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解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日前提起孔子那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筆者對這句話的詮釋,跟過往眾家的說法完全不一樣的。有位讀者閱讀過我寫的《論語》,就提議我出版《論語新解》。我回說「過譽!過譽!說是新解,豈敢!豈敢!只是希望能講出孔子當時的心裡話而已。」茲重溫該文,雅俗共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17】

這句話,過去一直都解釋為:

子路呀,我告訴你什麼叫做知道吧!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這樣字面的解釋,不能說不對,而且是做人處事的起碼要求。但是,這樣淺白平常的教誨,只能說是:「做人要老實一點,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就那麼簡單,這會是孔子教導學生的至理名言嗎?況且,子路本身就是老實人,甚至老實到不會變通,像個火車頭一樣,只可前衝,不會拐彎。那麼,何解孔子還要個別提醒子路做人要老實點呢?

再者,《論語》有這樣評定這幾個學生的資質與性格: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高柴性愚直,曾參性魯鈍,子張性騖外,子路性強悍。

那麼,孔子要是提醒學生做人要老實的話,理應提醒子張呀!因為子張好高騖遠。

筆者的解讀是:凡是與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特別是哪些嚴肅而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首先你要判別對方是否會理解你的看法,對這話題他是否已有一定的了解;要是對方也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讓大家多了解,可以繼續討論下去。

但,假如明知道對方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來理解這個問題的話,你硬要對方接受你的看法,那倒不如就讓他不知道好了。這才是明哲保身的智慧啊!

舉個例子,剪草,一般人會兩個星期才剪一次,而筆者則每星期剪兩次。有年紀大的大陸人問我:為什麼每次看到我就是在剪草?我回說:喲,是嗎?我忘記呢。各位,大陸人一般都不喜歡剪草的,要是你跟他們講密密地剪草的大道理,他們會接受嗎?

孔子這句話,筆者大膽地重新意譯:

由呀,我告訴你什麼叫做智慧吧!這議題對方是知道的,就繼續讓大家知道;對方不知道的,自己也說不知道,無謂糾纏下去,這才是有智慧啊!

所以,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19】

(寫於2020年7月27日於海外)

    56會員
    791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難得那麼熱鬧,都四天了。   ①說孔子的思想是糟粕,可又沒有根據文獻說實事,只是泛泛空談,這樣的討論,是永無結論的,也難以令人信服。 ②說孔子的思想不太高明(又欠缺實例),孔子自己本身從沒有要跟別人比較高低,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他對當時的世道人心的看法而已。你覺得好用就用,不好的就不用,甚至誰是
    孔子之所以偉大、之所以值得尊敬,以筆者個人之見,大抵有三方面: (一) 孔子以重人的思想,重視人人都有德性的自主,而從商周時期的迷信,寄情於幽冥,依附於神祕不可知的他力,重回人本位而在道德生命上當家作主。 (二) 孔子首創平民教育,不但提升民智,而更重要的,是讓受教者意識到人人的人格平等,都應當
    昨天某自媒體講「為什麼孔子會成為文革打倒的對象」,在留言區議論紛紛,當中有來自臺灣的(這是筆者的估計),他們以正體華文來酸孔、蠢孔,藉著恥孔而劃清界線。可笑的是,有來自大陸的(這也是筆者的估計),他們以簡化字客氣地搭訕,說孔子只講仁義,比較務虛,結果給我以「悶聲發大財」,把他氣走。 今天,議論還在
    《聖經》記載耶穌有句話: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搞邏輯的就搞邏輯,何必非要把孟子對拯救天下蒼生、餓殍遍野的偉願,拿來作邏輯的反面教材呢? 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他是在勸說國君要息戰保民,能保民,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而並非要向國君展示邏輯推理呀! 在《孟子》
    上文提到「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得天下者,卻未必是得民心。 不過,在孟子的觀念裡,就很清楚強調:若失天下者,就必然是失民心。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離婁‧上9) 我們再仔細審視「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命題。 得民心者,則得天下,這是應然如此,也就是說
    前文提到有仁心者,則有仁政。無仁心者,則自然就無仁政。這樣的講法,在邏輯推理上,未必有效的。蓋有仁政,未必是因有仁心的;可能是因有其他條件,而促成仁政。例如政治體制相對健全,人民對政府有高度監察權力和罷免權力等等,在這些條件之下而出現仁政,也未嘗不可;而有仁心,只是促成仁政的其中一個條件而已。「無仁
    難得那麼熱鬧,都四天了。   ①說孔子的思想是糟粕,可又沒有根據文獻說實事,只是泛泛空談,這樣的討論,是永無結論的,也難以令人信服。 ②說孔子的思想不太高明(又欠缺實例),孔子自己本身從沒有要跟別人比較高低,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他對當時的世道人心的看法而已。你覺得好用就用,不好的就不用,甚至誰是
    孔子之所以偉大、之所以值得尊敬,以筆者個人之見,大抵有三方面: (一) 孔子以重人的思想,重視人人都有德性的自主,而從商周時期的迷信,寄情於幽冥,依附於神祕不可知的他力,重回人本位而在道德生命上當家作主。 (二) 孔子首創平民教育,不但提升民智,而更重要的,是讓受教者意識到人人的人格平等,都應當
    昨天某自媒體講「為什麼孔子會成為文革打倒的對象」,在留言區議論紛紛,當中有來自臺灣的(這是筆者的估計),他們以正體華文來酸孔、蠢孔,藉著恥孔而劃清界線。可笑的是,有來自大陸的(這也是筆者的估計),他們以簡化字客氣地搭訕,說孔子只講仁義,比較務虛,結果給我以「悶聲發大財」,把他氣走。 今天,議論還在
    《聖經》記載耶穌有句話: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搞邏輯的就搞邏輯,何必非要把孟子對拯救天下蒼生、餓殍遍野的偉願,拿來作邏輯的反面教材呢? 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他是在勸說國君要息戰保民,能保民,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而並非要向國君展示邏輯推理呀! 在《孟子》
    上文提到「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得天下者,卻未必是得民心。 不過,在孟子的觀念裡,就很清楚強調:若失天下者,就必然是失民心。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離婁‧上9) 我們再仔細審視「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命題。 得民心者,則得天下,這是應然如此,也就是說
    前文提到有仁心者,則有仁政。無仁心者,則自然就無仁政。這樣的講法,在邏輯推理上,未必有效的。蓋有仁政,未必是因有仁心的;可能是因有其他條件,而促成仁政。例如政治體制相對健全,人民對政府有高度監察權力和罷免權力等等,在這些條件之下而出現仁政,也未嘗不可;而有仁心,只是促成仁政的其中一個條件而已。「無仁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體系,延續至今;二千多年來,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格和行為模式;主導了中國的政治制度,維繫了中國社會的秩序和運行。而孔子的言行,則奠定了儒學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其弟子編撰的《論語》一書中。 孔子將「仁」的概念注入到周禮之中,為孝悌的價值理
    Thumbnail
    馬基維利1512年動筆寫作的《君主論》,原本打算獻給烏比諾公爵,可未獲青睞,並在他死後五年才出版。
    Thumbnail
    情色 —對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 作者巴代伊用獨特的哲學觀為情色辯護,19世紀的作品在性開放的現代社會,依然別有新意。透過這個瘋子及看似瘋狂荒誕的作品,我們試著跳脫文明的制約,看見檯面下蠢蠢欲動的隱晦人性。
    (一)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 里仁》 翻譯: (二)
    Thumbnail
    《月亮與六便士》主要探討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故事,主角查爾斯. 史崔克蘭放棄了中產階級以及丈夫的身分去追尋成為畫家的夢想,後來史崔克蘭更是落魄到需要朋友的幫助,卻勾搭上對方的妻子,兩人更是遠赴大溪地度過餘生。史崔克蘭的做的每一件事均是讓人無法理解,書中的「我」更斥責崔克蘭拋妻棄子去追尋自己夢想的行為是人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這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句話很平淡。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一個人學了知識後經常複習或者使用,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Thumbnail
    前幾天寫了篇「競合關係」的文,在 background research 的過程中,慢慢也逐步強化觀念中關於「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正與反共生共存」的類似概念。想起一陣子前讀過的一篇文章,延伸出了關於 南懷瑾 老師的一段對《論語別裁》的解釋。 《論語別裁》引述如下: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
    Thumbnail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以其對「華人性」細緻的眼光在「爸媽不在家」之後推出「熱帶雨」,美學上可謂全面進化,除了保留其喜愛的「電視機」外,還開始玩起「夢」,「夢」與「電視機」的關係是什麼?其中所反應的焦慮又是什麼?是本文所要試圖處理的問題,尤其兩部電影的主題有關成長,但要往「哪裡」長則是一個問題。   在《
    Thumbnail
    這兩本一本談國際關係而另一本談戰略,廣義上來說處理的事情都是屬於宏觀性質的,當然可以加以比較一下,而這兩本書最值得玩味的,當然就是作者的思路了。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體系,延續至今;二千多年來,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格和行為模式;主導了中國的政治制度,維繫了中國社會的秩序和運行。而孔子的言行,則奠定了儒學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其弟子編撰的《論語》一書中。 孔子將「仁」的概念注入到周禮之中,為孝悌的價值理
    Thumbnail
    馬基維利1512年動筆寫作的《君主論》,原本打算獻給烏比諾公爵,可未獲青睞,並在他死後五年才出版。
    Thumbnail
    情色 —對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 作者巴代伊用獨特的哲學觀為情色辯護,19世紀的作品在性開放的現代社會,依然別有新意。透過這個瘋子及看似瘋狂荒誕的作品,我們試著跳脫文明的制約,看見檯面下蠢蠢欲動的隱晦人性。
    (一)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 里仁》 翻譯: (二)
    Thumbnail
    《月亮與六便士》主要探討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故事,主角查爾斯. 史崔克蘭放棄了中產階級以及丈夫的身分去追尋成為畫家的夢想,後來史崔克蘭更是落魄到需要朋友的幫助,卻勾搭上對方的妻子,兩人更是遠赴大溪地度過餘生。史崔克蘭的做的每一件事均是讓人無法理解,書中的「我」更斥責崔克蘭拋妻棄子去追尋自己夢想的行為是人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這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句話很平淡。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一個人學了知識後經常複習或者使用,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Thumbnail
    前幾天寫了篇「競合關係」的文,在 background research 的過程中,慢慢也逐步強化觀念中關於「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正與反共生共存」的類似概念。想起一陣子前讀過的一篇文章,延伸出了關於 南懷瑾 老師的一段對《論語別裁》的解釋。 《論語別裁》引述如下: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
    Thumbnail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以其對「華人性」細緻的眼光在「爸媽不在家」之後推出「熱帶雨」,美學上可謂全面進化,除了保留其喜愛的「電視機」外,還開始玩起「夢」,「夢」與「電視機」的關係是什麼?其中所反應的焦慮又是什麼?是本文所要試圖處理的問題,尤其兩部電影的主題有關成長,但要往「哪裡」長則是一個問題。   在《
    Thumbnail
    這兩本一本談國際關係而另一本談戰略,廣義上來說處理的事情都是屬於宏觀性質的,當然可以加以比較一下,而這兩本書最值得玩味的,當然就是作者的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