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解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日前提起孔子那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筆者對這句話的詮釋,跟過往眾家的說法完全不一樣的。有位讀者閱讀過我寫的《論語》,就提議我出版《論語新解》。我回說「過譽!過譽!說是新解,豈敢!豈敢!只是希望能講出孔子當時的心裡話而已。」茲重溫該文,雅俗共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17】

這句話,過去一直都解釋為:

子路呀,我告訴你什麼叫做知道吧!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這樣字面的解釋,不能說不對,而且是做人處事的起碼要求。但是,這樣淺白平常的教誨,只能說是:「做人要老實一點,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就那麼簡單,這會是孔子教導學生的至理名言嗎?況且,子路本身就是老實人,甚至老實到不會變通,像個火車頭一樣,只可前衝,不會拐彎。那麼,何解孔子還要個別提醒子路做人要老實點呢?

再者,《論語》有這樣評定這幾個學生的資質與性格: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高柴性愚直,曾參性魯鈍,子張性騖外,子路性強悍。

那麼,孔子要是提醒學生做人要老實的話,理應提醒子張呀!因為子張好高騖遠。

筆者的解讀是:凡是與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特別是哪些嚴肅而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首先你要判別對方是否會理解你的看法,對這話題他是否已有一定的了解;要是對方也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讓大家多了解,可以繼續討論下去。

但,假如明知道對方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來理解這個問題的話,你硬要對方接受你的看法,那倒不如就讓他不知道好了。這才是明哲保身的智慧啊!

舉個例子,剪草,一般人會兩個星期才剪一次,而筆者則每星期剪兩次。有年紀大的大陸人問我:為什麼每次看到我就是在剪草?我回說:喲,是嗎?我忘記呢。各位,大陸人一般都不喜歡剪草的,要是你跟他們講密密地剪草的大道理,他們會接受嗎?

孔子這句話,筆者大膽地重新意譯:

由呀,我告訴你什麼叫做智慧吧!這議題對方是知道的,就繼續讓大家知道;對方不知道的,自己也說不知道,無謂糾纏下去,這才是有智慧啊!

所以,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19】

(寫於2020年7月27日於海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6會員
85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第二)。 由,仲由,字子路。魯國人,孔子早年弟子,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  子路年齡與孔子差得不多,只比孔子小九歲。據史記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還曾向孔子動拳頭。但被孔子以禮折服,才拜
Thumbnail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第二)。 由,仲由,字子路。魯國人,孔子早年弟子,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  子路年齡與孔子差得不多,只比孔子小九歲。據史記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還曾向孔子動拳頭。但被孔子以禮折服,才拜
Thumbnail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第二)。  廋(sōu),隱藏。此為孔子考察諸侯大夫之語。  孔子當年帶著一幫學生,輾轉于列國之間想謀得一份差事。雖說諸侯多不待見他,但他老人家還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一言不合,拔腿就
Thumbnail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第二)。  廋(sōu),隱藏。此為孔子考察諸侯大夫之語。  孔子當年帶著一幫學生,輾轉于列國之間想謀得一份差事。雖說諸侯多不待見他,但他老人家還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一言不合,拔腿就
Thumbnail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第一)。  我看以往的解釋,基本上將這句話等同於『人不知而不慍』,不要擔心自己不被他人知道的意思。   這兩句話是有相通之處,但也有細微的差別,側重點不同。『人不知而不慍』關乎是否得到廣泛的承認,關乎名氣問題;而『不患人之
Thumbnail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第一)。  我看以往的解釋,基本上將這句話等同於『人不知而不慍』,不要擔心自己不被他人知道的意思。   這兩句話是有相通之處,但也有細微的差別,側重點不同。『人不知而不慍』關乎是否得到廣泛的承認,關乎名氣問題;而『不患人之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陽貨第十七)。 這句話很有意思!寥寥數位,但資訊很大。   『巧言』包含兩個意思,一是乖巧動聽,而是不實之辭。如是實話又很動聽,那是善言,善於言;如不是實話說得又不動聽,那就是赤裸裸的謊言。   『令色』就是善於使臉色。比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陽貨第十七)。 這句話很有意思!寥寥數位,但資訊很大。   『巧言』包含兩個意思,一是乖巧動聽,而是不實之辭。如是實話又很動聽,那是善言,善於言;如不是實話說得又不動聽,那就是赤裸裸的謊言。   『令色』就是善於使臉色。比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讀中學時,有個科目叫做「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裏面內容就是以論語、孟子為主,當時為了考試,囫圇吞棗且心不甘情不願的背誦,再加上一大堆宋明理學家的註解,搞得七昏八素,覺得這幾個人真囉嗦,話這麼多。   可是隨著年紀愈大,在生活上、工作上遭遇到的事情多了,偶爾有些微體會時,當年死背強記的「子曰子曰」就跳
Thumbnail
讀中學時,有個科目叫做「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裏面內容就是以論語、孟子為主,當時為了考試,囫圇吞棗且心不甘情不願的背誦,再加上一大堆宋明理學家的註解,搞得七昏八素,覺得這幾個人真囉嗦,話這麼多。   可是隨著年紀愈大,在生活上、工作上遭遇到的事情多了,偶爾有些微體會時,當年死背強記的「子曰子曰」就跳
Thumbnail
知「道」,才能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儒道不分家,事實上是對的,學道的人,沒有儒的行儀,就會跟社會格格不入,所以老子只能出函谷關,不然還能去哪? 這無關對錯,是選擇的問題。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心法,但不選擇走那樣的路,是「術」不同。 許多人說孔子跟老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學易經,要對這些批判存疑。
Thumbnail
知「道」,才能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儒道不分家,事實上是對的,學道的人,沒有儒的行儀,就會跟社會格格不入,所以老子只能出函谷關,不然還能去哪? 這無關對錯,是選擇的問題。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心法,但不選擇走那樣的路,是「術」不同。 許多人說孔子跟老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學易經,要對這些批判存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