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認我們一樣的,還有那些不一樣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說到精神病人你會浮現什麼樣的字詞來形容他們?他們的所思所想是不是真的很怪異、很離奇、不符常規呢?那你覺得他們對生活的想像是否跟我們不同呢?

  其實,跟每個個體一樣,我們都有差異,只是那樣的差異被放在什麼樣的情境脈絡被認識與理解,就像是放在藝術裡觀看時,即使再怎麼怪異及離奇,它就是「藝術」。可是,當精神病人沒有了藝術作為使用工具來呈現差異時,它可能就是疾病而已。我認為把有心理社會障礙者的「精神經驗」用「藝術」來觀看,與用「疾病」來觀看的差別在於—我們如何關注它,藝術觀看精神經驗的現象,像是看見扭曲的人(疾病的觀看則可能是幻視)會是去感受這樣的視覺表現什麼,對於這樣的現象可以留給觀者多元的詮釋,既不改變創作者的主體,也讓觀者有自己的主體,而在觀看之中讓兩者主體互動,而我認為這樣去對待差異或精神狀態的不同,是對生命的一個尊重。但實務工作上,比較大的困難會是,我們生活的現場實在太過於複雜,以致於實際上在面對時,總是沒有那麼容易的。

  那這些被以精神疾病命名的心理社會障礙者,他們對生活的想像與需要跟我們會有所不同嗎?我的答案是:「一樣」。他們都渴望被肯定、被愛、被需要;在碰到事情不順遂時會想逃;當工作不順利時會自責、難過;生病後不再被家人期待有所成就時會自卑;不能婚生嫁娶時,會感到孤單寂寞,甚至也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他們也會想贏得親朋好友的看重,可是疾病的經驗與汙名更加深這樣的困難;他們有著對這世界的無力與憤怒,感到厭世;他們會感到跟這世界疏離,失去連結;長年被家人支持,他們也會想要表現給家人看,也想為自己爭口氣;他們其實也渴望成就;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夠有人懂、有人理解;他們有自己深深思念的人,也有無法相見的痛苦;他們有人在這挫折中仍保有對這世界的信任與期待。

  在日常生活裡我跟心理社會障礙者相遇的是他們的各種生活困境,又在他們的畫作創作裡,有著心靈層面的相遇,那些我藏在心裡不輕易的言說,他們直接而真誠的表現出來,他們把自己最裡面的部份挖了出來,可是我看見的不只是他,還有我,這些所有的生命經驗裡藏著巨大的寶藏:「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裡赤裸的說了出來」,個人在世界裡真實的遭遇是什麼,這些受苦與前進也在這裡,如果我們真的看見這些,懂得面對人們的受苦處境,會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近幾年因為一些社會事件加深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的汙名,我和工作人員都因此在媒體上投書,投書底下看見許多社會大眾的誤解、偏見與歧視,最大的情緒是恐懼,而恐懼裡投射的他們是不真實的。衷心的期待透過這一幅幅心靈畫作,觀者可以感受到跟畫者的連結,讓心靈的距離可以拉近一些,我們可以在此相認我們一樣的,還有那些不一樣的。

附圖作者鄭彥,請參考帶著OO過生活 (wordpress.com)

活泉之家精神疾病創作者作品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福貝貝的沙龍
7會員
17內容數
福貝貝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04
最近在參與精障家庭支持中心的外督工作時,被問到針對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庭的外展工作,訪視時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與精障家屬更快建立關係?我整理了一些我的小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的現場,但如果同為工作者的您覺得受用,或有什麼想法,歡迎回饋您的經驗想法,可以一起增補彼此經驗(但其實我可能累到不會回應喔)。
2024/09/04
最近在參與精障家庭支持中心的外督工作時,被問到針對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庭的外展工作,訪視時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與精障家屬更快建立關係?我整理了一些我的小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的現場,但如果同為工作者的您覺得受用,或有什麼想法,歡迎回饋您的經驗想法,可以一起增補彼此經驗(但其實我可能累到不會回應喔)。
2024/04/19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2024/04/19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2024/03/30
芙莉蓮是活了超過千年的精靈,如果人也可以活1000年,生命的樣子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簡單總結就是,讓我們不論有多少的生命,都用千年去給予人時間與空間,這世界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可以更加溫柔吧。
Thumbnail
2024/03/30
芙莉蓮是活了超過千年的精靈,如果人也可以活1000年,生命的樣子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簡單總結就是,讓我們不論有多少的生命,都用千年去給予人時間與空間,這世界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可以更加溫柔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時候覺得自己有點慘 有時候覺得自己有點幸運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一般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怪胎 有時候覺得能顧好自己便已足夠 有時候覺得能幫到別人也挺不錯 或許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覺 或許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場夢
Thumbnail
有時候覺得自己有點慘 有時候覺得自己有點幸運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一般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怪胎 有時候覺得能顧好自己便已足夠 有時候覺得能幫到別人也挺不錯 或許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覺 或許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場夢
Thumbnail
那些我藏在心裡不輕易的言說,他們直接而真誠的表現出來,他們把自己最裡面的部份挖了出來,可是我看見的不只是他,還有我,這些所有的生命經驗裡藏著巨大的寶藏: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裡赤裸的說了出來,個人在世界裡真實的遭遇是什麼,這些受苦與前進也在這裡,如果我們真的看見這些,懂得面對人們的受苦處境,會是社會進
Thumbnail
那些我藏在心裡不輕易的言說,他們直接而真誠的表現出來,他們把自己最裡面的部份挖了出來,可是我看見的不只是他,還有我,這些所有的生命經驗裡藏著巨大的寶藏: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裡赤裸的說了出來,個人在世界裡真實的遭遇是什麼,這些受苦與前進也在這裡,如果我們真的看見這些,懂得面對人們的受苦處境,會是社會進
Thumbnail
由於活著就會不斷探究生命的意義,因此高銘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就像另一種答案,攤開對於真實、對於世界本質的探索。
Thumbnail
由於活著就會不斷探究生命的意義,因此高銘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就像另一種答案,攤開對於真實、對於世界本質的探索。
Thumbnail
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所寫的《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從2016年起搜集了多起精神疾病相關案件,採訪包含患者本人、醫師、社工與親友等,並且深入剖析了相關政策、資源現況,在呈現精神疾病面臨困境的同時,也讓讀者看見那些被視為「他者」的人、事、物,其實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遙遠。
Thumbnail
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所寫的《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從2016年起搜集了多起精神疾病相關案件,採訪包含患者本人、醫師、社工與親友等,並且深入剖析了相關政策、資源現況,在呈現精神疾病面臨困境的同時,也讓讀者看見那些被視為「他者」的人、事、物,其實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遙遠。
Thumbnail
以一個不太會先試讀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書名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部單純敘述精神疾病案例的寫實作品,希望藉由真實事件,拉近患者與大眾的距離。然而,在心理學碩士穆戈的筆下,真實案例經過包裝,產生了更大的後座力,進而成就了一本虛實交錯,結合精神病學、犯罪心理、社會議題與療癒效果的小說。
Thumbnail
以一個不太會先試讀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書名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部單純敘述精神疾病案例的寫實作品,希望藉由真實事件,拉近患者與大眾的距離。然而,在心理學碩士穆戈的筆下,真實案例經過包裝,產生了更大的後座力,進而成就了一本虛實交錯,結合精神病學、犯罪心理、社會議題與療癒效果的小說。
Thumbnail
本篇文章是新瓶裝舊酒,以前寫成的,還不錯讀,邀請各位讀讀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是新瓶裝舊酒,以前寫成的,還不錯讀,邀請各位讀讀看。
Thumbnail
笑容是情緒病患者的偽裝,偽裝自己也是正常人。 雖然說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精神疾病,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客觀了解,甚至是對精神疾病存有污名化。 如果有印象的話,某藝人曾經在綜藝節目上說過:「抑鬱症是不知足。」 對啊!現在很多的人都認為患有情緒病的人其實並不是真的生病。 可是現實真的很困難,生活很無力。
Thumbnail
笑容是情緒病患者的偽裝,偽裝自己也是正常人。 雖然說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精神疾病,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客觀了解,甚至是對精神疾病存有污名化。 如果有印象的話,某藝人曾經在綜藝節目上說過:「抑鬱症是不知足。」 對啊!現在很多的人都認為患有情緒病的人其實並不是真的生病。 可是現實真的很困難,生活很無力。
Thumbnail
活泉之家以福利服務中心立案,是隱藏在萬芳社區的一個小小的日間型開放空間,我們基本業務是提供電話或現場的諮詢服務,也會辦理大家有興趣的專題講座及休閒活動,提供精障夥伴們人際互動交流的實踐場域。期待夥伴對於活泉的各項活動內容提出疑問也貢獻想法,分工協力來完成,鼓勵會員成立自主社團,讓會員有舞台發揮長才。
Thumbnail
活泉之家以福利服務中心立案,是隱藏在萬芳社區的一個小小的日間型開放空間,我們基本業務是提供電話或現場的諮詢服務,也會辦理大家有興趣的專題講座及休閒活動,提供精障夥伴們人際互動交流的實踐場域。期待夥伴對於活泉的各項活動內容提出疑問也貢獻想法,分工協力來完成,鼓勵會員成立自主社團,讓會員有舞台發揮長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