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腦的起心動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非常偶然的機會下發現Obsidian的筆記軟體,如今回想起來,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境下發現,竟然也想不起來,這就是我們的大腦,常常是看過就忘了,吸引眼球的注視那怕是短暫的幾秒都至關重要,當下的Notion並沒有引起我的注意(雖然,許多的達人專文推薦,社群人數也相當眾多,也許是我沒有看到它的亮點),隨後驚喜發現,Obsidian其網絡的設計架構(號稱第二大腦)超符合企業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為KM)的思維,簡單說就是「如何有效保存企業的Knowhow,聰明複製(Smart Copy)成為組織的記憶,進而提高組織的智商」。

多年以來,企業的知識管理就是在管理與發展組織的記憶,在聰明複製(Smart Copy)的原則下,總是各吹各調,在各式工具的導引下,聊勝於無也模糊了知識管理KM的焦點,但「第二大腦」(The Second Brain),卻很直白的表達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或組織記憶(Organizational Memory)的用途與價值定義,特別是在學習知識、記錄過程、內化思考或備份保存等層面上,也或許是與我們大腦的體驗直接有關,更能深刻體會第二大腦這四個字,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透過經驗、體驗、閱讀與學習等過程方式,來累積我們的大腦記憶,進而成為思考或智商/智慧的一部分。

知識工作者與知識型工作

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名詞,早在二十一世紀前,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就指出:「知識工作者已經開始成為勞動人口中的最大族群 .....,任何國家、產業、公司的競爭地位,將會越來越取決於知識工作者生產力的提升。」;至於知識工作者,係指以知識謀生或提供知識勞務所得者,統稱為「知識工作者」,如醫師、律師、教師、設計家、作家、畫家、新聞工作者、金融保險業者、軟體開發與資訊服務業者、企業組織的員工等,而「知識工作者」所從事的相關工作或提供與知識相關的服務,就稱為「知識型工作」。

因此我們當下直覺的認為,「如果卡片盒筆記法與Obsidian(或其他筆記軟體)適合激發創意寫作與知識學習,那就一定符合企業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的機制,因為企業組織是人的組合與集合,特別是知識工作者與知識型工作」;再者,人可以有情緒的起伏影響創作與學習,但企業組織絕不予許如此效率不彰(殭屍企業例外),所以透過組織系統化的機制,筆記在企業組織的實質效益絕對是遠勝於個人使用效益之上,心想這個「開外掛的第二大腦」,不是倚天劍也應該是屠龍寶刀吧!。

avatar-img
18會員
13內容數
好的筆記是具有脈絡完整的內容(From Content to Context),其內容是交互聯結的,這樣的密集結構絕非階層推疊而成,而是以網絡的形式相互交叉關聯,形成交織密集的數位神經網路(Digital Nervous Network),而企業筆記就是在建構數位神經網路成為企業組織的第二大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打造第二大腦?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前文提過,紙本筆記容易弄丟且無法搜尋,而第二大腦「更容易搜尋」「更容易整理」「更容易加上註解」和「更容易分享」。 第二,因為我們的第一大腦——也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大腦——不擅長「記憶」和「搜尋」,這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流。所以我們必
Obsidian 的真正威力,不在於它的功能有多炫酷,而在於它能幫你把點子連結起來。 連結與反向連結(Links & Backlinks), 可以把一條條孤立的筆記,組織成一張強大的知識網絡。 當你的筆記開始互相關聯, 它不再只是零碎的紀錄,而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第二大腦」, 幫助
Thumbnail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生理大腦之外,另外打造出來的數位知識庫,用來紀錄及管理個人知識。 這次的閱讀筆記中,我主要分享三個重點,包含方法(第二大腦核心功用CODE)、行動(做出改變與實踐的策略)以及目的(第二大腦真正的用途)。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是我在吳伯凡老師的認知方法論課程[1]中遇到, 引發我對Obsidian筆記庫與第二大腦的思考。 你是否聽過第二大腦這個說法呢? 現在的Mackbook,iPad,iPhone很方便,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第一大腦儲存事物與概念的記憶,是分佈式儲存在一個龐大的神經網路。」 這好像蠻有道理,也解釋了寫作的時候,感覺很多回憶透過寫著寫著都連結起來。 所以,其實很多想法就在我們的腦子裡,但要怎麼有效將這些想法叫回來不容易。 我研究卡片盒筆記法收穫最大的,是把想法編號做索引的這個操作。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有沒有好奇,為什麼有些事情記得牢牢的,而有些則瞬間忘卻? 本文將與你深入工作記憶的奧秘,解鎖學習和思考的隱藏技巧,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更聰明的運用我們的大腦。 閱讀全文,開始你的認知升級之旅! 工作記憶的奧秘:揭開思考和學習的隱藏限制 在我們繁忙且資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在日常生活中,是什麼力量在默默指引著我們的每一步? 從找尋街頭的餐廳到學習新知,工作記憶是我們智慧的隱形助手,一個我們經常忽略卻不可或缺的英雄。 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決策與創意?又該如何鍛煉它,釋放潛力?一起來探索如何讓你的隱形英雄發光發熱。 工作記憶:人類智慧的隱形助手 在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打造第二大腦?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前文提過,紙本筆記容易弄丟且無法搜尋,而第二大腦「更容易搜尋」「更容易整理」「更容易加上註解」和「更容易分享」。 第二,因為我們的第一大腦——也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大腦——不擅長「記憶」和「搜尋」,這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流。所以我們必
Obsidian 的真正威力,不在於它的功能有多炫酷,而在於它能幫你把點子連結起來。 連結與反向連結(Links & Backlinks), 可以把一條條孤立的筆記,組織成一張強大的知識網絡。 當你的筆記開始互相關聯, 它不再只是零碎的紀錄,而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第二大腦」, 幫助
Thumbnail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生理大腦之外,另外打造出來的數位知識庫,用來紀錄及管理個人知識。 這次的閱讀筆記中,我主要分享三個重點,包含方法(第二大腦核心功用CODE)、行動(做出改變與實踐的策略)以及目的(第二大腦真正的用途)。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是我在吳伯凡老師的認知方法論課程[1]中遇到, 引發我對Obsidian筆記庫與第二大腦的思考。 你是否聽過第二大腦這個說法呢? 現在的Mackbook,iPad,iPhone很方便,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第一大腦儲存事物與概念的記憶,是分佈式儲存在一個龐大的神經網路。」 這好像蠻有道理,也解釋了寫作的時候,感覺很多回憶透過寫著寫著都連結起來。 所以,其實很多想法就在我們的腦子裡,但要怎麼有效將這些想法叫回來不容易。 我研究卡片盒筆記法收穫最大的,是把想法編號做索引的這個操作。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有沒有好奇,為什麼有些事情記得牢牢的,而有些則瞬間忘卻? 本文將與你深入工作記憶的奧秘,解鎖學習和思考的隱藏技巧,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更聰明的運用我們的大腦。 閱讀全文,開始你的認知升級之旅! 工作記憶的奧秘:揭開思考和學習的隱藏限制 在我們繁忙且資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在日常生活中,是什麼力量在默默指引著我們的每一步? 從找尋街頭的餐廳到學習新知,工作記憶是我們智慧的隱形助手,一個我們經常忽略卻不可或缺的英雄。 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決策與創意?又該如何鍛煉它,釋放潛力?一起來探索如何讓你的隱形英雄發光發熱。 工作記憶:人類智慧的隱形助手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