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憂鬱症只是大腦的問題?──《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憂鬱症只是大腦的問題?

隨著對憂鬱症的知識越來越普及,我們越來越不再視憂鬱症患者為「想太多、不知足」的性格軟弱者,而是將之視為大腦疾病,源於血清素不足之生理現象(化學物質失衡)。因此,社會上便有一種論述出現:憂鬱症就像癌症、糖尿病、感冒等疾病一樣,只是它出錯的地方在大腦。這不是那個人的錯,而是身體出問題罷了。
這樣教育大眾是出於好意,讓我們理解不是患者故意要身體失常,而對這些受苦的人伸出援手。然而,這種論述有其陰暗面,也似乎掩蓋了真正的問題
將憂鬱症視為大腦失衡,會讓人有必須跟自己的身體「對抗」的想法,或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不夠好,是「自己的問題」。甚至,它會告訴你,你的憂鬱沒有意義,只是身體的組織有問題而已。因此,我們便不再深入理解憂鬱產生的脈絡與原因,只是將憂鬱侷限在症狀,並以藥物治療來改變大腦內的化學物質。
更糟的是,根據調查研究,抗憂鬱藥物的真正效果非常有限,若患者服藥有所改變大多是因「安慰劑效應」。於是,令人隱憂的事情便如此開展:我們聚焦在憂鬱症患者的「症狀」,而不探究發生的「脈絡」,並用最簡單、最個人主義的方式以藥物解決;但是,實際上不僅無法解決,更加深了藥物的依賴性,以及滿足藥廠的龐大利益

重問問題:憂鬱症背後的社會成因?

最大的問題應該是,我們問錯了問題。如果憂鬱症不是因為大腦的血清素不足,而是大腦回應負面環境的反應,那造成我們憂鬱的那些環境是什麼?換言之,是什麼樣的社會因素,讓我們的身體失常,而我們又該如何改變它?憂鬱是有意義的,我們必須看見背後的真正原因。
英國記者約翰‧海利(Johann Hari)長年服用抗憂鬱藥物,他為了尋找憂鬱症的原因與解方,耗時3年,旅行6000多公里,採訪各地的精神科醫師、社會學家、心理師、社運分子、生物學家及憂鬱症患者,將其結果寫成《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Lost Connections: Uncovering the real causes of depression and the unexpected solutions一書。
海利指出,憂鬱症的成因是「脫節」(lost connections),亦即與工作、人際、價值、大自然等有意義的事物失去連結,進而導致憂鬱症產生。然而,這些人並非天生就有病,而是因社會環境將他們拉近此深淵。

做越沒有意義的工作,就越容易得憂鬱症

書中提到一個研究指出,隨著公務體系的職等越低,出現憂鬱症的機率就越高。換言之,憂鬱與職場體系內的位階有關。原因在於,當一個人越被公司視為是體系中的螺絲釘,是無足輕重、隨時可取代的,自己就會產生無意義感與失控感,認為手上的工作與自己無關。這種長期的精神壓力,會使一個人走向憂鬱的境地。
跟我們一般認知的相反,人們其實不會太嚮往「輕鬆、無趣但有錢」的工作,而是會在工作中尋求意義與挑戰。人們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成長與成就感,而不是任由時間折磨,困在「我未來三十年都要這樣嗎?」的自我懷疑中
再者,過去三十年全球化資本主義的興起,企業以「彈性」、「自由化」為名,使越來越多的工作不穩定,讓人難以有明確的未來可期待。經濟學者蓋伊.史坦丁(Guy Standing)就以「不穩定無產階級」(Precariat)指稱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這群人。當他們與充滿希望和安全感的未來脫節,便會產生眾多心理疾病,甚至是孕育出民粹的現象。[1]

人在家,也會想家

另一個現象是,當我們越與人疏離、越孤單寂寞,就越容易得到憂鬱症。隨著個人主義的興起,社會大眾越不參與社區組織,也越少有鄰里互助的情誼。人們「向內轉」去追尋想要的人生,卻失去了與人連結的歸屬感。
雖然社群媒體讓我們的連結程度超乎以往,但人們只是為早已失去的歸屬感提供替代品。大家躲在螢幕背後,用不真實的方式拍照上傳打卡,只求他人關注,卻無法滿足真實與人分享、互動、共享意義的人性需求。社群媒體非但沒有解決寂寞的問題,反而更加強了寂寞。
作者如此說:
「過去,『家』是一個社區、一個密集網絡。但這樣的概念基本上已消失了。我們對『家』的感覺早已迅速崩解,無法滿足我們對歸屬感的渴望。因此,即使人在家也會想家。」[2]

在大自然中,把自己縮小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作者提到「與大自然脫節」也更可能加重憂鬱症。
確實,人本來就是設計要去活動的。根據研究顯示,運動能刺激身體分泌足夠血清素、去甲基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有效降低憂鬱的情況。[3]另外,當我們踏入大自然中,會改變自己的視野,不會將自己的煩惱當作世界的全部,而產生一種「自我縮小」的謙卑與敬畏感。
因此,很多人都會有一種經驗,在上山前跟下山後,自己彷彿變成不一樣的人。這種活在土地上的感覺,會以更深、更廣闊的方式與大自然連結,意識到自己只是地球上的小小一部份,進而產生新的觀點去看待現在的困境。

打破自我高牆,重新與人連結

作者在最後一部份提供了他認為可行的解方,包括以園藝治療(團體活動)克服孤立感,建立「民主合作社」讓人對工作更有掌控感,實行「全民基本收入」降低階級落差,以冥想進入與人更深的連結。
作者提到,他過去往往都會用個人的方式來解決憂鬱症,包括吃藥、購物、放鬆身心等「善待自己」的行動。然而,當他意識到連結的意義後,便開始去幫助別人,體會他人的快樂與痛苦,並了解自己雖處於憂鬱的狀況中,仍有機會貢獻點什麼給別人。
這種強調「做點什麼」的精神,不僅能提升自我價值,也能讓患者用最舒服的步調去做他能做的事情,踏出既有的生活環境,而非受困於嚴密監視自己悲傷的負向思考中。
「真正的快樂之道來自於打破自我高牆,讓自己進入他人故事中,並讓他人進入你的故事,融入他人,並了解自己並不孤獨。」[4]

結語:我們需要這些痛苦

我認為本書提供了兩個很重要的思考方向。第一,憂鬱症不能靠「個人化」的方式解決。主流的精神醫學與藥廠提供的藥物治療,只是緩解症狀,但更多是加深個體的無力感,也遮掩造成問題的社會成因。
正如學者艾倫‧霍維茲(Allan V. Horwitz)與傑洛米‧維菲德(Jerome C. Wakefield)在《我的悲傷不是病》The Loss of Sadness: How Psychiatry Transformed Normal Sorrow into Depressive Disorder)一書批判的,將正常悲傷疾病化,會讓大眾誤認社會問題都是個人問題,也進而使政府與醫療機構轉移焦點,忽視改變造成憂鬱的社會條件與集體的解決策略。[5]
第二,憂鬱症是人對痛苦生活的「正常反應」。試想,若一個人連續做了好幾十年單調且無意義的工作,永遠當個獨行俠不與他人連結,被剝奪了任何有安全感的未來,還能在這個社會中游刃有餘,那真的是「正常」嗎?
「如果憂鬱是內生的生理疾病,別人最多只能給你同情,因為你的不同而給予包容;但是,如果憂鬱是對生活的反應,別人就會發揮同理心,因為人人都有機會碰上。憂鬱不是怪病,而是人人都會有的脆弱來源。」[6]
作者在最後總結道,我們「需要這些痛苦」。因為這是個訊息,告訴我們生活出了狀況。唯有當我們傾聽痛苦,並深刻地去解讀當中的意義,才能重新找回連結感,以社群的力量尋找「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
[1] 蓋伊.史坦丁(Guy Standing),《不穩定無產階級》(台北:臉譜,2019)。
[2] 約翰‧海利(Johann Hari),《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台北:天下生活,2019),頁95。
[3] 可參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真正的快樂處方》(台北:究竟,2020)。
[4] 約翰‧海利(Johann Hari),《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頁210。
[5] 艾倫‧霍維茲(Allan V. Horwitz)、傑洛米‧維菲德(Jerome C. Wakefield),《我的悲傷不是病》(新北:左岸,2017),頁311–312。
[6] 約翰‧海利(Johann Hari),《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頁180。

延伸閱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是人,都會尋求快樂。然而,要怎麼變得快樂,活出一個正向、積極、有意義的人生?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治療痛苦,也要在順境中發掘自己的最高潛能。於是,各種專家、學者、教練、顧問、自助書籍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指導社會大眾活出快樂人生的技巧與思考方式。他們認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努力追求更
規劃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請用你手邊的一張紙跟一枝筆,規劃你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例如,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結婚、讀研究所、生小孩(?)、創讀書會社群、環島、成為作家、把台南的咖啡廳都去過一輪……。不過,請等一下,你怎麼能確保你還有二十年?進一步說,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在明天來臨?但你說:「我們當然不知道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
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是人,都會尋求快樂。然而,要怎麼變得快樂,活出一個正向、積極、有意義的人生?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治療痛苦,也要在順境中發掘自己的最高潛能。於是,各種專家、學者、教練、顧問、自助書籍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指導社會大眾活出快樂人生的技巧與思考方式。他們認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努力追求更
規劃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請用你手邊的一張紙跟一枝筆,規劃你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例如,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結婚、讀研究所、生小孩(?)、創讀書會社群、環島、成為作家、把台南的咖啡廳都去過一輪……。不過,請等一下,你怎麼能確保你還有二十年?進一步說,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在明天來臨?但你說:「我們當然不知道
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
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這是部很詭異的作品,雖然也是後宮番沒錯,但沒強調這些重點,反倒做了其他事情。 對了,因為看多了這類轉生作品,多少有些統整,這部我會歸類為太唬爛的哪種,但也因為內容不討厭,所以我把目前11本都看完了。 轉生故事大致上有兩個方向要處理,一是改變自己的人生(或者說逃避),在新的地方,用過去累積的知識與經驗
Thumbnail
我相信愛美是刻進骨子裡的,追求青春靚麗就是女人ㄧ輩子事業,永遠無法放棄,ㄧ懶惰就被歲月趕超,想要健康又想要容光煥發 , 曖舒優煥活粉就是我保持光采的捷徑! 還記得國民女神王思平嗎? 想當年可是炙手可熱的青春歌手深受歌迷喜愛,沉寂多年後,居然在我愛用的保健品牌看到她的身影,有了她的推薦代言,我更
Thumbnail
《幽影王冠》這套奇幻小說一至四集的讀後心得,喜歡古典奇幻類小說的書迷,千萬不要錯過~ 以下心得皆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一.簡介 基本資料: 1. 作者:凱德兒·布雷克 2. 出版社: 臉譜 3.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4. 故事大綱: 被女神所眷顧的芬恩島,自古以來由具有魔法力量的女王所統治
Thumbnail
然本書所述,女性纏足不僅是消逝的歷史女性身體奇觀,也不僅是過去歷史跟性文化的符號。纏足,已然成為一個心理象徵。象徵女性再也不能以雙足接地,再也不能以自己的身體去感覺自然。隱喻的是女性對自己陰性本源的切斷跟喪失,而且這個切斷是來自於父權社會結構的切斷。
Thumbnail
遺憾的是,《美國憂鬱》這本詩集並未能進入Goodreads的最終一輪投票評選,反而一些現今流行的Insta詩歌集在粉絲的瘋狂投票中勝出⋯可惜,文學總要輸給Insta quote嗎?可嘆,我願這一分享能讓更多的人讀到她的聲音,為美國、中國憂鬱, Weltschmerz不是嗎?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這是部很詭異的作品,雖然也是後宮番沒錯,但沒強調這些重點,反倒做了其他事情。 對了,因為看多了這類轉生作品,多少有些統整,這部我會歸類為太唬爛的哪種,但也因為內容不討厭,所以我把目前11本都看完了。 轉生故事大致上有兩個方向要處理,一是改變自己的人生(或者說逃避),在新的地方,用過去累積的知識與經驗
Thumbnail
我相信愛美是刻進骨子裡的,追求青春靚麗就是女人ㄧ輩子事業,永遠無法放棄,ㄧ懶惰就被歲月趕超,想要健康又想要容光煥發 , 曖舒優煥活粉就是我保持光采的捷徑! 還記得國民女神王思平嗎? 想當年可是炙手可熱的青春歌手深受歌迷喜愛,沉寂多年後,居然在我愛用的保健品牌看到她的身影,有了她的推薦代言,我更
Thumbnail
《幽影王冠》這套奇幻小說一至四集的讀後心得,喜歡古典奇幻類小說的書迷,千萬不要錯過~ 以下心得皆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一.簡介 基本資料: 1. 作者:凱德兒·布雷克 2. 出版社: 臉譜 3.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4. 故事大綱: 被女神所眷顧的芬恩島,自古以來由具有魔法力量的女王所統治
Thumbnail
然本書所述,女性纏足不僅是消逝的歷史女性身體奇觀,也不僅是過去歷史跟性文化的符號。纏足,已然成為一個心理象徵。象徵女性再也不能以雙足接地,再也不能以自己的身體去感覺自然。隱喻的是女性對自己陰性本源的切斷跟喪失,而且這個切斷是來自於父權社會結構的切斷。
Thumbnail
遺憾的是,《美國憂鬱》這本詩集並未能進入Goodreads的最終一輪投票評選,反而一些現今流行的Insta詩歌集在粉絲的瘋狂投票中勝出⋯可惜,文學總要輸給Insta quote嗎?可嘆,我願這一分享能讓更多的人讀到她的聲音,為美國、中國憂鬱, Weltschmerz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