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丑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浩蕩春風,吹大地皆春。」,浩然之氣,常被用之於外 - 以浩蕩之勢,掃平六合、縱橫寰宇,但此與儒家的外聖內王,恰好是相反的,浩然之氣正是外聖內王的根本,在一以貫之的態勢,來構成有所不為的當仁不讓(註1),而在抗力與張力中不自覺地產生引導與路標,縱使失去對標物,也隨時可以昂首前行,自然跟隨者眾。 在此狀態下,浩然之氣隨時得以供給、給養,因此得知,浩然之氣來自於天人合一,還可透過孔子問師於老子的實際連接大道,知曉何謂無為的無用之用,因此神清氣爽。
國中就學時期,曾開玩笑的對後座的同學問:「什麼是浩呆?」,同學說:「就是非常笨的意思!」,我說:「課本有教,浩者,廣大也。 因此浩呆,就是廣大的呆,如果聽課,聽到嘴巴張開而出神發呆,就是浩呆。」。 聽課時就算是應試教育,也不應該被龐大的壓力攻倒,而喪失主動性與能動性,被奪走學習的樂趣,進而導致貧富之間的差距,在就學時期的浩然與浩呆間就開始萌芽,只要善養浩然之氣,就會自然的一點一滴擴大格局,「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由扎實與堅韌的不屈,所造就的韌性就奠基於此,故能把幸福感與浩然之氣交織,來構成強大的連接,成為心靈捕手。
謝天! 反看過去因人數眾多、素質參差不齊,不得不的填鴨教育,讓如今少子化的好處得以凸顯,老師可以讓學生問問題問到爽,就算一直顧慮每個學童,也不會分身乏術。 但中斷老師的教程與進程,絕非養浩然之氣的正道,懂得隱忍、學會當視時務的俊傑,切中核心,甚至照顧到其他同學,保持上課的良好氛圍,如此一來,就會懂得如何將理想配合現實達到完美落地、符合實際,在以不變應萬變的狀態裡,不變的是當仁不讓,隨時變化的是為吻合以貼近現實的方法與手段,原來不變與萬變的,始終是自己,故萬變後還森羅萬象、不變時仍不蠹不腐,自己因在大道中循環,而宛若大道,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我不偉大,只是讓偉大透過自己而已。」。 浩然之氣是因為這樣的美麗而吸引人,進而形成去蕪存菁的蕩平。
不以結果論來養浩然之氣,並可以連接其初心與起因,故此存有浩然之氣。久而久之會發現 -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心標準,就在於當仁不讓,故而自然慈悲、勇敢、謙遜、豁達 -「吾善養吾之浩然正氣」,因此人人心嚮往之,而縱橫。
註1: 舉例來說。 當同學以朋友的名義來約你抽菸時,拒絕他,是對他往後都好的事情,當他想戒菸時,就會想起你拒絕他時的張力,來強化自己的意志力,這就是有所不為的當仁不讓。 但每一份有人情的友誼,是否都要建立在此較為深邃的層次中,那就要另當別論了,在承認並接受原罪的當下,要讓人人得以彼此親近,東方人選的是暴食、西方人選的是貪婪,這是我們在艱難的下限時,還能團結的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