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8) — —無效推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文提到有仁心者,則有仁政。無仁心者,則自然就無仁政。這樣的講法,在邏輯推理上,未必有效的。蓋有仁政,未必是因有仁心的;可能是因有其他條件,而促成仁政。例如政治體制相對健全,人民對政府有高度監察權力和罷免權力等等,在這些條件之下而出現仁政,也未嘗不可;而有仁心,只是促成仁政的其中一個條件而已。「無仁心者,則自然就無仁政」,這種情況,在邏輯學上,有人稱之為「無效推理」。

不過,稱之為「無效推理」,並不是很確切,筆者卻稱之為「結論不一定」,或稱之為「可能是亦可能不是的推論」。這樣「可能是亦可能不是的推論」有兩種,茲分別以符號形式表示:

【例九】
得民心者(P),則得天下(Q)。

如果P,則會Q (如果得民心,則會得天下)

問題①現在是Q (現在已得天下)
∴ 是P (所以是得民心)

問題來了,得天下者,是否就一定是得民心呢?可以是亦可以不是。不是的話,可能是槍杆子得天下呢!

故此這種推理(∵Q, ∴P)就顯得相當脆弱了。

問題②若 - P, (若果不得民心)
∴ - Q (所以得不到天下)

這種情況,即把問題①從負面倒論,其結論可能是亦可能不是,因為得不到天下,而因不得民心者,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而已。反過來說,即不得民心者,卻不一定得不到天下的。

不過,所謂「得天下」者,實指得天下之人心啊!若不是得天下之人心,即使掌控了政權,卻不是真正得天下。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
【例十】
阿媽(P)是女人(Q) (P是Q)

問題①她是女人 (Q)
所以是阿媽 (P)

(可能是,亦可能不是,結論不一定)

問題②她不是阿媽 (-P)
則肯定她不是女人 (-Q)

(這就有商榷的餘地)

問題在:在《孟子》書中,以至在其他諸子書中,是經常出現類似的論證的,這豈非推理無效嗎?(待續)

(寫於2023年7月31日於澳洲)
參考書籍:牟宗三‧理則學
林正弘‧邏輯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何謂「類比推理」? 它是一種推理方法,通過兩個或以上事物的相似之處,來推斷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似性質的一種推理方法。舉個例子: 水和火都具有溫度,水具有冷卻功能,而火具有加熱功能;因此在某些方面,它們可能具有相似的特徵。(例子摘自網絡) 有另一位批評孟子常見的邏輯錯誤,他說:孟子的類比推理
種善因自然  / 必然會得善果嗎? 綜合上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和「失天下也,失其心也」這兩個命題,得到一些啟示: 在人心世道上,往往都會有「應然問題」和「實然問題」的。當種善因而得善果,固然是理想不過了;但若得不到善果,甚至反而得到惡報的話,能明乎此理,就不必怨天尤人,不必推諉卸責;只要反躬而
上文講到孟子舉出一個事例,說有人忽然看見一個才會走路、還不懂事的小孩,慢慢走向水井邊,就快要掉下井裡,就在這一刻、這個危急關頭的一刻,是人的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的。 這樣的怵惕惻隱之心,需要論證嗎?需要探究怵惕惻隱之心如何成為可能嗎?如果要論證,要探究如何成為可能的話,於是想想用什麼東西來救他呢?是
上文提到有人指孟子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把「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循環論證,而始終都沒有解答為什麼人有惻隱之心。於是,批評者就以孟子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句話,來替孟子作出假定人是有惻隱之心的。 批評者這個觀點,犯下了兩個不可接受的毛病: 1、把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作出假定。 人之所以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6) 有人指孟子這句話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何謂「循環論證」? 【例七】循環論證的謬誤 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 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一本罕見的好書。 問題:你如何得知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呢? 回答:因為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
【例六)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1) 孟子說:人能盡其本心,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這就可以體認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就可以體受天理之所在。 天理,並不是外在抽象之理,而是內在於吾人的本心的。當本心真誠惻怛,如如地昭明朗現,便是天理。 舉個例子,當得悉拐賣人口
何謂「類比推理」? 它是一種推理方法,通過兩個或以上事物的相似之處,來推斷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似性質的一種推理方法。舉個例子: 水和火都具有溫度,水具有冷卻功能,而火具有加熱功能;因此在某些方面,它們可能具有相似的特徵。(例子摘自網絡) 有另一位批評孟子常見的邏輯錯誤,他說:孟子的類比推理
種善因自然  / 必然會得善果嗎? 綜合上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和「失天下也,失其心也」這兩個命題,得到一些啟示: 在人心世道上,往往都會有「應然問題」和「實然問題」的。當種善因而得善果,固然是理想不過了;但若得不到善果,甚至反而得到惡報的話,能明乎此理,就不必怨天尤人,不必推諉卸責;只要反躬而
上文講到孟子舉出一個事例,說有人忽然看見一個才會走路、還不懂事的小孩,慢慢走向水井邊,就快要掉下井裡,就在這一刻、這個危急關頭的一刻,是人的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的。 這樣的怵惕惻隱之心,需要論證嗎?需要探究怵惕惻隱之心如何成為可能嗎?如果要論證,要探究如何成為可能的話,於是想想用什麼東西來救他呢?是
上文提到有人指孟子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把「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循環論證,而始終都沒有解答為什麼人有惻隱之心。於是,批評者就以孟子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句話,來替孟子作出假定人是有惻隱之心的。 批評者這個觀點,犯下了兩個不可接受的毛病: 1、把人之所以有惻隱之心,作出假定。 人之所以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6) 有人指孟子這句話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何謂「循環論證」? 【例七】循環論證的謬誤 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 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一本罕見的好書。 問題:你如何得知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呢? 回答:因為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
【例六)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1) 孟子說:人能盡其本心,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這就可以體認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就可以體受天理之所在。 天理,並不是外在抽象之理,而是內在於吾人的本心的。當本心真誠惻怛,如如地昭明朗現,便是天理。 舉個例子,當得悉拐賣人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Thumbnail
現在談劊子首﹑國王和皇后三人的論理 (arguments)。 首先﹐皇后的「論理」根本不成論理﹐完全沒有邏輯力度。 事實上﹐這是典型的強權就是公理的例子。但讀者要搞清楚﹐皇后沒有假裝說理。她雖然脾氣 ...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Thumbnail
現在談劊子首﹑國王和皇后三人的論理 (arguments)。 首先﹐皇后的「論理」根本不成論理﹐完全沒有邏輯力度。 事實上﹐這是典型的強權就是公理的例子。但讀者要搞清楚﹐皇后沒有假裝說理。她雖然脾氣 ...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