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危機與知識產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近來一篇報導指出,臺灣人文科學生佔比已不到20%。對此學界表示,許多學生就算想就讀人文學系,也常被家長勸退,大家應該想辦法做些什麼。

(連結我放最後)

先前有學生說,他在臺師大上課時,看到有教授引用我〈哲學普及蒸蒸日上,哲學系卻步步危機〉的文章,似乎頗為認同。

放寬到人文領域,我覺得情況也差不多,人文(外加社科)類的知識普及持續發展,反倒是人文系所的招生每況愈下,兩邊的落差似乎越來越大。

譬如,近來有出版社翻譯了一本哲普書,原本也沒抱多大期望,結果銷售狀況比他們想像中要好(細水長流而非首賣爆量),於是他們考慮做某種在地版本,還找了幾位哲普工作者談過,包括我。

與此同時,人文學科內部一直感到危機,想方設法找出路,聯名呼籲、開新課程、定期演講都有,但成效未知。

很多人會說,招生危機主要是少子化害的,但與此同時,知識普及的市場也逐步擴大。這一現象實在奇怪,其中的因果連結很值得研究,特別是學科端、普及端兩者,到底互補還是互斥。

過去十年來,大多數人都認為互補,畢竟雙方有著類似產學合作的關係。但從招生的角度看,兩者卻越來越像互斥,因為有越來越多人認為,倘若普及端能更好地滿足知識需求,便不用花好幾年去修課拿學位。

或者也可以說:相較於A.念人文科拿低薪,但同時可以發展個人興趣或求知欲;B.念理工科拿高薪,再去購買知識產品(書籍、課程、讀書會等)來滿足興趣,其實是誘因越來越強的選項。

(當然我不是說人文科系就無法拿高薪,這裡純論官方數據統計)

因為拿學位的成本居高不下,但市面上的知識產品越來越豐富,而且價格通常也不貴,如果你認為聽Podcast或看Youtube之類的就可滿足,甚至能算成免費。

除非你是超級有興趣到,不念學位總覺得不夠。但這種狀況比例應該很低,在會進人文科系的大學生中,我體感估計是10%以下。

事實上,若有學生問,我也會這麼答:你想要獲得解答的東西,不見得要就讀人文系所才能得到,除非你有特殊的心理動機,或打算以知識普及為業。

更直白的回應則是,A:很有興趣但薪水不高、B:拿高薪水再消費興趣,你覺得哪個更好一些呢?

(當然,某些大學正在努力消除A、B兩者之間的差距,其中一種做法是「文院不分系」學位。)

其實我並不確定,普及受眾、學科招生這兩者是否真的相互排擠,但如果答案為是,代表普及產業做得越好,學科招生就會越差。至少這會符合「人文普及蒸蒸日上,人文系所卻步步危機」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把餅做得夠大、持續吸引更多人參與,就算排擠現象為真,也不見得會成為大問題。所以這裡該問的,或許是人文學科究竟存在多少正負誘因,與它們各自有何效應,這樣才好搞清楚餅能多大。

也就因為如此,我非常好奇,類似「學者入校教經典」這種做法,到底能有多少成效,又該如何檢驗。

.新聞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05768?fbclid=IwAR2VDr8YtPMNur2qdbvLPQidxif75XgkvBIEIszdgkCV5-CNyM8PrXvfJ9Q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93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個人見解 如何改善現在的文化創意產業現況,就有關教育方面來談,個人並非教育專家,只是從某些現象來觀察,並非代表絕對正確,這點還請了解。 教育角色 事實上大學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人才培育來說,大學設有眾多文創類別的學系,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美感、跨領域能力,以及對文化的認識與
Thumbnail
個人見解 如何改善現在的文化創意產業現況,就有關教育方面來談,個人並非教育專家,只是從某些現象來觀察,並非代表絕對正確,這點還請了解。 教育角色 事實上大學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人才培育來說,大學設有眾多文創類別的學系,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美感、跨領域能力,以及對文化的認識與
Thumbnail
每當在國內的公共平台上討論有關各類政治議題時,總是不時地會跳出一種聲音直指台灣各種社會問題的形成是由於國民的人文素養教育不足所致。
Thumbnail
每當在國內的公共平台上討論有關各類政治議題時,總是不時地會跳出一種聲音直指台灣各種社會問題的形成是由於國民的人文素養教育不足所致。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應該算是上一篇文章「新聞反思:外語等人文社會學群缺額率高」的延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自己看到的一篇文章:想要念人文學科的學生非常少,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的缺額也非常的多,針對這個情況,教育部長說會在高中開立更多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這一篇文章,想聊聊:開課是人文社會學科缺額的解方嗎?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應該算是上一篇文章「新聞反思:外語等人文社會學群缺額率高」的延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自己看到的一篇文章:想要念人文學科的學生非常少,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的缺額也非常的多,針對這個情況,教育部長說會在高中開立更多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這一篇文章,想聊聊:開課是人文社會學科缺額的解方嗎?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的報導中提到,近年外語群等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學群缺額率高,教育部統計,攻讀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的人最多,約45%,其次為社會類科,約35%,人文類科包含教育與藝術,僅有19%,在今年分科測驗的分發中,人文類科的科系,缺額也是最高的。 到底人文社會學科怎麼了呢? 聊聊我的想法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的報導中提到,近年外語群等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學群缺額率高,教育部統計,攻讀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的人最多,約45%,其次為社會類科,約35%,人文類科包含教育與藝術,僅有19%,在今年分科測驗的分發中,人文類科的科系,缺額也是最高的。 到底人文社會學科怎麼了呢? 聊聊我的想法
Thumbnail
相較於A.念人文科拿低薪,但同時可以發展個人興趣或求知欲;B.念理工科拿高薪,再去購買知識產品(書籍、課程、讀書會等)來滿足興趣,其實是誘因越來越強的選項。
Thumbnail
相較於A.念人文科拿低薪,但同時可以發展個人興趣或求知欲;B.念理工科拿高薪,再去購買知識產品(書籍、課程、讀書會等)來滿足興趣,其實是誘因越來越強的選項。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善用相關知識並結合多樣獲利模式,就讀「文組」並從事相關工作,仍有機會變有錢!
Thumbnail
善用相關知識並結合多樣獲利模式,就讀「文組」並從事相關工作,仍有機會變有錢!
Thumbnail
在臺灣,大學科系除了代表興趣和專長外,我們的腦袋根深蒂固地受「有沒有用」的二分法綁架。文、史、哲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群由於學科知識與實務運用的連結不如興建工程、程式運算這麼直接;那麼,學習那些「沒用」知識的文組生,到底在幹嘛?
Thumbnail
在臺灣,大學科系除了代表興趣和專長外,我們的腦袋根深蒂固地受「有沒有用」的二分法綁架。文、史、哲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群由於學科知識與實務運用的連結不如興建工程、程式運算這麼直接;那麼,學習那些「沒用」知識的文組生,到底在幹嘛?
Thumbnail
我不死心地追問離我較近的一位同學:「可以告訴我會什麼不想走教育這條路嗎?」他遲疑了一下說:「就沒什麼前景啊,畢業出去要麻不是流浪教師,要麻像你這樣空有熱血卻苦哈哈的賺不到錢!」語畢,全場哄堂大笑,我也抓著頭尷尬的跟著傻笑⋯⋯
Thumbnail
我不死心地追問離我較近的一位同學:「可以告訴我會什麼不想走教育這條路嗎?」他遲疑了一下說:「就沒什麼前景啊,畢業出去要麻不是流浪教師,要麻像你這樣空有熱血卻苦哈哈的賺不到錢!」語畢,全場哄堂大笑,我也抓著頭尷尬的跟著傻笑⋯⋯
Thumbnail
當你在網站上同時看到一門 Python 課跟一門歷史課,兩門課程的價格相同、都是名校名師開課,也都會提供完課證明,而你僅有修習一門課的時間跟金錢,你會選擇哪門課?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會選擇 Python 課,因為投資下去的學費與時間換來的技術與完課證明,可能將帶來後續加薪、轉職、升職的機會。
Thumbnail
當你在網站上同時看到一門 Python 課跟一門歷史課,兩門課程的價格相同、都是名校名師開課,也都會提供完課證明,而你僅有修習一門課的時間跟金錢,你會選擇哪門課?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會選擇 Python 課,因為投資下去的學費與時間換來的技術與完課證明,可能將帶來後續加薪、轉職、升職的機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