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十五顆小行星》—與自然共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中提到:
“人生不是沒有意義。人生有很多種可能。試過了以後,才知道。不是開始的疑惑,或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是小事的慢慢積累,堆疊出未來,同時形塑了自己的高度和亮度。”
“我也在努力變成這樣的小行星。”
是因為17歲的孩子說:「人生沒有意義。」,這或許是對於生命本質的探問,但反面來說也能被理解是對於死亡可行性的疑惑,畢竟意義的追尋本來就是危險的。

行星就是生命,十五段生命歷程,

《隱逝於福爾摩沙山林》中追著兒子魯本的足跡來的台灣山林的紐西蘭父親,也在路程中體會孩子的心境,這也讓我想及《阿拉斯加之死》中 Chris MacCandless 的故事,或許就如劉克襄所說:「危險的降臨跟心靈的發掘往往只一線之隔。」;
《成為珠峰的一部份》是紀念拾方方1993年登珠峰死亡一事,就讓人想起登山似乎是人的死亡本能在驅動著的活動,同時也像是泛神論(panthesim)的對自然崇高性的嚮往;

《最後的撒哈拉》對於未曾蒙面而無從履踐約定的三毛的訴說;

有在《夜鷹的大地》中對於著迷於賞鳥與生態保護的專科生卻因在異鄉協助他人當他鄉人冷眼旁觀時遭土石流沖沒的追憶,同時也說明了賞鳥這個活動中的艱辛或許不僅是想尋奇,在伴隨著的繁重山林調查中或為,「...那是一個人在尋找真正的自己,確立某一種生活價值。」;

《向老鷹學習》中對於回歸原始返求野性自然的讚嘆;

《戈壁來的呼喚》中對探險家彭加木如同岸邊水鳥面臨風沙卻不為所動的豁達之敬佩;

《颱風的子民》中對文明的反思及經過災害後人類的返璞歸真,同時,也反省了世代間的價值落差或許是種自大,「反觀我們這一代,在愛護土地蔗糖最基礎的課程,好像無法徹悟。大自然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災害,不斷提示我們,但我們彷彿不知謙卑,繼續以科技的思維領導未來。啊,造成土地受傷的人,其實沒什麼資格訓示下一代。還自負的擔心,歷年來建立的美好價值,會在未來消失。我們最大的悲哀是,喪失了一個巫師的預知遠見,也喪失了山豬的靈敏。」多少,這是對於失去的自然的感嘆;

他是寫生態,寫鳥,寫景,寫自然,然而,不離的也都是寫人,然後,再將關懷頭涉入自然之中,尤其書中的核心關懷即在於此:自然。《新中橫的綠色家屋》有著作者所讚賞的理念實踐,也就是與自然共生,白話點說這是看扁人類,而這意義絕非負面的,而是正面的,讓人類不再自大與驕矜滿得,不自詡為萬物之靈,謙卑地去面對自然與世界,不釋放凌駕式的銳氣卻流出調諧的和氣,雖然不文明但純真,雖然原始但美好,雖然不人類,但是很自然。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3會員
388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相較於前次的《時光幾何》手記形式的自由,這次是時序更早一些的短文集冊,不說是散文畢竟也因內容上並不具有散文這種概念框架的侷限,而更是在生活的中對各事各物的遐思。範圍廣泛但不淺薄,從台灣到布爾喬亞、自由到烏托邦,看似零碎,但在各短篇中卻都能提點些無從想及之事。 在《台灣?台灣!》中作者以台灣
原先讀了《zoo》是因為被推薦這本書十分的黑暗,但看完之後卻覺得名氣那麼大卻似乎如此爾爾,對乙一感到失望了好一陣子,又在某次談到我的失望時有人說:「你可以先看看《暗黑童話》」,想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翻閱,然而這卻改變我對乙一的看法。 全書故事的結構交錯安排著不同的人同時也很有趣的讓虛構與現實交
知道西西,是從房慧真,知道房慧真,又是從河流,歲月靜好。 西西,她說這個筆名沒特別的意思,西這個字不是西邊也不是西瓜,下面的口是一個格子,而上面的一橫與兩撇是女孩的兩隻腳,一個西是女孩跳上了格子,而西西就如同動畫片格般地讓這個活動起來了,不俏皮嗎? 一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疑惑著不知道西
讀《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台灣的精神 二二一、二二二、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二二六、二二七、二二八,沒有二二九,除了不是閏年之外,而是很多人的生命終止在一九四七的二二八。但是不僅時間繼續前進,屠殺也未停止,二二八是個象徵性的數字,對於在島嶼上的我群才具有意義,而這個意義是悲傷的,持續
本書的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小島上,出現的人物全部都是青少年(13歲左右)以及兒童(6歲左右),沒有時間,也沒有地點,人數也不詳,而這些具體的細節都不重要,因為這樣的模糊正是要襯托任何一個符合這被創造出條件的事物,都會有如故事中的發展。在一架飛機的失事中,小孩們四散在島上,以賴甫(Ralph)作為敘
在美麗島事件40週年的這一天,2019年12月10日蘋果日報隨報附上的是美麗島雜誌的特刊,在發刊詞中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說道:「四十年前,美麗島事件是爭取內部民主,在對抗內在威權,爭取美麗島的誕生;四十年後,我們是爭取民主社會的生存,在對抗外來極權,護衛美麗島的生存。」這著實是振奮人心的,但我認
相較於前次的《時光幾何》手記形式的自由,這次是時序更早一些的短文集冊,不說是散文畢竟也因內容上並不具有散文這種概念框架的侷限,而更是在生活的中對各事各物的遐思。範圍廣泛但不淺薄,從台灣到布爾喬亞、自由到烏托邦,看似零碎,但在各短篇中卻都能提點些無從想及之事。 在《台灣?台灣!》中作者以台灣
原先讀了《zoo》是因為被推薦這本書十分的黑暗,但看完之後卻覺得名氣那麼大卻似乎如此爾爾,對乙一感到失望了好一陣子,又在某次談到我的失望時有人說:「你可以先看看《暗黑童話》」,想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翻閱,然而這卻改變我對乙一的看法。 全書故事的結構交錯安排著不同的人同時也很有趣的讓虛構與現實交
知道西西,是從房慧真,知道房慧真,又是從河流,歲月靜好。 西西,她說這個筆名沒特別的意思,西這個字不是西邊也不是西瓜,下面的口是一個格子,而上面的一橫與兩撇是女孩的兩隻腳,一個西是女孩跳上了格子,而西西就如同動畫片格般地讓這個活動起來了,不俏皮嗎? 一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疑惑著不知道西
讀《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台灣的精神 二二一、二二二、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二二六、二二七、二二八,沒有二二九,除了不是閏年之外,而是很多人的生命終止在一九四七的二二八。但是不僅時間繼續前進,屠殺也未停止,二二八是個象徵性的數字,對於在島嶼上的我群才具有意義,而這個意義是悲傷的,持續
本書的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小島上,出現的人物全部都是青少年(13歲左右)以及兒童(6歲左右),沒有時間,也沒有地點,人數也不詳,而這些具體的細節都不重要,因為這樣的模糊正是要襯托任何一個符合這被創造出條件的事物,都會有如故事中的發展。在一架飛機的失事中,小孩們四散在島上,以賴甫(Ralph)作為敘
在美麗島事件40週年的這一天,2019年12月10日蘋果日報隨報附上的是美麗島雜誌的特刊,在發刊詞中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說道:「四十年前,美麗島事件是爭取內部民主,在對抗內在威權,爭取美麗島的誕生;四十年後,我們是爭取民主社會的生存,在對抗外來極權,護衛美麗島的生存。」這著實是振奮人心的,但我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每一道食物的背後,都是一連串對逝去的親人、幸福愛情、褪色婚姻的種種人生回憶。」 食物和人生串接的當下,並無太多感觸。回想過來,種種故事都發生在餐桌上與之連結。 因為吃到美好的食物,記憶一直在,也是因為當下那個情景那份情感寄託在食物裡,所以吃得特別津津有味。人生種種得到與失去,心裡的感受
Thumbnail
本書是針對理財初學者的指南,作者運用十五封信的方式,分享理財心態與觀念,包括複利的力量、預算控管、投資工具選擇等重要主題。通過實例與深刻的見解,引導年輕人如何在複雜的財務世界中,建立健康的理財習慣,並追求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無論是創造收入的分身,還是克服貪念,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啟發與指導。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關於內在探索的小說書評,主要介紹了小說《騎驢少年》的主要內容和哲學思考。通過主角湯姆的一連串生命經歷,探討了人生的三個試煉:活在當下,主動追求夢想而非被動等待命運的安排,以及全然地相信自己及宇宙。全文反思了“人生不是一場旅行”的題目,深刻點明人生如音樂如舞蹈,不是為了目的地,而是為了當下。
看過一本科幻小說,人類在探索外太空時,發現一個比地球大三百六十五倍的星球。雙方在聯繫後,問地球人的第一個問題是,起床有意義嗎?因為他們的一天等於地球的一年! 當我們定義了喜怒哀樂以後,喜怒哀樂就出現了,而我們的一生就在這其中浮浮潛潛。如果我們不懂喜、悲,是不是這日子就不喜不悲? 讀論語,其中孔子
Thumbnail
食物文化合作社創辦人柯沛如的食物療癒故事,分享身體健康、文化、關係及永續等議題。她的個人經驗啟發人心,藉由食物和身體和諧共處的歷程,激發對飲食的新認知。
Thumbnail
小明和小華在公園的長椅上對話,探索人生意義。他們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夢想和目標、與他人連結和關愛、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在旅程中,他們發現人生意義是隨著成長和經歷而不斷改變的,並開始透過一步步的努力和嘗試去發現和實現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生命路必經失去,但依然有許多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去探索,這些令人興奮的事物就足以成為我們活下去的理由。與其花時間在尋找無形的「意義」與「價值」,不如好好地活在當下吧。
Thumbnail
無法忘記當初看了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後,那種令人感到心痛、憤慨、與不捨的激動與震撼,在電影院裡看到淚流滿面,周遭觀眾的啜泣聲更像是共鳴般此起彼落。對於這段歷史,我們了解的終究太少,後來發現有同名的口述歷史書,以及這本以該書為根據的漫畫版本,便迫不及待的借來閱讀。 這是八個女性政治受難者的故
Thumbnail
亂讀新聞(十五) 2024年2月19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上上次果句,哈哈。) 2. BBC報導,俄羅斯反對普京既領袖人物Alexei Navalny拿華利上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每一道食物的背後,都是一連串對逝去的親人、幸福愛情、褪色婚姻的種種人生回憶。」 食物和人生串接的當下,並無太多感觸。回想過來,種種故事都發生在餐桌上與之連結。 因為吃到美好的食物,記憶一直在,也是因為當下那個情景那份情感寄託在食物裡,所以吃得特別津津有味。人生種種得到與失去,心裡的感受
Thumbnail
本書是針對理財初學者的指南,作者運用十五封信的方式,分享理財心態與觀念,包括複利的力量、預算控管、投資工具選擇等重要主題。通過實例與深刻的見解,引導年輕人如何在複雜的財務世界中,建立健康的理財習慣,並追求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無論是創造收入的分身,還是克服貪念,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啟發與指導。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關於內在探索的小說書評,主要介紹了小說《騎驢少年》的主要內容和哲學思考。通過主角湯姆的一連串生命經歷,探討了人生的三個試煉:活在當下,主動追求夢想而非被動等待命運的安排,以及全然地相信自己及宇宙。全文反思了“人生不是一場旅行”的題目,深刻點明人生如音樂如舞蹈,不是為了目的地,而是為了當下。
看過一本科幻小說,人類在探索外太空時,發現一個比地球大三百六十五倍的星球。雙方在聯繫後,問地球人的第一個問題是,起床有意義嗎?因為他們的一天等於地球的一年! 當我們定義了喜怒哀樂以後,喜怒哀樂就出現了,而我們的一生就在這其中浮浮潛潛。如果我們不懂喜、悲,是不是這日子就不喜不悲? 讀論語,其中孔子
Thumbnail
食物文化合作社創辦人柯沛如的食物療癒故事,分享身體健康、文化、關係及永續等議題。她的個人經驗啟發人心,藉由食物和身體和諧共處的歷程,激發對飲食的新認知。
Thumbnail
小明和小華在公園的長椅上對話,探索人生意義。他們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夢想和目標、與他人連結和關愛、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在旅程中,他們發現人生意義是隨著成長和經歷而不斷改變的,並開始透過一步步的努力和嘗試去發現和實現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生命路必經失去,但依然有許多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去探索,這些令人興奮的事物就足以成為我們活下去的理由。與其花時間在尋找無形的「意義」與「價值」,不如好好地活在當下吧。
Thumbnail
無法忘記當初看了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後,那種令人感到心痛、憤慨、與不捨的激動與震撼,在電影院裡看到淚流滿面,周遭觀眾的啜泣聲更像是共鳴般此起彼落。對於這段歷史,我們了解的終究太少,後來發現有同名的口述歷史書,以及這本以該書為根據的漫畫版本,便迫不及待的借來閱讀。 這是八個女性政治受難者的故
Thumbnail
亂讀新聞(十五) 2024年2月19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上上次果句,哈哈。) 2. BBC報導,俄羅斯反對普京既領袖人物Alexei Navalny拿華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