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就是洞察力與靈敏度的代名詞

更新於 2023/09/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許多人對知行合一或有不同的見解,但我們的定義非常簡單,也許顛覆傳統思維,但絕不是一窩蜂或是新的潮流趨勢,就是之前所說的洞察力與靈敏度,我們用扁鵲的醫術指出大腦慣性思考的瑕疵,用《關鍵報告》(The Minority Report)來凸顯「防患未然」的必要思考,最後以成語或俚語揭示,無論是預知現象、因果關係與連鎖反應等思維,是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機制,內化成為大腦深層記憶的一部分,洞察力就是知 ,靈敏度就是行,簡言之,「知行合一」就是結合洞察力與靈敏度的一種綜和能力(缺一不可)---掌握關鍵細節並預先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

當然「知行合一」的「知」確有知識的意涵,但千萬別誤解或是被洞察兩個字影響,以為「知」是很高深的理論或學問,相反的,常常讓人跌破眼鏡的知,都是不起眼的知識或是多數人忽略的細節,說穿了僅是一種多維或逆向的思考模式(或稱為窮究事物的基礎原則),雖然在多數的情境上是「行」的評價遠大於「知」,有句俗話說得很貼切「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而且骨牌效應的連鎖反應告訴我們,行/動是驗證預知的下一張或前一張骨牌,或是當下截斷連鎖反應的一項舉措,使得問題或事件往衝擊較低與影響較小的發展方向,但「知行合一」的綜效才是成為累積組織智商的關鍵要素,猶如做對的事而且把事情做好,在組織的績效上就是呈現快速解決關鍵問題的行動力,而不是「評論有餘,行動不足,事後諸葛亮,事前諸一樣」的組織氛圍。

千金難買早知道
事後諸葛亮,後悔藥

事後諸葛亮,後悔藥


有句順口溜說道:「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想不到。」。「想不到」,就是在正向邏輯思考知道卻忽略的實證,世界上的藥有很多種,唯獨沒有後悔藥,所以眾人皆知「千金難買早知道」,「捶胸頓足」的萬般無奈卻是有志一同,心有戚戚焉;

特別要說明的,有想到而沒有採取行動(知而未行)與想不到是一樣的「捶胸頓足」外加「令人扼腕」。



舉例來說,例如當組織內某些人員的出勤異常狀態、或是某些產品的良率未見改善等,管理者就能直接觀察到對營收/業績的影響,這或許是顯而易見的直覺反應無須小題大作,「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千萬不要輕忽微小的事件,特別是顯而易見又關乎初始條件的事物;再者產品庫存偏高、原物料價格區間波動異常、逾期帳款/齡偏高等現象,就能預先知曉產業發展的營運趨勢,提前做好公司的資金規劃與風險控管(採取行動),這種綜觀全局的先見之明(不是事後早知道),或可稱為洞察力(Insight),常出現在某些資深或績效優異的經理人身上或是營運訊息透明度較高的組織,預先掌握好相關的企業活動(或所謂前幾張骨牌)的骨牌效應而採取行動,雖然未必可以讓問題不發生,但至少可以有效控制問題的發展,進而減少對企業組織的損失或衝擊,這種「宏觀思維與微觀行為」,也有人直接定義這是風險控管與危機處理,不過叫什麼名稱並不重要(學院派的老師可能會跳腳),核心的關鍵在於掌握這個連鎖反應的機制或是透過筆記的數位科技來實現這個連鎖反應,特別要強調的,這個連鎖反應機制絕對是領先財務報表的結果,而這就是所謂數位神經網路所要呈現的洞察力(Insight)與靈敏度(Agility)。目前全球股市的程式交易系統,就有這個機制的設計,它是以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到某一個限定的目標時,為有效控制波動並免於影響擴大,有所謂的融斷(或熔斷)機制。

相信,經過以上的說明,應該對數位神經網路(Digital Nervous Network)的概念(筆記要實現的架構)有基本上的認識,至於洞察力(Insight)與靈敏度(Agility)是一種綜合統合的能力,或是稱為行動力(「行」的評價遠大於「知」),猶如大腦的直覺反應,缺一不可,就像我們的手接觸到熱騰騰的水,二話不說的直接反應就是收手,這反應看似未經大腦思考,實則早已成為大腦的記憶,這個記憶無論從親身體驗或是長者的敦敦教誨,早已深植在我們的大腦記憶反射區。




avatar-img
18會員
13內容數
好的筆記是具有脈絡完整的內容(From Content to Context),其內容是交互聯結的,這樣的密集結構絕非階層推疊而成,而是以網絡的形式相互交叉關聯,形成交織密集的數位神經網路(Digital Nervous Network),而企業筆記就是在建構數位神經網路成為企業組織的第二大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曉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是無法或很難發現洞察的,除非你用不同的維度或視角來觀察(或可稱為多元跨領域思維),就會發現問題發生的關鍵細節是什麼,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癥狀解。
數位神經網路,是依據筆記的脈絡與情境編織聯結而成,其內容包括行動、分享、機制與專案等形式的筆記,密集交錯的聯結網絡,猶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而視覺化的量化衡量數據(即目標狀態或設定值的Metadata)就是觸動神經的那張骨牌或是初始設定的條件改變,引發猶如骨牌效應、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
無論是何種軟體工具,我們覺得只要設計理念是對的方向,聚焦深入,極端使用,終究會展現其使用的價值。儘管便利與快速使用的軟體工具很重要,但如何有效運用才是致勝的關鍵,如同知識的價值不是知道或是學富五車,而是運用知識創造新的價值或是自我實現,才是知識學習的目的。
企業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為KM),簡單說就是「如何有效保存企業的Knowhow,聰明複製(Smart Copy)成為組織的記憶,進而提高組織的智商」
「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是無法或很難發現洞察的,除非你用不同的維度或視角來觀察(或可稱為多元跨領域思維),就會發現問題發生的關鍵細節是什麼,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癥狀解。
數位神經網路,是依據筆記的脈絡與情境編織聯結而成,其內容包括行動、分享、機制與專案等形式的筆記,密集交錯的聯結網絡,猶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而視覺化的量化衡量數據(即目標狀態或設定值的Metadata)就是觸動神經的那張骨牌或是初始設定的條件改變,引發猶如骨牌效應、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
無論是何種軟體工具,我們覺得只要設計理念是對的方向,聚焦深入,極端使用,終究會展現其使用的價值。儘管便利與快速使用的軟體工具很重要,但如何有效運用才是致勝的關鍵,如同知識的價值不是知道或是學富五車,而是運用知識創造新的價值或是自我實現,才是知識學習的目的。
企業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為KM),簡單說就是「如何有效保存企業的Knowhow,聰明複製(Smart Copy)成為組織的記憶,進而提高組織的智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最近看了篇文章,接收到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念,於是給自己出了這一項功課,開始在默默執行當中,但就是在執行後才發現”知行合一”有相當大的難度。簡單來說,就是將你知道的事情去動作執行,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常常力不從心,或是因惰而廢。 “知行合一”從字面上可以拆解成兩個部份:知與行。 「知」的部份,許
角色要突破困境依靠的是什麼?是對於事件或自身環境所擁有的危機感(覺察),觸發角色行為的動機是想要改變被作者操弄的命運(思考),在這之後他所做出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可能脫離作者本來預設的軌跡,或者是就這樣永遠的淪陷在作者為他設定好的陷阱之中(執行),他唯一不能掙脫的就是他原始的習慣(性格),唯有在主角改變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人為什麼常常會自找藉口,說:要知行合一,很難!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個藉口,自找下臺階而已。 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所謂的「工夫」,就是要切切實實地修煉、要徹徹底底地涵養,並非空談要合一;否則,那只是閑說話,只是假空話。
Thumbnail
我躺在雪地上,感受著從地面傳來的低溫,雙眼靜靜看著明亮無瑕的天空,融化中的雪地就這麼親切的跟我說了一聲早安。如果這是一個旅遊行程,我一定不會理會路人的驚奇眼光,然後好好感受一下倒臥雪地的舒暢感,但公務在身也只能趕緊起身,拍掉身上的雪,稍微活動一下痠痛的筋骨,繼續往教室奔去。
Thumbnail
知行合一是否存在? 知行合一是否真的為好? 知行合一是否也反倒有害?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尚書·說命》: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是自古以來,把知與行看作兩件事。但在王陽明的理念,根據孟子所講的良知與良能,知就是良知,行即是良能。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最近看了篇文章,接收到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念,於是給自己出了這一項功課,開始在默默執行當中,但就是在執行後才發現”知行合一”有相當大的難度。簡單來說,就是將你知道的事情去動作執行,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常常力不從心,或是因惰而廢。 “知行合一”從字面上可以拆解成兩個部份:知與行。 「知」的部份,許
角色要突破困境依靠的是什麼?是對於事件或自身環境所擁有的危機感(覺察),觸發角色行為的動機是想要改變被作者操弄的命運(思考),在這之後他所做出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可能脫離作者本來預設的軌跡,或者是就這樣永遠的淪陷在作者為他設定好的陷阱之中(執行),他唯一不能掙脫的就是他原始的習慣(性格),唯有在主角改變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人為什麼常常會自找藉口,說:要知行合一,很難!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個藉口,自找下臺階而已。 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所謂的「工夫」,就是要切切實實地修煉、要徹徹底底地涵養,並非空談要合一;否則,那只是閑說話,只是假空話。
Thumbnail
我躺在雪地上,感受著從地面傳來的低溫,雙眼靜靜看著明亮無瑕的天空,融化中的雪地就這麼親切的跟我說了一聲早安。如果這是一個旅遊行程,我一定不會理會路人的驚奇眼光,然後好好感受一下倒臥雪地的舒暢感,但公務在身也只能趕緊起身,拍掉身上的雪,稍微活動一下痠痛的筋骨,繼續往教室奔去。
Thumbnail
知行合一是否存在? 知行合一是否真的為好? 知行合一是否也反倒有害?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尚書·說命》: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是自古以來,把知與行看作兩件事。但在王陽明的理念,根據孟子所講的良知與良能,知就是良知,行即是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