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10) — —全文反省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聖經》記載耶穌有句話: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搞邏輯的就搞邏輯,何必非要把孟子對拯救天下蒼生、關懷餓殍遍野的偉願,拿來作邏輯的反面教材呢?

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他是在勸說國君要息戰保民,能保民,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而並非要向國君展示邏輯推理呀!

在《孟子》書中,到處都出現類似這樣的句式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仁則榮,不仁則辱」…

良心求則得之,捨則失之,請問如何以邏輯推理來論證呢?良心的呈現或埋沒,那是人本身的自覺問題,而並非知識推理的認知範疇。

就以莊子與惠施的「魚樂之辯」來說,莊子說哪些魚游來游去,自由自在,真是逍遙自樂啊!惠施卻以認知的思維,詰問莊子,說:你又不是那些魚,又怎知那些魚逍遙自樂呢?莊子則反問:你又不是我,然則又怎知我不知魚之樂呢?

很明顯的,惠施是以認知推理來詰問莊子的;而莊子呢,他是以感知自得來看魚之樂的。這兩個不同層次的「得知」,基本上就無結論的。

再舉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為例,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那是詩人當時內心的惆悵怨恨、心驚膽戰而移情化景啊!如果以邏輯論證,去推論春花何以會淚落潸焉、別鳥為何徬徨哀鳴,那就大煞風景,盡失情意!

「感知」和「天人感應」,都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文學的一種特色;而孟子的思想,是生命引證的問題,而並非認知推論的問題。若果以生命引證的問題,和認知推論的問題作類比推理,這豈不是犯下類比的謬誤嗎?若以邏輯推理來抨擊生命引證,依邏輯學的準則,同樣犯下打稻草人的荒謬呀!

須知儒家的心性學,旨在弘示人本有一種道德力量,可以振作人心,追求公義;可以在患難當中,知所進退;可以在打壓逼迫當中,挺立自己的人格;可以在魑魅魍魉當中,堅守自己的尊嚴;更加可以明辨人禽之別,從而肯定人存在的價值義意。邏輯學則與此完全不同,它只是思維方法,極其量,都只是建立知識上的對錯,而並不是道德上的對錯。

最後,寫作本文,有兩個難處:
一、要熟悉孟子的基本觀念,體悟孟子的人格世界;
二、要對邏輯有基本的認識,不致空談。
但筆者對邏輯學畢竟已疏隔了幾十年了,始終有一種勉為其難的警醒,要小心求證,免出疏漏。寫作此文,除了希望能替孟子說句話之外,也藉此拋磚引玉,期盼賢能君子,能多為先賢說句公道話。如此,則功德無量,善哉,善哉!(全文完)

(寫於2023年8月2日於澳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7會員
861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傅佩榮:「宋明儒者把儒家思想偷樑換柱得非常嚴重,回到先秦儒家文本才能了解什麼是儒家。」
Thumbnail
傅佩榮:「宋明儒者把儒家思想偷樑換柱得非常嚴重,回到先秦儒家文本才能了解什麼是儒家。」
Thumbnail
傅佩榮:「不能說人性本善,因為那是屬於本質論,犯了自然主義者的謬誤。」
Thumbnail
傅佩榮:「不能說人性本善,因為那是屬於本質論,犯了自然主義者的謬誤。」
Thumbnail
傅佩榮:「我們談儒家,每個人都好像懂一些,有時候又好像不太清楚它的根本思想,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因素。」
Thumbnail
傅佩榮:「我們談儒家,每個人都好像懂一些,有時候又好像不太清楚它的根本思想,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因素。」
Thumbnail
這個提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先秦哲學家莊子與好友惠子的「濠梁之辯」。
Thumbnail
這個提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先秦哲學家莊子與好友惠子的「濠梁之辯」。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的話題,各位想過求知問學的根本是什麼嗎?那求知問學的終極目的又是什麼? 今天我想引述的就是有子所說的話,然而必須先說明,他話中含意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因為是出現在經典裡的話就不加思考而照單全收,覺得反正都是好的東西就一概而論,否則會有學而不精、得過且過之弊。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的話題,各位想過求知問學的根本是什麼嗎?那求知問學的終極目的又是什麼? 今天我想引述的就是有子所說的話,然而必須先說明,他話中含意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因為是出現在經典裡的話就不加思考而照單全收,覺得反正都是好的東西就一概而論,否則會有學而不精、得過且過之弊。
Thumbnail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Thumbnail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Thumbnail
對於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人,一提到「義」,馬上會聯想到《孟子.告子篇.上》這段著名的話: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Thumbnail
對於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人,一提到「義」,馬上會聯想到《孟子.告子篇.上》這段著名的話: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