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危機與知識產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近來一篇報導指出,臺灣人文科學生佔比已不到20%。對此學界表示,許多學生就算想就讀人文學系,也常被家長勸退,大家應該想辦法做些什麼。

(連結我放最後)

先前有學生說,他在臺師大上課時,看到有教授引用我〈哲學普及蒸蒸日上,哲學系卻步步危機〉的文章,似乎頗為認同。

放寬到人文領域,我覺得情況也差不多,人文(外加社科)類的知識普及持續發展,反倒是人文系所的招生每況愈下,兩邊的落差似乎越來越大。

譬如,近來有出版社翻譯了一本哲普書,原本也沒抱多大期望,結果銷售狀況比他們想像中要好(細水長流而非首賣爆量),於是他們考慮做某種在地版本,還找了幾位哲普工作者談過,包括我。

與此同時,人文學科內部一直感到危機,想方設法找出路,聯名呼籲、開新課程、定期演講都有,但成效未知。

很多人會說,招生危機主要是少子化害的,但與此同時,知識普及的市場也逐步擴大。這一現象實在奇怪,其中的因果連結很值得研究,特別是學科端、普及端兩者,到底互補還是互斥。

過去十年來,大多數人都認為互補,畢竟雙方有著類似產學合作的關係。但從招生的角度看,兩者卻越來越像互斥,因為有越來越多人認為,倘若普及端能更好地滿足知識需求,便不用花好幾年去修課拿學位。

或者也可以說:相較於A.念人文科拿低薪,但同時可以發展個人興趣或求知欲;B.念理工科拿高薪,再去購買知識產品(書籍、課程、讀書會等)來滿足興趣,其實是誘因越來越強的選項。

(當然我不是說人文科系就無法拿高薪,這裡純論官方數據統計)

因為拿學位的成本居高不下,但市面上的知識產品越來越豐富,而且價格通常也不貴,如果你認為聽Podcast或看Youtube之類的就可滿足,甚至能算成免費。

除非你是超級有興趣到,不念學位總覺得不夠。但這種狀況比例應該很低,在會進人文科系的大學生中,我體感估計是10%以下。

事實上,若有學生問,我也會這麼答:你想要獲得解答的東西,不見得要就讀人文系所才能得到,除非你有特殊的心理動機,或打算以知識普及為業。

更直白的回應則是,A:很有興趣但薪水不高、B:拿高薪水再消費興趣,你覺得哪個更好一些呢?

(當然,某些大學正在努力消除A、B兩者之間的差距,其中一種做法是「文院不分系」學位。)

其實我並不確定,普及受眾、學科招生這兩者是否真的相互排擠,但如果答案為是,代表普及產業做得越好,學科招生就會越差。至少這會符合「人文普及蒸蒸日上,人文系所卻步步危機」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把餅做得夠大、持續吸引更多人參與,就算排擠現象為真,也不見得會成為大問題。所以這裡該問的,或許是人文學科究竟存在多少正負誘因,與它們各自有何效應,這樣才好搞清楚餅能多大。

也就因為如此,我非常好奇,類似「學者入校教經典」這種做法,到底能有多少成效,又該如何檢驗。

.新聞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05768?fbclid=IwAR2VDr8YtPMNur2qdbvLPQidxif75XgkvBIEIszdgkCV5-CNyM8PrXvfJ9Q

raw-image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書寫這件事,若非協助揭露並改變世界,就是反過來鞏固現有的社會與道德秩序。
甚至有犯人明確指出,那些一輩子都被當成somebody的傢伙,永遠不懂我們nobody為何要這樣做。
作者試圖透過「存在的階段論」,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傾向。
這裡最好區分一下知識鏈與知識感:前者是可積累、可檢證、可進展的,後者就只是暫時的感受。
好的創意來自於多方聯想,好的決策立基於彙整工具,有了創意方向與決策理由後,再用論證分析、邏輯推論來檢驗幾個最有潛力的選項。
雖然這一般被視為女權電影,但我想特別談談男性處境:求偶焦慮、心靈雞湯與落後危機。
書寫這件事,若非協助揭露並改變世界,就是反過來鞏固現有的社會與道德秩序。
甚至有犯人明確指出,那些一輩子都被當成somebody的傢伙,永遠不懂我們nobody為何要這樣做。
作者試圖透過「存在的階段論」,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傾向。
這裡最好區分一下知識鏈與知識感:前者是可積累、可檢證、可進展的,後者就只是暫時的感受。
好的創意來自於多方聯想,好的決策立基於彙整工具,有了創意方向與決策理由後,再用論證分析、邏輯推論來檢驗幾個最有潛力的選項。
雖然這一般被視為女權電影,但我想特別談談男性處境:求偶焦慮、心靈雞湯與落後危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不贊成小朋友大學去讀文史哲等人文科系。 不是因為就業問題,實際上我在挑選員工時,第一選項都是歷史、哲學系的,因為我覺得他們的內心比較強大,畢竟他們在讀書時,讀的大多是被寃枉的不幸遭遇! 重點是畢業後,他們只要買本書,就能進入人文的世界,而理工需要實驗設備,那是很大的一筆錢跟授權才能蓋的起來!沒
Thumbnail
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受到熱門職業及收入的影響,對比2010年與2024年熱門科系的變化。儘管文科學群對應職業較少,但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敏感度有重要價值。 持續的學習與探索,讓我們在職業生涯中理解自己的優劣並提升適應能力。最終,成功的職業之路不應受到科系的限制,而是源自於對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
Thumbnail
由於少子化,加上AI產業趨勢,大學人文科系學生逐漸限縮,尤其被視為傳統保守的中文系,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其實,語文不只是研究學問的基本工具,也承載了文化脈絡以及身分認同的意義,乃瞭解國家民族文化的基礎,國文教育可說是文化、道德與修養三合一的核心,國文之重要性,的確不容輕忽。 以前的中文系,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能幹嘛?」這句話從上一輩問到現在,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今天有朋友告訴我,幾本一看標題就知道十分冷門的學術書竟然索價一本七百元,讓我慢慢反思學術著作要花錢買的原因。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不贊成小朋友大學去讀文史哲等人文科系。 不是因為就業問題,實際上我在挑選員工時,第一選項都是歷史、哲學系的,因為我覺得他們的內心比較強大,畢竟他們在讀書時,讀的大多是被寃枉的不幸遭遇! 重點是畢業後,他們只要買本書,就能進入人文的世界,而理工需要實驗設備,那是很大的一筆錢跟授權才能蓋的起來!沒
Thumbnail
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受到熱門職業及收入的影響,對比2010年與2024年熱門科系的變化。儘管文科學群對應職業較少,但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敏感度有重要價值。 持續的學習與探索,讓我們在職業生涯中理解自己的優劣並提升適應能力。最終,成功的職業之路不應受到科系的限制,而是源自於對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
Thumbnail
由於少子化,加上AI產業趨勢,大學人文科系學生逐漸限縮,尤其被視為傳統保守的中文系,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其實,語文不只是研究學問的基本工具,也承載了文化脈絡以及身分認同的意義,乃瞭解國家民族文化的基礎,國文教育可說是文化、道德與修養三合一的核心,國文之重要性,的確不容輕忽。 以前的中文系,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能幹嘛?」這句話從上一輩問到現在,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今天有朋友告訴我,幾本一看標題就知道十分冷門的學術書竟然索價一本七百元,讓我慢慢反思學術著作要花錢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