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就用浩然之氣,當心靈捕手。 孟子-公孫丑上觀後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公孫丑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浩蕩春風,吹大地皆春。」,浩然之氣,常被用之於外 - 以浩蕩之勢,掃平六合、縱橫寰宇,但此與儒家的外聖內王,恰好是相反的,浩然之氣正是外聖內王的根本,在一以貫之的態勢,來構成有所不為的當仁不讓(註1),而在抗力與張力中不自覺地產生引導與路標,縱使失去對標物,也隨時可以昂首前行,自然跟隨者眾。 在此狀態下,浩然之氣隨時得以供給、給養,因此得知,浩然之氣來自於天人合一,還可透過孔子問師於老子的實際連接大道,知曉何謂無為的無用之用,因此神清氣爽。

國中就學時期,曾開玩笑的對後座的同學問:「什麼是浩呆?」,同學說:「就是非常笨的意思!」,我說:「課本有教,浩者,廣大也。 因此浩呆,就是廣大的呆,如果聽課,聽到嘴巴張開而出神發呆,就是浩呆。」。 聽課時就算是應試教育,也不應該被龐大的壓力攻倒,而喪失主動性與能動性,被奪走學習的樂趣,進而導致貧富之間的差距,在就學時期的浩然與浩呆間就開始萌芽,只要善養浩然之氣,就會自然的一點一滴擴大格局,「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由扎實與堅韌的不屈,所造就的韌性就奠基於此,故能把幸福感與浩然之氣交織,來構成強大的連接,成為心靈捕手。

謝天! 反看過去因人數眾多、素質參差不齊,不得不的填鴨教育,讓如今少子化的好處得以凸顯,老師可以讓學生問問題問到爽,就算一直顧慮每個學童,也不會分身乏術。 但中斷老師的教程與進程,絕非養浩然之氣的正道,懂得隱忍、學會當視時務的俊傑,切中核心,甚至照顧到其他同學,保持上課的良好氛圍,如此一來,就會懂得如何將理想配合現實達到完美落地、符合實際,在以不變應萬變的狀態裡,不變的是當仁不讓,隨時變化的是為吻合以貼近現實的方法與手段,原來不變與萬變的,始終是自己,故萬變後還森羅萬象、不變時仍不蠹不腐,自己因在大道中循環,而宛若大道,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我不偉大,只是讓偉大透過自己而已。」。 浩然之氣是因為這樣的美麗而吸引人,進而形成去蕪存菁的蕩平。

不以結果論來養浩然之氣,並可以連接其初心與起因,故此存有浩然之氣。久而久之會發現 -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心標準,就在於當仁不讓,故而自然慈悲、勇敢、謙遜、豁達 -「吾善養吾之浩然正氣」,因此人人心嚮往之,而縱橫。


註1: 舉例來說。 當同學以朋友的名義來約你抽菸時,拒絕他,是對他往後都好的事情,當他想戒菸時,就會想起你拒絕他時的張力,來強化自己的意志力,這就是有所不為的當仁不讓。 但每一份有人情的友誼,是否都要建立在此較為深邃的層次中,那就要另當別論了,在承認並接受原罪的當下,要讓人人得以彼此親近,東方人選的是暴食、西方人選的是貪婪,這是我們在艱難的下限時,還能團結的一道防線。

avatar-img
29會員
836內容數
看見悲劇,不承認,自己就會成為悲劇。 上天讓人看見悲劇,並不是在打擊由歡喜構成的給予,而是祂需要你在這裡。 不逃避,不怪他人取笑,大家都想更好地前進。所以樂天,因為不僅自己相信上天,上天也相信自己,因此才樂天知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只有將心比心,才適合擁有權利;擁有了權力,也要Keep in skin。
有預知未來能力的人,在進行現在做的事情時,只是會讓自己覺得安心,甚至把細節處照顧得更好而已。
當一個人隨時都想更好時,就是平庸走向偉大;而偉大也會吐舌頭,顯示自己很平庸,世界很扎實的在進步。
榮幸學到了大格局的通信,因此分享出學習的方式,以便讓訊息成為知識的加工,更加有效率而完美。
若不必透過其他物種再交給隨機性的流程,人類就能開竅悟通預知能力,有超能力。 該怎麼辦?
時刻活在當下的經歷,說是在給予。 其實是感激,因自知配不上這種善良與力量,而想更多地來讓其他人感受到。
只有將心比心,才適合擁有權利;擁有了權力,也要Keep in skin。
有預知未來能力的人,在進行現在做的事情時,只是會讓自己覺得安心,甚至把細節處照顧得更好而已。
當一個人隨時都想更好時,就是平庸走向偉大;而偉大也會吐舌頭,顯示自己很平庸,世界很扎實的在進步。
榮幸學到了大格局的通信,因此分享出學習的方式,以便讓訊息成為知識的加工,更加有效率而完美。
若不必透過其他物種再交給隨機性的流程,人類就能開竅悟通預知能力,有超能力。 該怎麼辦?
時刻活在當下的經歷,說是在給予。 其實是感激,因自知配不上這種善良與力量,而想更多地來讓其他人感受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看到國王,他帶著微笑對大家說:每一個小飛兒都要向霍師父學武,一定要比試,看誰是最好的人。扎馬步是許多門派的基本功,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就這樣小飛兒們日復一日在學習了,國王看了很高興,霍師父的精氣神更旺盛了。 甜甜,生活就是喜樂,仿如春天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看到國王,他帶著微笑對大家說:每一個小飛兒都要向霍師父學武,一定要比試,看誰是最好的人。扎馬步是許多門派的基本功,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就這樣小飛兒們日復一日在學習了,國王看了很高興,霍師父的精氣神更旺盛了。 甜甜,生活就是喜樂,仿如春天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