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記載耶穌有句話: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搞邏輯的就搞邏輯,何必非要把孟子對拯救天下蒼生、關懷餓殍遍野的偉願,拿來作邏輯的反面教材呢?
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他是在勸說國君要息戰保民,能保民,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而並非要向國君展示邏輯推理呀!
在《孟子》書中,到處都出現類似這樣的句式的: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仁則榮,不仁則辱」…
良心求則得之,捨則失之,請問如何以邏輯推理來論證呢?良心的呈現或埋沒,那是人本身的自覺問題,而並非知識推理的認知範疇。
就以莊子與惠施的「魚樂之辯」來說,莊子說哪些魚游來游去,自由自在,真是逍遙自樂啊!惠施卻以認知的思維,詰問莊子,說:你又不是那些魚,又怎知那些魚逍遙自樂呢?莊子則反問:你又不是我,然則又怎知我不知魚之樂呢?
很明顯的,惠施是以認知推理來詰問莊子的;而莊子呢,他是以感知自得來看魚之樂的。這兩個不同層次的「得知」,基本上就無結論的。
再舉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為例,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那是詩人當時內心的惆悵怨恨、心驚膽戰而移情化景啊!如果以邏輯論證,去推論春花何以會淚落潸焉、別鳥為何徬徨哀鳴,那就大煞風景,盡失情意!
「感知」和「天人感應」,都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文學的一種特色;而孟子的思想,是生命引證的問題,而並非認知推論的問題。若果以生命引證的問題,和認知推論的問題作類比推理,這豈不是犯下類比的謬誤嗎?若以邏輯推理來抨擊生命引證,依邏輯學的準則,同樣犯下打稻草人的荒謬呀!
須知儒家的心性學,旨在弘示人本有一種道德力量,可以振作人心,追求公義;可以在患難當中,知所進退;可以在打壓逼迫當中,挺立自己的人格;可以在魑魅魍魉當中,堅守自己的尊嚴;更加可以明辨人禽之別,從而肯定人存在的價值義意。邏輯學則與此完全不同,它只是思維方法,極其量,都只是建立知識上的對錯,而並不是道德上的對錯。
最後,寫作本文,有兩個難處:
一、要熟悉孟子的基本觀念,體悟孟子的人格世界;
二、要對邏輯有基本的認識,不致空談。
但筆者對邏輯學畢竟已疏隔了幾十年了,始終有一種勉為其難的警醒,要小心求證,免出疏漏。寫作此文,除了希望能替孟子說句話之外,也藉此拋磚引玉,期盼賢能君子,能多為先賢說句公道話。如此,則功德無量,善哉,善哉!(全文完)
(寫於2023年8月2日於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