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解放記事:寫給台灣人的「華語腦」翻轉指南

台語解放記事:寫給台灣人的「華語腦」翻轉指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跟廢死一樣,一本以消滅這樣想法為己任的書。翻案的是從小的義務教育中傳達的「國語」,特別是《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施行後,如何面對多語境的迷思。

作為從小以華語為主要溝通工具的這代人,乃至於父執輩,在政治介入教育且無孔不入的以說華語為主要傳遞政令、溝通,甚至滲入日常生活、娛樂,透過胡蘿蔔/棒子同時的手段,把華語當作是唯一且正是官方溝通工具,並進一步貶低其他可能語系的言說、發展可能,最後導致少數語言凋零,甚至多數語言也因為政策的關係翻轉了地位,台語就是其中的例子。

離開了日本殖民的政治情境,敗逃來臺的國民黨政權透過政治的手段決定了義務教育的內容,甚至在義務教育中,透過對未成年人可塑性強、成年人爭取較佳工作機會等手段,迫使使用日語、臺語、客語、原住民語成為不利因素。作者提出了在敗逃來臺初始,為統治需求所編的台語翻譯讀本為例,說明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如何在政治的影響中被翻轉。

及至轉型正義如火如荼的討論中,母語仍處於弱勢地位,沒有漢字,缺乏使用習慣及完整的訓練,都使得推動母語產生一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就成了阻止進一步推動的藉口,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將之視為一種不必要的負擔。主體的錯亂使得討論總是失焦,對於課程改革的關注,在媒體斷章取義的放大之下,母語教學的弱勢處境和反對,從來就沒有少過。

師資的培育,對華語的反思,到底誰才是霸權,又誰才是應該成為官方溝通工具都是極為政治的問題,離不開共識凝聚與討論。臺羅並不脫離字的範疇,就像英文做為表音文字,但使用的頻率低,又是新的系統,總是帶來許多的衝擊。推動者的本位主義,有時也形成新的困局,在溝通上無法換位思考,理直氣壯恐怕不是處理這個議題的好方法,特別是這個議題暨政治又情緒。

談到用字,母湯、很慢都是乍看不懂,讀來莞爾的用法,透過近似音來表達,接受度當然比拼音要高,而正確臺語用字則有時推廣不易之外,也不容易產生連結。華語生活習慣的使然,促使作者嚴肅的提出毋通的重要性,在玩笑的同時,也注定了這個工具的評價偏低,同時也阻礙了正確使用的推動。如果拼字是重要的,那在台語的脈絡中也應該被同樣重視。

當理解了台語遇上的困境,華語為主的思考將如何限制台語的發展,這些討論的提出雖然真的尖銳,也不免讓讀者真的透過作者的引導,來正視這些問題。在最後雙語政策的脈絡,又將華語視為英語以外的獨家選項,在在顯示出許多對於語言政策的思考限制,雙語之一若是英文,那另一應該是什麼?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值得深思。

推薦也關心語言政策,並且關心各種母語恐怕逐漸凋零的朋友。或許,華語的思考是限制,但破除這些限制,給自己新的可能,就是一個開始的好契機,而這本書能帶來的就是這樣的刺激。邀請大家一起來接受挑戰,顛覆華語為主的思考模式。

avatar-img
老蔡書評的沙龍
98會員
523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始終是外送部分的跟團仔,沒有下載過app,也沒有使用經驗。但有在城市中的各角落看見穿梭的小綠跟小粉,甚至連家裡的小姪女也會對著外送箱明確的說出品牌,這才發現外送服務深入生活之深。 疫情期間還有弟妹在家育兒期間,外送就成了方便的服務,如果訂閱了還能夠更理所當然地點起來,常常在家一群人想買飲料也是手機
接連看幾本論文改編的書,這本的內容其實也真的很不錯。做為這本書中從未出現但曾經參與建教合作的工作者,有些心有戚戚焉,有些則是沒想過的視角,有些,則是看著無力,未能改變卻一直在心中的問題們。 建教合作很多種,也有不同的科組,這本書集中討論的是偏辛苦的美髮。作為總是百元剪髮解決一切,很少管造型跟設計,
還滿喜歡在出版前試閱的,除了可以一睹受到出版社青睞的新書,也可以搶先看到即將上市面對市場的新書。這本也是奇幻武俠的小說,延續著作者鹿青一貫俠義、妖魔的元素,在這本書中明顯藏了許多只有故事起頭的支線,每個支線都讓讀者期待展開後的樣子,和繼續發展的情節。 大少爺的主角成為獨當一面的成長路總是得把稜角磨
從另一本書得到的書單,追起這本也是二戰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的著作,有別於探討轉型正義議題,作者更著重於自身可以有怎樣的選擇、力量以及改變,讓那些傷痛可以在認知調整的過程中獲得改善。 二戰的倖存者,面臨的各樣痛苦,莫過於相對於死去的親屬獨活於世上,而這個獨活甚至是沒有道理,或者在集中營中選擇了某些行為免
老年共居嗎?這是本來看這本書的想像。四個不同年紀但都未婚的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不就是未婚者應該想得到的一種生活方式嗎?但其實故事線不是這樣的,四個人會聚在一起是偶然,但又有些沒有很想談論的秘密,從而讓沒有血緣但同居共室的四個人,為家做了另一番的定義。 最老的鶴代和佐知是母女,但她們母女倆卻像是生活
比起抒情浪漫的暢銷作家,不知為何更覺得這類中老年照護取暖的書,更適合這個時代。少子女化後的高齡社會,每個人都活得更久,相對而言,老番顛的時間,也隨之拉長。每個家庭面對這樣的老病死都有不同的難題,不知道盡頭在哪邊,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資本可以面對這個不知終局在哪的戰鬥。 從《我輩中人》開始,學會照顧自
始終是外送部分的跟團仔,沒有下載過app,也沒有使用經驗。但有在城市中的各角落看見穿梭的小綠跟小粉,甚至連家裡的小姪女也會對著外送箱明確的說出品牌,這才發現外送服務深入生活之深。 疫情期間還有弟妹在家育兒期間,外送就成了方便的服務,如果訂閱了還能夠更理所當然地點起來,常常在家一群人想買飲料也是手機
接連看幾本論文改編的書,這本的內容其實也真的很不錯。做為這本書中從未出現但曾經參與建教合作的工作者,有些心有戚戚焉,有些則是沒想過的視角,有些,則是看著無力,未能改變卻一直在心中的問題們。 建教合作很多種,也有不同的科組,這本書集中討論的是偏辛苦的美髮。作為總是百元剪髮解決一切,很少管造型跟設計,
還滿喜歡在出版前試閱的,除了可以一睹受到出版社青睞的新書,也可以搶先看到即將上市面對市場的新書。這本也是奇幻武俠的小說,延續著作者鹿青一貫俠義、妖魔的元素,在這本書中明顯藏了許多只有故事起頭的支線,每個支線都讓讀者期待展開後的樣子,和繼續發展的情節。 大少爺的主角成為獨當一面的成長路總是得把稜角磨
從另一本書得到的書單,追起這本也是二戰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的著作,有別於探討轉型正義議題,作者更著重於自身可以有怎樣的選擇、力量以及改變,讓那些傷痛可以在認知調整的過程中獲得改善。 二戰的倖存者,面臨的各樣痛苦,莫過於相對於死去的親屬獨活於世上,而這個獨活甚至是沒有道理,或者在集中營中選擇了某些行為免
老年共居嗎?這是本來看這本書的想像。四個不同年紀但都未婚的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不就是未婚者應該想得到的一種生活方式嗎?但其實故事線不是這樣的,四個人會聚在一起是偶然,但又有些沒有很想談論的秘密,從而讓沒有血緣但同居共室的四個人,為家做了另一番的定義。 最老的鶴代和佐知是母女,但她們母女倆卻像是生活
比起抒情浪漫的暢銷作家,不知為何更覺得這類中老年照護取暖的書,更適合這個時代。少子女化後的高齡社會,每個人都活得更久,相對而言,老番顛的時間,也隨之拉長。每個家庭面對這樣的老病死都有不同的難題,不知道盡頭在哪邊,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資本可以面對這個不知終局在哪的戰鬥。 從《我輩中人》開始,學會照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