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自然課。百景】其之五十七。新學期,新環境,新班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從這學期開始,所有「自然裡的自然課」,正式升級成「萬物自然課」了。

2023.09.02

開學第一週平安度過了。
每次寫紀錄都要花掉我大半天,但不記下來就會慢慢消逝,所以我還是想要多少掙扎一下。

一次新開兩個班級,也是第一次同時面對這個數量的學生,臉盲如我,最擔心的就是學期末還記不住名字了吧。
驚喜的是,精神力的耗費要比預期的低很多,甚至晚上還有餘力接著線上會議。
和內容並不是第一次跑有關,和孩子的狀態也有很大的關係,和我越來越能輕鬆地跟著流,不畏懼帶起流動也有關係。

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課程中越來越有餘裕,這個餘裕也能很好地感染給孩子。

我一直都不是擅長講述的教育者,我擅長的是挖掘關係與連結,然後編排與設計,再發揮既有資源和框架限制的最大潛力。

學校的豐富軟硬體設施與環境,讓我課程中能自在迅速轉換媒介,從紙本、書本到影片與聲音,從室內流動到整間學校的書架再到戶外。

我有點像是突然有了整盒樂高的孩子,想要試試自己能夠堆出多高的城堡。

但我也仍然在持續探索著,學校的接受度到哪裡。
還有那些迴盪在人與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潛規則、心的意向、意識與意識之間的交界;那些難以馬上浮現的,說不清理不斷,但又無比重要與真實的事情。

雖然這麼說,但內心是鬆的,沒有太多的負擔,像是走入一片新的野地,踩著輕盈但帶著意識的腳步、有點高昂的心情,專注又放鬆地探索這個新世界。

感謝當我說想帶孩子去淋雨的時候,對我說「去吧,淋濕再回來換衣服。」的園長。
感謝超級忙碌又很願意給予協助,對我提出的各種要求認真看待,默默在外圍坐鎮的班級老師。
感謝兩個班級的孩子,你們真的很有趣,謝謝你們的各種真誠,各種帶路。

底下是各種小故事

▎感受颱風

在蘇拉越來越靠近台灣的時候,我就隱隱約約有個畫面。
「走吧,我們去感受颱風!」我對孩子們這麼說。

學校後面就是南崁溪,我覺得是很真實典型的都市河流。
剛開始看起來陡峭的河堤,很快成了孩子們的溜滑梯,有些孩子向河裡丟石頭,有些孩子走著走著,就走進了溪裡面(哎呀呀)!
(河堤慢跑的人不時看向這裡的目光,不用回頭也感受的到XDDD)

和上午比起來,蘇拉已經逐漸遠離,天空劇場暫時中場休息。
雖然沒有恢弘大戲,但我們仍一起感受風,看雲的流動。

直覺在耳邊輕語,我問孩子們有沒有在南部的親朋好友,我們可以把想說的話,藉著這股風,送往南部。
一個孩子來到身邊問說:「我可以對過世的家人說話嗎?」
我點點頭:「去吧。」

▎矛盾的孩子

兩個班級,年紀不一樣,能力也不一樣。
即使起首雷同,也已經隱隱約約看見越分越開的兩條路線。

中年級的孩子,親自動手和感受的部分更多。
高年級的孩子,開始暗示他們結構性的構築,而感受,則是放在更加隱微的深處,慢慢熟成。

一個班級,直覺人和自然是分開的,於是我得不斷挑戰這個想法。
另一個班級,嘴巴上說所有一切都是自然的,但身體卻很誠實,不斷被我找出矛盾的地方。

「你是不是......雖然很想相信所有一切都屬於自然,但直覺上卻又覺得這樣怪怪的?」來回幾個回合後,我直接放大絕破防。
「啊啊啊,我是個矛盾的人。」小孩抱著頭說。
「很好。」我笑笑。
「啊?」小孩傻眼。
「這樣很好。」我再重複一次。

▎十年

一個小孩下課跑來,
「自然的定義是什麼呢?」他問。
「......」我看著他的眼睛,「先說說你的看法吧。」
「我覺得只要組成是來自自然的東西,就是自然的。」他想了想後說。
「那麼...你覺得『想法』是自然的嗎?『想法』是由什麼組成的?」我問。

小孩開始認真的思考。
我笑笑:「繼續保持,持續測試你自己的想法。大概......十年吧,幸運的話你或許能找到一個暫時讓你滿意的答案。」

▎失望

「你有沒有腹肌?」小孩跑來問。
「......,你知道嗎?沒有人是沒有腹肌的。」我一個華麗的閃躲。
「那你有沒有六塊肌?」小孩才沒有那麼容易甩掉。
「............,沒有。」
小孩表情看起來很失望,你失望個什麼勁啊!!

▎人小鬼大

一個小鬼頭幫我介紹教室,求生意識還沒受過磨練的他隨口向我介紹班上的一個女生:「她是全校最高大的人!」(冷汗!)

「我覺得你在諷刺我。」女生說。
「我沒有諷刺你,那是你自己這麼想的,不關我的事。」

雖然還在日常打打鬧鬧小劇場,但我感受到情緒默默地升溫。
暫時壓下想要看過肩摔的期待(哇苦哇苦),「那你為什麼想要和我說這件事情?」
「我就真的覺得她很高大嘛。」糟糕,小鬼頭是真心這麼覺得的。
「那你知道這樣說會讓她很不爽嗎?」他搖了搖頭,「那你現在知道了。」

結果,女生開口了:「我沒有覺得不爽啊。」(蛤?蝦餃?)
「我只是覺得他在諷刺我。」女生補充。
「那...你聽到他諷刺你,你有什麼感覺?」我問。
女生想了一下,「......不爽。」
「我想,下次你可以直接和他說你被諷刺會感覺很不爽XDDD。」

諸君,這就是「積極聆聽」+「我訊息」+「第三法」的綜合應用啊!

▎回家寫作業

課程結束後要回家,被小孩拉著。
「放我走,我要回家寫作業!」我彷彿在水深及腰的濕地中艱難地走路。
「騙人,你明明就是要回去打電動!」
「對,我要去躲在你們看不見的地方打電動,不要阻止我!」我正氣凜然地喊著。

全文同步發布於部落格:
https://developnature.blogspot.com/2023/09/blog-post_5.html

avatar-img
37會員
70內容數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位於桃園,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野地教育,與自主學習。陪著孩子,開拓空間的廣度,理解時間的深度,並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傻剛的胡思亂想 的其他內容
「我到現在都還沒有和你們說明『原理』,因為不用知道原理也可以妥善地『使用』這些現象。」 「就像我們今天知道了並聯和串聯。」A 說。 「只要我們確定怎麼做,會產生什麼結果就可以。」B 這麼說。 「對,即使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光是知道並聯和串聯的不同,就給了我們能力去更好地使用電......
今天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種測量磁力大小的方法」。 上學期我們曾經針對「力」這個主題進行探討。於是我請少年們把相關的學習單帶來,回顧之前的經驗,再開始進行這個任務......
到了山上一處能眺望遠處的平台,我請少年們回想這幾個星期的課程,從尋寶、得到屬於自己的指北針,再到要用指北針和方位角在方格紙上畫出樹的精確相對位置。然後我給他們一些時間,請他們用這幾個星期得到的經驗,假裝步道並不存在,那要如何用手上的地圖與指北針,於此時此刻,找到自己身在何處? 「告訴我你的想法。」
原本點狀存在於記憶中的地方,開始連成線,再成為面,和自身產生真切的交集與意義。 「我覺得我的世界擴張了......」 少年突然停下來,恍恍然地說。
概念為本的課程中,親身經歷整個「概念探索、通則形成、遷移應用」的過程是最重要的。 在這堂課中,設計的引導問題會導引思考的方向,由學生自己探索概念的界線與面向,產出微觀概念(元素)或特性;再從歸納這些元素、特性的過程中,對「學習能力」這個概念產生自己的理解......
一個10歲的男孩經過,我們一邊向窯走去,一邊試著邀請他:「欸,我們需要你的幫忙。」 男孩:「這樣真的可以把食物煮熟嗎?」 我:「這你要自己去試試看囉~」 男孩:「吼,剛剛你明明就不是這樣跟她說的,你一定是知道我不會拒絕才這樣說......
「我到現在都還沒有和你們說明『原理』,因為不用知道原理也可以妥善地『使用』這些現象。」 「就像我們今天知道了並聯和串聯。」A 說。 「只要我們確定怎麼做,會產生什麼結果就可以。」B 這麼說。 「對,即使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光是知道並聯和串聯的不同,就給了我們能力去更好地使用電......
今天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種測量磁力大小的方法」。 上學期我們曾經針對「力」這個主題進行探討。於是我請少年們把相關的學習單帶來,回顧之前的經驗,再開始進行這個任務......
到了山上一處能眺望遠處的平台,我請少年們回想這幾個星期的課程,從尋寶、得到屬於自己的指北針,再到要用指北針和方位角在方格紙上畫出樹的精確相對位置。然後我給他們一些時間,請他們用這幾個星期得到的經驗,假裝步道並不存在,那要如何用手上的地圖與指北針,於此時此刻,找到自己身在何處? 「告訴我你的想法。」
原本點狀存在於記憶中的地方,開始連成線,再成為面,和自身產生真切的交集與意義。 「我覺得我的世界擴張了......」 少年突然停下來,恍恍然地說。
概念為本的課程中,親身經歷整個「概念探索、通則形成、遷移應用」的過程是最重要的。 在這堂課中,設計的引導問題會導引思考的方向,由學生自己探索概念的界線與面向,產出微觀概念(元素)或特性;再從歸納這些元素、特性的過程中,對「學習能力」這個概念產生自己的理解......
一個10歲的男孩經過,我們一邊向窯走去,一邊試著邀請他:「欸,我們需要你的幫忙。」 男孩:「這樣真的可以把食物煮熟嗎?」 我:「這你要自己去試試看囉~」 男孩:「吼,剛剛你明明就不是這樣跟她說的,你一定是知道我不會拒絕才這樣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怎麼介入】 面對今天的各種課程,我有以下的觀察與反思: 自然課 今天因為一些因素,只有我和自然老師在教室負責課程,禮拜一的第一節課都會比較浮躁一些,孩子們在開場後、自然老師已經進入課程時,部分孩子有時會小聲聊天、放空,當下我應該要介入嚴肅告訴這些孩子,但我當下不知道該怎麼介入老師的課程,怕我
孩子上幼稚園沒多久疫情就開始了,幾次差點成行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對校外教學更是滿心期待,就這樣到了三年級,從校外教學的資訊公告出來到成行之前,孩子帶著各種美好想像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 國小三年級,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上廁所,也具備分辨危險的能力,這些應該是這個年紀孩子的標配,對我來說校外教學是一場
Thumbnail
當養父重獲自由的那年,我將近七歲,本應該要踏入小學一年級的階段。然而,因為父親需要重新開始並處理一連串的事務,我直到八歲才開始上小學。開學的第一天,我感到雀躍萬分。在尖石的日子裡,看著隔壁鄰居的同年齡孩子都已經開始上學,而我仍然停留在做森林之王的遊戲中。我仍然記得,我上的第一和第二堂課是國語課。
Thumbnail
在陰雨的天氣中,學員們走進森林,進行自然觀察。文章描述了對自然生態和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體驗。文章中還談到了人們對於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互動所引起的情感波動。
記得剛成為國小新鮮人的孩子,下課時總喜歡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探險,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孩子只要想獨處,就會去他自己專屬的秘密基地看看花草,發呆放空;同學邀約時,也會一起去玩學校的遊樂器材,在那裡有更多的同學,也認識了不少中高年級的學生。現在想想,真的很感謝低年級的班導,讓學生們在下課時間能充分的玩
Thumbnail
【你看到什麼】 自然課,老師在帶著孩子檢討著上禮拜的自然總測驗,孩子們用自學和討論的方式,逐題檢視自己的錯誤,老師則在一旁確認孩子的狀態,整個過程的互動性和學習性是高的,但我覺得好像有哪裡怪怪的。   經過觀察和詢問,才發現原來有些狀況是容易被忽略的,例如:答對題目的孩子並沒有意識到檢討和自身
因執行一個研究計畫的機緣,進入一年級班級觀察學童,短短七日的觀察,與可愛的孩子們的互動讓我格外深刻,因為過往工作,我接觸的多為成人與長輩,因為工作關係和一群孩子相處還是頭一次,感覺很新鮮,加上自己距離國小的時代已久遠,有種重返校園時的感受。
Thumbnail
和大家分享實習後第一次帶孩子上自然課的經驗和挑戰。我在課堂中遇到了孩子們意外的回應以及自己的慌亂和不足之處,並提出了可以改進的地方和自我反省。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在觀察力、手勢和動作上的進步,以及前輩和同儕學生的反饋與未來目標。
Thumbnail
有人說過,一個小孩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他的個性,是安穩、是狂野。是守序、是破壞。是安逸、是挑戰。內心住著對曠野嚮往的野狼,被關在籠子裡,真的能澆熄牠想回奔曠野的夢想嗎?如果我可以寫一篇故事,結局我一定會寫成:野狼回歸到屬於牠的地方,「曠野」。
Thumbnail
曾經參加一個青少年營隊的評審,晚上住在大學的學生宿舍,與朋友們擠在小小房間聊天,忽然有人歎一口氣:「大自然缺失症的父母長大了!」     「咦?!」在我的狐疑眼中負責舉辦親子自然體驗的伙伴繼續說:「這批從小在缺乏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當父母了,他們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卻死也不敢赤腳踩在草地上!尖叫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怎麼介入】 面對今天的各種課程,我有以下的觀察與反思: 自然課 今天因為一些因素,只有我和自然老師在教室負責課程,禮拜一的第一節課都會比較浮躁一些,孩子們在開場後、自然老師已經進入課程時,部分孩子有時會小聲聊天、放空,當下我應該要介入嚴肅告訴這些孩子,但我當下不知道該怎麼介入老師的課程,怕我
孩子上幼稚園沒多久疫情就開始了,幾次差點成行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對校外教學更是滿心期待,就這樣到了三年級,從校外教學的資訊公告出來到成行之前,孩子帶著各種美好想像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 國小三年級,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上廁所,也具備分辨危險的能力,這些應該是這個年紀孩子的標配,對我來說校外教學是一場
Thumbnail
當養父重獲自由的那年,我將近七歲,本應該要踏入小學一年級的階段。然而,因為父親需要重新開始並處理一連串的事務,我直到八歲才開始上小學。開學的第一天,我感到雀躍萬分。在尖石的日子裡,看著隔壁鄰居的同年齡孩子都已經開始上學,而我仍然停留在做森林之王的遊戲中。我仍然記得,我上的第一和第二堂課是國語課。
Thumbnail
在陰雨的天氣中,學員們走進森林,進行自然觀察。文章描述了對自然生態和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體驗。文章中還談到了人們對於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互動所引起的情感波動。
記得剛成為國小新鮮人的孩子,下課時總喜歡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探險,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孩子只要想獨處,就會去他自己專屬的秘密基地看看花草,發呆放空;同學邀約時,也會一起去玩學校的遊樂器材,在那裡有更多的同學,也認識了不少中高年級的學生。現在想想,真的很感謝低年級的班導,讓學生們在下課時間能充分的玩
Thumbnail
【你看到什麼】 自然課,老師在帶著孩子檢討著上禮拜的自然總測驗,孩子們用自學和討論的方式,逐題檢視自己的錯誤,老師則在一旁確認孩子的狀態,整個過程的互動性和學習性是高的,但我覺得好像有哪裡怪怪的。   經過觀察和詢問,才發現原來有些狀況是容易被忽略的,例如:答對題目的孩子並沒有意識到檢討和自身
因執行一個研究計畫的機緣,進入一年級班級觀察學童,短短七日的觀察,與可愛的孩子們的互動讓我格外深刻,因為過往工作,我接觸的多為成人與長輩,因為工作關係和一群孩子相處還是頭一次,感覺很新鮮,加上自己距離國小的時代已久遠,有種重返校園時的感受。
Thumbnail
和大家分享實習後第一次帶孩子上自然課的經驗和挑戰。我在課堂中遇到了孩子們意外的回應以及自己的慌亂和不足之處,並提出了可以改進的地方和自我反省。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在觀察力、手勢和動作上的進步,以及前輩和同儕學生的反饋與未來目標。
Thumbnail
有人說過,一個小孩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他的個性,是安穩、是狂野。是守序、是破壞。是安逸、是挑戰。內心住著對曠野嚮往的野狼,被關在籠子裡,真的能澆熄牠想回奔曠野的夢想嗎?如果我可以寫一篇故事,結局我一定會寫成:野狼回歸到屬於牠的地方,「曠野」。
Thumbnail
曾經參加一個青少年營隊的評審,晚上住在大學的學生宿舍,與朋友們擠在小小房間聊天,忽然有人歎一口氣:「大自然缺失症的父母長大了!」     「咦?!」在我的狐疑眼中負責舉辦親子自然體驗的伙伴繼續說:「這批從小在缺乏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當父母了,他們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卻死也不敢赤腳踩在草地上!尖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