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中華文化?- 《生之道》專欄介紹詞

更新於 2024/09/3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Photo by zhang kaiyv: https://www.pexels.com/photo/facade-of-a-temple-6054842/

Photo by zhang kaiyv: https://www.pexels.com/photo/facade-of-a-temple-6054842/

在這個物質飛耀的世界裡,我相信物質生活在也不是人們所欠缺的了,反倒是精神的需求,與人生的指導成為人們所極為需要的了。

我仍記得我在中學之時,初次接觸中華文化與佛法,可謂是拯救了我的生命,使我為生命找到新的使命。包括,孔子、、孟子、佛陀,這些偉大思想家,以及歷史人物,司馬遷、蘇東坡等等,進而是,淨空老法師、成德法師、呂世浩老師、吳軍老師,這些人物在智慧與人生上都對我影響甚大。

由此,其中的奧妙與千年智慧是不言而喻的,我在想,要是這些智慧義理能夠傳遞給大眾的話,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然而,想要以古人智慧來啟發自己,則需要從經典、文章當中閱讀萃取,而現代人生活繁忙、時間鮮少能夠好好靜下心來讀書, 以及受限於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限制下,何況於萃取義理中的精華呢?

因此,我決定扮演文化中介者的角色,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千年的智慧義理,透過直白生活化的方式,傳遞古人、思想家的精華義理而將其運用在生活中,而成為超時空的智慧,而非成為一種過時的思想,達到以千年智慧經營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再好不過,也是大家所期許的了。

因此:

【生之道】提供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之思考,旨意是「以千年智慧引導人生之道」。透過文章專題的形式,以中華文化、經典的角度傳遞人生規劃、人際關係、自我成長、社會觀察等內容。我們都知道,人類所有的活動、思想都是為了一個字:「生」,我們都是為了生活而活,故名思議叫作人生。若能以中華千年智慧思想經營我們的人生,何其不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呢!
raw-image

在這個紛擾的時代中,我會以每週一篇文章的形式提供一個靜心之所,一同與古人對話、磨練智慧,一起化解心中的負面漩渦、增廣我們的見識!

期待與您每週相見!

avatar-img
18會員
45內容數
【生之道】一個傳遞中華文化的中介者,提供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之思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想過,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在你的眼前,但你卻從未真正注意到? 在專注力分散的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忽略那些微小但具有意義的細節,這次閱讀的「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傳達給我了我們應該要注意到,身邊許多重要的東西
Thumbnail
習慣的養成事實上對我們的生活有許多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過於依靠習慣也可能會讓我們身陷有害處境而不自覺。《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這本書的首要任務是讓讀者開始認知到習慣的存在,進而有意識地遵循好的習慣,打破不好的習慣,用嶄新的眼光衡量生活,許自己一個更滿足的人生。
Thumbnail
大腦為了讓我們適應這個世界,所以讓我們在重複刺激的事情上反應越來越少。 體驗(度假、學新技能、課程、音樂會、上新餐廳用餐)比新財產(包包、鞋子、車子、平板)更能更能帶來快樂。物質商品一擁有的當下滿意度就會開始急遽下降,但是體驗的滿意度還會慢慢增加。
Thumbnail
本書探討習慣對生活的影響,作者深入研究為何我們會習慣化,以及如何去習慣化。書中提到,休息可以降低對美好事物的習慣,創造更長久的歡樂。同時,破除低期望的束縛,對生活美好期待,可以為未來注入更多希望。最後,書籍鼓勵讀者參與同事的話題,選擇去習慣化那些負能量的話語,以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面對現代忙碌和文言文閱讀的挑戰,《生之道》專欄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古代智慧,引導讀者應用於當今生活。旨在以千年智慧經營人生,每週一篇文章以中華文化視角探討人生規劃、人際關係、自我成長等議題。提供讀者靜心時刻,與古人對話,共同面對現代社會挑戰。
Thumbnail
你知道演唱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不管是在live house或是體育館,在那兩個小時當中表演者跟觀眾,可以很明顯地產生一種情緒上的共鳴,就像是一個互相安慰的小群體,在這個世界裡面尋找一些溫暖,在那一個空間當中互相肯定大家存在的價值。 對我來說演場會的意義,就像是去見一位在自己耳機中不斷循環播放的歌聲
Thumbnail
為甚麼讓我們生存於世,卻又要面對死亡的威脅?為甚麼有生,就必須有死?我一直帶著這樣的疑問,直至看完美劇《良善之地》才突然頓悟,我們需要死亡,猶如我們需要生存一樣。 如果不想被劇透,請止步,並強烈建議你直接觀看《良善之地》,看到結局必然會認同這是神劇。 《良善之地》的背景是死後的世界,探討的是哲學問題
Thumbnail
也許我現在要做的不是找到和媽媽對話的頻道,畢竟我已經找了這個頻道十多年了。我要找到的是和自己對話的頻道,更開放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更真誠地去面對自己,更勇敢地走出我自己的困境,也許到那時,我將是喜悅的,也許到那時,她也將是喜悅的。
Thumbnail
霸凌、詐騙是錯的;作弊、插隊是錯的;非禮、盜竊是錯的。 以上都毋庸置疑,所以指出這些行為是錯,應該沒有錯吧。 理論上是這樣,可是在現實世界中,有多少人在目擊別人犯錯後,會第一時間毫不猶疑舉報對方? 你當然喜歡孩子擁有正義感,只是擔心他們為了正義感而吃苦頭。 這大概是只有家長才明白的矛盾心情。
Thumbnail
隨著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公司改為居家上班、學校遠端上課,我們從原先線上、線下交替且並存的生活,改為只能線上。社交恐懼、網路成癮者彷彿找到合理依傍的浮木,但為什麼我們更加不快樂?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想過,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在你的眼前,但你卻從未真正注意到? 在專注力分散的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忽略那些微小但具有意義的細節,這次閱讀的「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傳達給我了我們應該要注意到,身邊許多重要的東西
Thumbnail
習慣的養成事實上對我們的生活有許多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過於依靠習慣也可能會讓我們身陷有害處境而不自覺。《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這本書的首要任務是讓讀者開始認知到習慣的存在,進而有意識地遵循好的習慣,打破不好的習慣,用嶄新的眼光衡量生活,許自己一個更滿足的人生。
Thumbnail
大腦為了讓我們適應這個世界,所以讓我們在重複刺激的事情上反應越來越少。 體驗(度假、學新技能、課程、音樂會、上新餐廳用餐)比新財產(包包、鞋子、車子、平板)更能更能帶來快樂。物質商品一擁有的當下滿意度就會開始急遽下降,但是體驗的滿意度還會慢慢增加。
Thumbnail
本書探討習慣對生活的影響,作者深入研究為何我們會習慣化,以及如何去習慣化。書中提到,休息可以降低對美好事物的習慣,創造更長久的歡樂。同時,破除低期望的束縛,對生活美好期待,可以為未來注入更多希望。最後,書籍鼓勵讀者參與同事的話題,選擇去習慣化那些負能量的話語,以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面對現代忙碌和文言文閱讀的挑戰,《生之道》專欄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古代智慧,引導讀者應用於當今生活。旨在以千年智慧經營人生,每週一篇文章以中華文化視角探討人生規劃、人際關係、自我成長等議題。提供讀者靜心時刻,與古人對話,共同面對現代社會挑戰。
Thumbnail
你知道演唱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不管是在live house或是體育館,在那兩個小時當中表演者跟觀眾,可以很明顯地產生一種情緒上的共鳴,就像是一個互相安慰的小群體,在這個世界裡面尋找一些溫暖,在那一個空間當中互相肯定大家存在的價值。 對我來說演場會的意義,就像是去見一位在自己耳機中不斷循環播放的歌聲
Thumbnail
為甚麼讓我們生存於世,卻又要面對死亡的威脅?為甚麼有生,就必須有死?我一直帶著這樣的疑問,直至看完美劇《良善之地》才突然頓悟,我們需要死亡,猶如我們需要生存一樣。 如果不想被劇透,請止步,並強烈建議你直接觀看《良善之地》,看到結局必然會認同這是神劇。 《良善之地》的背景是死後的世界,探討的是哲學問題
Thumbnail
也許我現在要做的不是找到和媽媽對話的頻道,畢竟我已經找了這個頻道十多年了。我要找到的是和自己對話的頻道,更開放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更真誠地去面對自己,更勇敢地走出我自己的困境,也許到那時,我將是喜悅的,也許到那時,她也將是喜悅的。
Thumbnail
霸凌、詐騙是錯的;作弊、插隊是錯的;非禮、盜竊是錯的。 以上都毋庸置疑,所以指出這些行為是錯,應該沒有錯吧。 理論上是這樣,可是在現實世界中,有多少人在目擊別人犯錯後,會第一時間毫不猶疑舉報對方? 你當然喜歡孩子擁有正義感,只是擔心他們為了正義感而吃苦頭。 這大概是只有家長才明白的矛盾心情。
Thumbnail
隨著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公司改為居家上班、學校遠端上課,我們從原先線上、線下交替且並存的生活,改為只能線上。社交恐懼、網路成癮者彷彿找到合理依傍的浮木,但為什麼我們更加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