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的內在小孩影響你生活的 5 種方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意識到你受傷的內在小孩的首要方法之一就是觀察他們對你生活的影響。由此產生的消極行為是童年時期未解決的痛苦的自然副產品。 

同樣重要的是要了解你內心的孩子也有很多積極的情緒可以分享。有那麼多尚未開發的奇蹟、創造力、幽默和童趣智慧,你內心的孩子必須分享。

raw-image

以下是你受傷的內在小孩可能破壞你生活的五種主要方式:

🍃1. 相互依賴和依賴行為

當我們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願望和價值觀時,就會發生相互依賴。當我們脫離真實的自我並且缺乏身份時,我們很容易與他人融為一體。與他人融合是危險的,因為如果沒有個人界限,我們的關係可能會變得有毒。

我們開始依賴他人來獲得幸福。我們很容易被利用和傷害。我們的生活變得不穩定,我們的福祉也極其脆弱。

相互依賴起源於充滿暴力的童年,無論是情感上、身體上、化學上還是性上。遭受虐待的孩子變得如此高度警惕,如此關注外在,以至於他們失去了與內在自我的聯繫。他們太忙於滿足他人的需求或保護自己免受周圍人的傷害。

自給自足是一種很好的品質(就像想要與他人親近也是健康的一樣)。但是,反依賴 相互依賴相反,即我們因為害怕過於接近(從而被虐待)而將人們推開

如果你是反依賴,你就會在尋求幫助、自我孤立、孤獨等方面出現問題,並且當你與他人太接近時你會感到不安全,因此你會傾向於遠離別人或破壞你的人際關係。成年後的相互依賴和反依賴往往會導致極端的關係功能障礙

🍃2.自戀傾向

那些在兒童時期被剝奪了愛、關注和感情的人,成年後有可能產生自戀傾向。渴望作為成年人來滿足這種需求。缺乏愛往往會導致成年人對關注、認可和欽佩有著無法滿足的需求。用昂貴的物質來填補內心的空洞,也利用自己的孩子來滿足對愛和認可的需要。

🍃3. 攻擊性行為

認為內在小孩是安靜、被動、忍耐的觀念是一個神話。事實上,受傷的內在小孩可能會脾氣暴躁、憤怒且具有攻擊性。

世界上如此多的暴力和流血事件都是由於內在小孩內心未解決的童年創傷造成的。以希特勒為例。希特勒當時對猶太人(和其他群體)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屠殺之一。 監獄裡也擠滿了那些曾傷害過內心小孩的人。

🍃4. 成癮和強迫行為

那些內心受傷、被遺棄的成年人,無論是在情感上、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會經歷上癮和強迫行為。為了填補內心的童年形成的空洞,病態的關係隨著酒精、毒品、賭博或其他成癮而發展起來。 

🍃5. 信任問題

信任問題會導致巨大的焦慮和孤立。當照顧者不可預測、失控或不值得信任時,受傷的內在小孩就會出現信任問題。當我們不能相信父母會滿足我們的情感、心理或身體需求時,我們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危險感。當我們的父母表現出他們多麼不信任自己或世界時,我們就學會了保持警惕

內在小孩學會嘗試並控制一切,以此作為安全保證。不幸的是,控制行為往往會疏遠我們周圍的人,導致越來越孤立,對自己和世界更加不信任。

信任問題也可能朝相反的方向發展:我們可能變得過於信任他人。容易受騙和天真是受傷的內在小孩的另一個特徵,試圖依附於任何人,以避免孤立和孤獨。

🍃其他功能失調的行為

空虛、慢性抑鬱、拖延、無法延遲滿足、親密關係功能障礙和思維扭曲(例如責備和完美主義)也是受傷的內在小孩的跡象。




avatar-img
83會員
718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熵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也許內心受傷的孩子最悲慘的後果之一就是有毒的羞恥感。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感到羞恥、貶低,或者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從來都“不夠好”,那麼你可能會與有毒的羞恥感 作鬥爭。如果您長期受到欺凌、辱罵或身體/性虐待,您也可能會遭受有毒的羞恥感。
童年時期被忽視的三種類型 讓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你小時候是如何感到不安全和不被愛的(如果你有一個功能失調的成長環境)。
每個兒童都應該享有感到安全、有保障和受到保護的基本權利。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這樣。 在成長過程中,為我們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是我們的父母和家庭成員在情感、心理和生物方面的責任。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接受這種責任,都意識到這種責任,或者有能力履行這種責任。
情緒是一個走向自由和完整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領域。這個將能量表達的過程中,很多的創傷積累了下來。所有人的情緒體都充滿傷口和創傷。 任何一個走在內在成長中的人知道不應該壓抑情緒,應該跟它們協調,最終是需要放掉它們。但是到底這些是如何運作的卻並不是那麼讓人清楚。
修復內在小孩根深蒂固創傷的 5 種方法 (為了語法一致性,用代詞“她”來指代內在小孩——儘管這個術語適用於所有性別或不適用) 1. 與內心的孩子交談-承認你內心的孩子,讓她知道你在她身邊。善待她並尊重她。事實上,可以說,缺乏與我們內心的孩子有意識的聯繫是我們在當今社會看到的嚴重問題的主要...
內在小孩的工作是靈性覺醒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使我們與自己受傷的元素重新聯繫起來:內在的小孩。 我們都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孩子……你遇到過你的孩子嗎? 你內心的孩子是是你存在中最真實、最真實的核心,超越了你成人自我的人為限制。 但儘管內在小孩純潔且有魅力,他/她也是你內心最沒有安全感、最害怕、
也許內心受傷的孩子最悲慘的後果之一就是有毒的羞恥感。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感到羞恥、貶低,或者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從來都“不夠好”,那麼你可能會與有毒的羞恥感 作鬥爭。如果您長期受到欺凌、辱罵或身體/性虐待,您也可能會遭受有毒的羞恥感。
童年時期被忽視的三種類型 讓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你小時候是如何感到不安全和不被愛的(如果你有一個功能失調的成長環境)。
每個兒童都應該享有感到安全、有保障和受到保護的基本權利。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這樣。 在成長過程中,為我們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是我們的父母和家庭成員在情感、心理和生物方面的責任。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接受這種責任,都意識到這種責任,或者有能力履行這種責任。
情緒是一個走向自由和完整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領域。這個將能量表達的過程中,很多的創傷積累了下來。所有人的情緒體都充滿傷口和創傷。 任何一個走在內在成長中的人知道不應該壓抑情緒,應該跟它們協調,最終是需要放掉它們。但是到底這些是如何運作的卻並不是那麼讓人清楚。
修復內在小孩根深蒂固創傷的 5 種方法 (為了語法一致性,用代詞“她”來指代內在小孩——儘管這個術語適用於所有性別或不適用) 1. 與內心的孩子交談-承認你內心的孩子,讓她知道你在她身邊。善待她並尊重她。事實上,可以說,缺乏與我們內心的孩子有意識的聯繫是我們在當今社會看到的嚴重問題的主要...
內在小孩的工作是靈性覺醒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使我們與自己受傷的元素重新聯繫起來:內在的小孩。 我們都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孩子……你遇到過你的孩子嗎? 你內心的孩子是是你存在中最真實、最真實的核心,超越了你成人自我的人為限制。 但儘管內在小孩純潔且有魅力,他/她也是你內心最沒有安全感、最害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內在小孩的概念源於心理學,揭示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成人行為。 不同類型的內在小孩包括受傷的小孩、孤獨的小孩和快樂的小孩等。 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重拾快樂經驗以及釋放情緒等方法,我們能夠療癒過去的傷痛,重建自我價值感,並找回內心的純真與喜悅。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內在小孩的概念源於心理學,揭示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成人行為。 不同類型的內在小孩包括受傷的小孩、孤獨的小孩和快樂的小孩等。 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重拾快樂經驗以及釋放情緒等方法,我們能夠療癒過去的傷痛,重建自我價值感,並找回內心的純真與喜悅。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