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8) — —無效推理

2023/08/0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文提到有仁心者,則有仁政。無仁心者,則自然就無仁政。這樣的講法,在邏輯推理上,未必有效的。蓋有仁政,未必是因有仁心的;可能是因有其他條件,而促成仁政。例如政治體制相對健全,人民對政府有高度監察權力和罷免權力等等,在這些條件之下而出現仁政,也未嘗不可;而有仁心,只是促成仁政的其中一個條件而已。「無仁心者,則自然就無仁政」,這種情況,在邏輯學上,有人稱之為「無效推理」。

不過,稱之為「無效推理」,並不是很確切,筆者卻稱之為「結論不一定」,或稱之為「可能是亦可能不是的推論」。這樣「可能是亦可能不是的推論」有兩種,茲分別以符號形式表示:

【例九】
得民心者(P),則得天下(Q)。

如果P,則會Q (如果得民心,則會得天下)

問題①現在是Q (現在已得天下)
∴ 是P (所以是得民心)

問題來了,得天下者,是否就一定是得民心呢?可以是亦可以不是。不是的話,可能是槍杆子得天下呢!

故此這種推理(∵Q, ∴P)就顯得相當脆弱了。

問題②若 - P, (若果不得民心)
∴ - Q (所以得不到天下)

這種情況,即把問題①從負面倒論,其結論可能是亦可能不是,因為得不到天下,而因不得民心者,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而已。反過來說,即不得民心者,卻不一定得不到天下的。

不過,所謂「得天下」者,實指得天下之人心啊!若不是得天下之人心,即使掌控了政權,卻不是真正得天下。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
【例十】
阿媽(P)是女人(Q) (P是Q)

問題①她是女人 (Q)
所以是阿媽 (P)

(可能是,亦可能不是,結論不一定)

問題②她不是阿媽 (-P)
則肯定她不是女人 (-Q)

(這就有商榷的餘地)

問題在:在《孟子》書中,以至在其他諸子書中,是經常出現類似的論證的,這豈非推理無效嗎?(待續)

(寫於2023年7月31日於澳洲)
參考書籍:牟宗三‧理則學
林正弘‧邏輯

    49會員
    769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