。
Thumbnail
知行合一是否存在? 知行合一是否真的為好? 知行合一是否也反倒有害?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尚書·說命》: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是自古以來,把知與行看作兩件事。但在王陽明的理念,根據孟子所講的良知與良能,知就是良知,行即是良能。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知行合一」就是結合洞察力與靈敏度的一種綜和能力(缺一不可)---掌握關鍵細節並預先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組織的績效上就是呈現快速解決關鍵問題的行動力,而不是「評論有餘,行動不足,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的組織氛圍。
最近看了篇文章,接收到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念,於是給自己出了這一項功課,開始在默默執行當中,但就是在執行後才發現”知行合一”有相當大的難度。簡單來說,就是將你知道的事情去動作執行,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常常力不從心,或是因惰而廢。 “知行合一”從字面上可以拆解成兩個部份:知與行。 「知」的部份,許
角色要突破困境依靠的是什麼?是對於事件或自身環境所擁有的危機感(覺察),觸發角色行為的動機是想要改變被作者操弄的命運(思考),在這之後他所做出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可能脫離作者本來預設的軌跡,或者是就這樣永遠的淪陷在作者為他設定好的陷阱之中(執行),他唯一不能掙脫的就是他原始的習慣(性格),唯有在主角改變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人為什麼常常會自找藉口,說:要知行合一,很難!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個藉口,自找下臺階而已。 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所謂的「工夫」,就是要切切實實地修煉、要徹徹底底地涵養,並非空談要合一;否則,那只是閑說話,只是假空話。
Thumbnail
我躺在雪地上,感受著從地面傳來的低溫,雙眼靜靜看著明亮無瑕的天空,融化中的雪地就這麼親切的跟我說了一聲早安。如果這是一個旅遊行程,我一定不會理會路人的驚奇眼光,然後好好感受一下倒臥雪地的舒暢感,但公務在身也只能趕緊起身,拍掉身上的雪,稍微活動一下痠痛的筋骨,繼續往教室奔去。
Thumbnail
知行合一是否存在? 知行合一是否真的為好? 知行合一是否也反倒有害?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尚書·說命》: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是自古以來,把知與行看作兩件事。但在王陽明的理念,根據孟子所講的良知與良能,知就是良知,行即是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