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家長問--同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一位十歲孩子在學校欺負同學,我建議家長可以這樣說,「孩子,爸爸/媽媽很愛你,但你不可以故意把同學弄哭,或是做出讓同學感到不舒服的動作,因為這樣會讓你被誤會,誤會你是一個對人不友善的孩子,爸爸/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不想你被別人誤會。」

媽媽問我:「好的,只是我們都習慣在講愛你之後要求孩子要怎麼做比較好,後面這段像是情緒勒索嗎?」

怎樣區別無條件的愛和情緒勒索(有條件的愛)呢?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什麼您都是愛他的,這是無條件的愛,既然無條件為什麼又會有期待呢?父母當然會有期待,期待孩子除了值得父母愛也值得他人(老師、同學、朋友、親戚)喜愛他,這就是為什麼有要求,因為父母是「真」愛他,所以要教他怎樣表現出合宜的行為,才能真正活得快樂!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您說您擔憂他會被誤會。情緒勒索是指,孩子如果…你才會愛他;孩子如果不…你就不會愛他。如果還是怕情緒勒索,可以明確的對孩子說不管他是如何表現您都會愛他。平時沒要求就可以說。但除了親子關係,在其他的人際關係上,父母當然也希望孩子是舒服的,這就是為什麼還是要要求他規矩的原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為一個高需求又高敏感孩子的母親,以前最常被長輩說:「這個小孩就是生來糟蹋人的!」而尋求同輩的經驗與協助,得到的建議也總是小孩喜歡挑戰大人的底線,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守住絕對不要屈服,否則就會被吃得死死的,以後會越來越難教育。 曾經,我也相信以上的說法,也實際執行過暫時隔離的方式,結果小孩的
這篇文章探討了以愛為名的強迫行為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強調愛不應該是束縛,而是自由與尊重的表現。透過家庭愛的真諦,揭示瞭如何以理解和支持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信心。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是願意傾聽彼此需求以促進健康關係的展現,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如何珍惜每一段關係,並為彼此帶來幸福。
“我對他寬容,就對其他同學不公平了” 這是我在跟高關懷學生的導師討論個別關懷時,常常聽到導師的為難。 一個經歷創傷事件的孩子,內心是比一般的孩子脆弱,他們會需要更多的心理安全來確認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在教室的老師,往往看到孩子的行為如常,忘了孩子並不會輕易舉白旗的,他們也在努力讓自己調適回到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和被動交流時,有一位小朋友和我鬧了脾氣,原因是她覺得當她在為我做出貼心的舉動時,我吝嗇誇獎她乖。 我回答她:「因為我感受得到這是妳本質裡表現愛的方式,這好值得珍惜,若我因此誇獎了妳,我想我在接受這份體貼時的心態已經與那種珍惜不同了。」 她無法理解,正當我選擇緩一緩,重新組織...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為一個高需求又高敏感孩子的母親,以前最常被長輩說:「這個小孩就是生來糟蹋人的!」而尋求同輩的經驗與協助,得到的建議也總是小孩喜歡挑戰大人的底線,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守住絕對不要屈服,否則就會被吃得死死的,以後會越來越難教育。 曾經,我也相信以上的說法,也實際執行過暫時隔離的方式,結果小孩的
這篇文章探討了以愛為名的強迫行為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強調愛不應該是束縛,而是自由與尊重的表現。透過家庭愛的真諦,揭示瞭如何以理解和支持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信心。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是願意傾聽彼此需求以促進健康關係的展現,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如何珍惜每一段關係,並為彼此帶來幸福。
“我對他寬容,就對其他同學不公平了” 這是我在跟高關懷學生的導師討論個別關懷時,常常聽到導師的為難。 一個經歷創傷事件的孩子,內心是比一般的孩子脆弱,他們會需要更多的心理安全來確認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在教室的老師,往往看到孩子的行為如常,忘了孩子並不會輕易舉白旗的,他們也在努力讓自己調適回到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和被動交流時,有一位小朋友和我鬧了脾氣,原因是她覺得當她在為我做出貼心的舉動時,我吝嗇誇獎她乖。 我回答她:「因為我感受得到這是妳本質裡表現愛的方式,這好值得珍惜,若我因此誇獎了妳,我想我在接受這份體貼時的心態已經與那種珍惜不同了。」 她無法理解,正當我選擇緩一緩,重新組織...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