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式充電機器人是不是充電服務上的獨孤求敗?

昨天看到好多人在分享,全達國際推出「移動充電機器人」,此概念不乏海外新創業者有提出,其實結合近期智能機器人的投入研發,確實把充電樁+電池+機器人 是一個非常有話題性的前瞻性產品,不過為什麼市場上遲遲沒有此服務於公共場域大型投放發生? 我想針對此產品提出一些個人的觀察與運營服務的想法。

以下摘要自數位時代【圖解】只要APP,「超大行動電源」隨叫隨到!這台機器人,怎麼紓解里程焦慮?

這台移動充電機器人,猶如大型的「四輪行動電源」,最大的特色是,不論人在何處,都可以透過手機App呼叫機器人前往電動車的位置幫忙充電,而且僅需花30分鐘,就可以把電動車充到至少80%。
「台灣已有3.6萬台電動車,但公共充電樁卻不到1萬支。」 全達國際董事長凃俊榮認為,台灣電動車有著明顯的充電缺口,當電動車時代來臨,充電需求也將愈來愈高,移動充電機器人引領充電新革命,目標是3年內布建全台快速充電樁600台,有效利用停車格。
亮點一:融合「固定式」與「移動式」的優點,隨時呼叫機器人
亮點二:全台首創「直流快速充電」,花30分鐘,就能充電80%
亮點三:幫電動車充電,還可變身「社區型儲能」
E-HERO移動充電機器人是全台第一個採用「直流快充技術」,僅需花30分鐘,就可以把電動車充到至少80%。

E-HERO移動充電機器人是全台第一個採用「直流快充技術」,僅需花30分鐘,就可以把電動車充到至少80%。

這樣結合機器人、儲能電池、直流充電樁的前瞻性產品確實擊中了部分市場痛點,以下簡單分享:

痛點分析:

痛點一、電力取得困難

目前充電營運商對於站點佈建首要的痛點就是電力來源的取得困難,超過表燈費率的電力申請,從用電申請開始到台電施工完成,往往需要短則3個月長則半年以上,而且整體困難度還要視場域現地附近的電力設施環境而定。如果不走這條路,則需要直接界接場域既有電力,這部分則會往往限制充電設施的輸出功率,因此移動式的儲能電池確實可以改善電力取得的困難,降低充電站擴增的速度。

痛點二、車位占用

以目前電動車充電行為而言,充電會需要在停車位上進行,故當停車位被占用時,即使充電樁本身是閒置狀態,仍然無法正常提供充電服務。在車輛電動化的過程中,或許燃油車&電動車仍會針對停車位這個稀缺資源有好一段時間的爭搶,機器人移動式充電樁確實解決了占用車位導致無法使用的情境,讓車主可以確保在有停車位的狀態下可以有充電樁提供服務。

連路邊臨停都無法順利降低的狀態下,油車占用充電車位的糾紛持續發生

連路邊臨停都無法順利降低的狀態下,油車占用充電車位的糾紛持續發生

但同時此產品也面臨了以下幾個障礙,以下簡單針對幾個方向進行說明

障礙分析:

障礙一、建置成本過高

一台移動充電機器人的硬體設備成本約200萬元,類似規格的充電硬體設備加上建置工程應該只要70%左右,大規模導入的成本將相當驚人。

障礙二、營運效率不佳

採用儲能電池放電對車端電池充電,充電功率140KW,不確定電池容量,不過配置電池容量應該不會超過200KWh,大概充2~3台車就需要對儲能電池進行一次補電,補電期間則無法提供服務,若一個場域要縮短無法提供服務時間,則需要多配置幾台充電機器人,勢必又拉升整體建置成本。

障礙三、儲能電池安全性風險

移動式的儲能電池,光用想的就有點恐怖,若車輛行駛中撞到移動中的電池機器人,可能會發生什麼安全風險?另外室內/地下室停車場空間如何對應放置行動儲能電池的燃燒風險?

近來陸續推廣滅火毯產品,但儲能電池置於室內空間的安全性是否可以得到保障仍有待商榷。

近來陸續推廣滅火毯產品,但儲能電池置於室內空間的安全性是否可以得到保障仍有待商榷。

結論與建議

行動充電機器人雖然解決了一些痛點,但也同時新增了其他障礙,因此考量痛點和障礙,評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投放場域及配套方案,會是下一步相當重要的需求,因此場域充電配置規劃其實是非常專業且確實可以大大影響投入成本和營運效益的一環,應該請相關專業的顧問或者公司來協助進行評估規劃,可大大降低後續不必要的困擾喔


由智慧移動產業專家匯聚智慧移動 | 電動車 | 智慧能源產業的動態及觀點,沒有生硬的專業用語,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讓你一看就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