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特殊生」,特殊在哪裡?一位特殊生媽媽的血淚奮鬥史!

2023/10/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本文為喜閱樹Podcast節目
閱寫越快樂】EP.22 文字整理
|節目主持|
喜閱樹創辦人 梁虹瑩老師
|與談來賓|
雲媽咪 CloudMommy -舒雲




媽媽,他不是不會講話,是他不知道有聲帶可以使用喔~

當舒雲第一次帶孩子去語言治療時,這是她從語言治療師那裡得到的震撼回饋,然後她才知道,原來她的兒子不會說話,竟是因為如此驚人的原因。

這天,虹瑩老師邀請她最佩服的媽媽朋友--雲媽咪CloudMommy的創辦人舒雲來對談。她在發現自己孩子身體與語言上的障礙,開啟特殊教育的探索歷程。特殊生的學習取向有哪些特殊之處?家長在語文教育上又可以提供哪些協助呢?舒雲在陪伴孩子的路途中也開拓了自己的世界,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讓她的分享吧!



那一年,她的人生大轉彎

對當時正在就讀博士班的舒雲來說,孩子的到來像是人生一個大轉彎。她在孩子出生第一年就發現狀況。原則上,大多數孩子都是「七坐、八爬、九發牙」,約莫一歲應該就會會爬會走,但她發現自己的兒子到了一歲,竟還沒辦法移動自己的身體。

到慈濟醫院小兒復健科掛號看診後,她才發現兒子有肢體上的重度發展遲緩狀況,原來是肌肉張力異常的低,因此沒辦法靠肌張力坐起或站起,肢體軟軟的他,就像「魯夫」的橡膠手臂一樣,必須及早開始進行物理治療。

醫生還向舒雲預告,就長期觀察來說,有自閉或ADHD傾向的小孩,早期可能有這樣的身體狀況。像這樣的小孩,必須動用「意志力」來控制身體,而在教室等必須高度專注的場合,就會加倍辛苦。彼時舒雲正就讀博士班三年級,她決定直接休學,以便每天早上八點帶兒子去進行物理和職能的課程。


從雲端飛到外太空的育兒歷險記

也是在陪伴孩子早療的過程,舒雲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力量站起來--所謂的「自然而然」,並不一定是每個人的自然而然。

因此,在教導孩子時得把動作拆解成很細、準確但不複雜的步驟,才能讓孩子慢慢學會對我們來說「基礎」的動作。所有的教育不也是這嗎?她回憶過去求學時,老師都要我們直接背起來,但有些孩子就是無法用蠻力強記知識,那身為家長或教育者,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幫孩子把學習的過程拆解,用明確簡單的方式讓他們「到位」。

對她來說,從學術研究者到特殊兒的母親,像是一趟從雲端到外太空的旅程。

在孩子零到兩歲間,因為醫院的鑑定標準,還無法確認孩子的語言表達狀態,她只能先學習孩子哇哇尖叫的嬰兒語來進行溝通。她發現小孩還無法使用語言表達自我,這對被家中長輩笑稱「一歲就呱啦呱啦講不停」,語言表達能力極佳的她而言是無法想像的。幸好到了三歲,已經能夠進行鑑定並安排語言治療。

在兒子的第一堂語言治療課,她就被老師說的話給嚇到:「媽媽,寶貝不是不會講話,是他不知道有聲帶可以使用喔!」

「說話」其實是一個複雜精細的過程。得先構思要講什麼再透過胸腔的震動,還要在送氣同時震動聲帶,搭配牙齒、嘴唇、舌頭的互動……我們才能說出「話」。而根據語言治療老師的說法,舒雲的兒子並不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聲帶,因此老師會用滾輪式的按摩棒模仿聲帶的微小震動,讓小孩感覺聲帶的震動;或者把小饅頭放在小孩舌頭上,讓他學會如何吐舌、移動舌頭。這和前面聊到物理治療的過程是相同的,也是先帶孩子感覺自己的身體,再去一步步拆解行為。

舒雲補充解釋,不管是ADHD或者身體遲緩的孩子,都是和自己的身體非常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操控自己的身體。這有可是生活刺激較少的緣故,例如疫情中許多孩子沒辦法看到老師口罩下的臉,等疫情趨緩後狀態就比較好。那麼,要如何確認自家孩子的實際狀態呢?


為孩子指路:鑑定和早療

如果家長在孩子學齡前就發現自己的小孩有哪裡不一樣,可以使用專業的科學醫療方式,去了解孩子的大腦認知和身體狀況是否有特殊情況,並透過早療來解決和尋求資源。

在兒子五、六歲時,舒雲便帶他先去縣府做「鑑定安置」,了解孩子的狀況,以及需要在小學階段申請哪些配置。當孩子有先天身心不協調的狀態,小兒神經、心智、復健科三科醫生進行會診,共同鑑定後會給出相關證明。

因為人的腦部發育在七歲前都還能有效刺激,在六歲前進行早療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舒雲建議家長們可以在學齡前先觀察,掛復健科讓專業治療師評估。所謂的「早期療育」並不是給孩子貼標籤,而是發現問題,用方法提早解決。

她在這裡介紹了「特殊生」可能會是以下幾種狀況:

  • 身體性障礙、罕病
  • ADHD:
    分成注意力不集中和過動症,有的是無法集中但不會無法控制的跑來跑去,那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 自閉症譜系:
    大家口中的「角落畫圈圈」是自閉症的某種類型,但絕對不是整體的典型。「自閉」是自我封閉的迴圈,像是沒辦法決定自己世界的門窗如何開關。它其實是個光譜結構,依據偏執和活在自己世界的程度,分成重/中/輕度。而常聽見的「亞斯伯格症」位於光譜之中,可以自控但比較偏執,社會化能力較強,不會核發身心障礙手冊。
更多介紹可以參考雲媽咪CloudMommy粉專

無論會不會核發身心障礙手冊,都可以申請鑑定安置,學校都會有輔導資源,包含要進資源班嗎?什麼課程需要拉出來上課?有需要申請輔助老師嗎?等等,為孩子規劃上小學後的輔導措施,就能夠更好幫助到小孩。

「不要害怕自己的小孩被貼標籤!」梁老師也分享在教育現場中,學習能力較落後的小孩,被嘲笑機會其實不大,但如果社交和情緒掌控能力比較沒那麼好,可能就比較難融入團體--「自閉症的小孩會有這樣的狀況嗎?」她提出這個問題。

而舒雲想告訴家長,以上這些身體障礙以外的其他障別(自閉/ADHD/讀寫障礙),是可以透過教育方法改變一切,但關鍵在於:必須及早了解孩子需要什麼。

像她想透過自己的歷程讓大家知道,因為她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小孩很不同,就不會對小孩有錯誤的期待,相反地,她會去反思自己,並建立貼近孩子的思考邏輯,不會到之後再去指責孩子:怎麼都學不會?

雖然不能說過程中完全沒有障礙,但適切的教育可以彈性根據個別孩子的邏輯去安排相應引導,讓孩子能夠更好融入社會。

像擁有國文老師背景的她,後來選擇帶著孩子自學,她會帶孩子去很多生活場合親身體驗,例如跟店員對話之後,母子再一起討論怎麼改進會更好?像這樣的模擬社會訓練,其實對一般孩子來說也是很適合的喔!

分享自己的經歷後,舒雲想再次提醒大家:特殊生可能是整個身/心結構上更不一樣,而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身為在旁陪伴及教育的大人,只要能真正看見孩子的學習路徑和邏輯,就能幫助他們更加融入好好成長的過程。



31會員
77內容數
喜閱樹希望能成為國文教育圈裡的世外桃源,以推廣孩子的讀寫教育、經典教育為終生志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