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推薦信到底重不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又到了各大學研究所推甄的時間了,然後一如既往也會有學生來問推薦信這件事。就我超過十年的觀察,我個人覺得推薦信在研究所推甄並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件,但這僅限於我這個領域,但我是什麼領域呢?哈哈,說出來我可能小命不保,或許我就說說我對推薦信的想法還有我對老師們的觀察。

為什麼我覺得推薦信不重要呢?因為多數的推薦信99.9%都是寫好話,特別是台灣學生的推甄。我特別寫台灣的原因是因為我也看過國外應徵教職的老師,他們的指導教授如何形容他的學生,有的極力推薦,有的則是非常平淡(這在我們的委員看來就是不推薦),而台灣研究所的學生推薦信呢?講實在的,我還沒看過平淡或是不推薦的,哈哈哈哈哈。

然後呢,台灣這個學術領域很小,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推薦信的可信度,當大家都有推薦信,都是台灣這個領域的名師推薦,那不就大家都差不多了嗎?是的,所以看推薦信就不準了,那要看什麼呢?成績單。成績一翻兩瞪眼,90分就是90分,A就是A,這麼客觀的東西很難去推翻;另外就是你參加過一些世界級或是國家級的比賽拿到不錯成績的話,這一點也是有幫助的。

當然,現在的學生很聰明,修涼課、拿高分,這一點老師們也都清楚。所以為什麼有的研究所還要口試或筆試,就是看你到底是真材實料,還是涼課拿高分。所謂盜高一尺,魔高一丈,老師們也不是省油的燈。有些學生包裝的超好,又是國外回來,又是什麼知名機構實習,到底有沒有底子,上了課就知道;碰到推導公式就哀哀叫,實驗搞到半夜做不出來的也有,為什麼台灣現在出國念書的人變少了,我覺得在某些程度上,國內的基礎教育實際上不比國外差,當然,撇開這些硬底子的課程,國外的研究氛圍和學術環境跟國內相比還是相差很多,但這也間接說明台灣本土出來的學生在學術氛圍不如國外的情況下還能夠有不錯表現的,往往都真的是非常優秀的人才。

所以,別再說海歸的學生比較好,海歸的博士我不敢說,但海歸的碩士我覺得大概是一半一半,英文比較好是真的,除此之外,就專業領域而言,本土的同學不一定輸給海歸。

上述都是我小小的見解與看法,但如果有推薦信讓你心安睡得著,跟買0050同樣覺得舒心的話,那你就做吧,畢竟人生在世,別人的意見和想法終究是別人的產出,重要的還是自己如何過自己的人生,對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ade的沙龍
0會員
16內容數
Jad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2/01
2024/02/01
2024/01/25
上市上櫃董事長還一天到晚來吃學校豆腐?
2024/01/25
上市上櫃董事長還一天到晚來吃學校豆腐?
2024/01/18
2024/01/18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臺灣的學生在教育體制下,容易傾向重視「成果」的面向,而忽視「過程」的經歷。原因其實在於家長和老師們的引導過程就是如此。考試成績有沒有前百分之五?比賽結果有沒有前三名?申請學校有沒有台政清交的入學通知? 那其他眾多無法得到名次的學生,怎麼辦? 推薦信,成為一個具參考價值的工具。 「新北文化大使」
Thumbnail
臺灣的學生在教育體制下,容易傾向重視「成果」的面向,而忽視「過程」的經歷。原因其實在於家長和老師們的引導過程就是如此。考試成績有沒有前百分之五?比賽結果有沒有前三名?申請學校有沒有台政清交的入學通知? 那其他眾多無法得到名次的學生,怎麼辦? 推薦信,成為一個具參考價值的工具。 「新北文化大使」
Thumbnail
因為回去帶社團的關係,偶爾會參與到高中生在討論,大學專業要讀什麼才重要,雖然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領域,但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領域。仔細想想,過了四年,面對大學畢業,我也同樣在這個問題裡。相信這個抉擇,幾乎是每個人都經驗過的吧?
Thumbnail
因為回去帶社團的關係,偶爾會參與到高中生在討論,大學專業要讀什麼才重要,雖然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領域,但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領域。仔細想想,過了四年,面對大學畢業,我也同樣在這個問題裡。相信這個抉擇,幾乎是每個人都經驗過的吧?
Thumbnail
在閱讀了追求熱情根本無用?|方格子 vocus一文之後,我想從評核者的角度下手,探討為何評核者會比較傾向於採用成績均衡的,而非在特定科目嶄露頭角的「熱情」者。 評斷優劣,終究要回歸客觀。成績的高低優劣,可以很顯著明確的顯示這個人的「表象實力」;但像是熱情這種比較抽象的形容詞,是難以單純透過成績的數
Thumbnail
在閱讀了追求熱情根本無用?|方格子 vocus一文之後,我想從評核者的角度下手,探討為何評核者會比較傾向於採用成績均衡的,而非在特定科目嶄露頭角的「熱情」者。 評斷優劣,終究要回歸客觀。成績的高低優劣,可以很顯著明確的顯示這個人的「表象實力」;但像是熱情這種比較抽象的形容詞,是難以單純透過成績的數
Thumbnail
「推薦信」作為升學或就業的必備文件在國外行之有年,但在臺灣,這十年才開始慢慢成為學校或公司納入晉用人才的的參考資料。 一開始規劃「新北文化大使」計畫時,除了提供一般人比較可以理解的「證書」之外,納入「推薦信」作為學員取得文化資本或社會資本的「胡蘿蔔」,是因為大家慢慢體悟到「推薦信」之於個人生涯的價值
Thumbnail
「推薦信」作為升學或就業的必備文件在國外行之有年,但在臺灣,這十年才開始慢慢成為學校或公司納入晉用人才的的參考資料。 一開始規劃「新北文化大使」計畫時,除了提供一般人比較可以理解的「證書」之外,納入「推薦信」作為學員取得文化資本或社會資本的「胡蘿蔔」,是因為大家慢慢體悟到「推薦信」之於個人生涯的價值
Thumbnail
是這樣,原本前三篇特選文都獲得了廣大民眾喜歡,陸續被轉載至高中生資訊網、拉課等網站,但還是有許多沒有提到的部分。 而特選生的問題總是很多,最近因本人同時在趕企劃書、申請備審、期中考等,被同樣問題問到太多次,整個感到快發瘋,所以特別用深夜時間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解決一些問題,另外越來越多人選擇特殊選才
Thumbnail
是這樣,原本前三篇特選文都獲得了廣大民眾喜歡,陸續被轉載至高中生資訊網、拉課等網站,但還是有許多沒有提到的部分。 而特選生的問題總是很多,最近因本人同時在趕企劃書、申請備審、期中考等,被同樣問題問到太多次,整個感到快發瘋,所以特別用深夜時間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解決一些問題,另外越來越多人選擇特殊選才
Thumbnail
高分是每位在台灣學生的求學目標,也是最高指導原則。但這對於遠赴美國讀書的台灣學生而言,卻不是最好的學習寶典。 某位台大教授曾指出:「我最擔心的不是吊車尾的,反而是第一名的學生。」他會這麼說,無非是要告訴在台灣的學生,全科拿A,這對於求學之路並非好事。 教授說,他在美國求學之前,都是以優異的成績引以為
Thumbnail
高分是每位在台灣學生的求學目標,也是最高指導原則。但這對於遠赴美國讀書的台灣學生而言,卻不是最好的學習寶典。 某位台大教授曾指出:「我最擔心的不是吊車尾的,反而是第一名的學生。」他會這麼說,無非是要告訴在台灣的學生,全科拿A,這對於求學之路並非好事。 教授說,他在美國求學之前,都是以優異的成績引以為
Thumbnail
我本身是跨域生,大學唸的科系和新聞傳播的專業領域僅能算是擦邊。 但我是很幸運的人,這一年多來受到很多人的幫助,能在榜單上看見自己的名字真的很感動!現在回頭看,仍會覺得當時的自己奮力地不可思議,我們有多努力、流過多少汗與淚永遠只有自己知道,希望所有正在朝目標邁進的考生們,都能收穫美麗的風景。
Thumbnail
我本身是跨域生,大學唸的科系和新聞傳播的專業領域僅能算是擦邊。 但我是很幸運的人,這一年多來受到很多人的幫助,能在榜單上看見自己的名字真的很感動!現在回頭看,仍會覺得當時的自己奮力地不可思議,我們有多努力、流過多少汗與淚永遠只有自己知道,希望所有正在朝目標邁進的考生們,都能收穫美麗的風景。
Thumbnail
在自己的國家,就可以靠自己
Thumbnail
在自己的國家,就可以靠自己
Thumbnail
考上大學之後並沒有由你玩四年,還是有許多課題要面對。 而真的出現幾乎過不了的關時,心理上要怎麼調適呢? 這篇文,寫給正在念書的人,也寫給還沒選校系的你。 (內容討論到生死議題,請謹慎進入)
Thumbnail
考上大學之後並沒有由你玩四年,還是有許多課題要面對。 而真的出現幾乎過不了的關時,心理上要怎麼調適呢? 這篇文,寫給正在念書的人,也寫給還沒選校系的你。 (內容討論到生死議題,請謹慎進入)
Thumbnail
我們不該一再參與讀書考試的循環, 到最後甚至發現自己沒有價值。 國中時期,許多老師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三年考取好的高中;高中時期,許多老師同樣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最後三年考取頂尖大學,大學後就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我們不該一再參與讀書考試的循環, 到最後甚至發現自己沒有價值。 國中時期,許多老師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三年考取好的高中;高中時期,許多老師同樣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最後三年考取頂尖大學,大學後就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