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成效低落,真的不是他的錯?

2022/07/0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imcwc/posts/2175206649255774/
命理師詹惟中的女兒有段時間拒絕讀書、排斥上學,讓他十分頭痛,因屢勸不聽,一氣之下他對女兒吼道:「妳不讀書滾出去算了!」一句氣話讓女兒和他冷戰了半年。
直到有一天,詹惟中幫一位客人算命時,聽說客人的小孩因為受不了被父母逼著讀書而輕生,才如當頭棒喝打醒了他,讓他從此轉念。
他開始覺得女兒的健康和快樂最是要緊,讀不讀書根本就不重要,三不五時就對女兒嚷:「不要讀書了,我們出去玩啦!」後來父女倆的關係才終於破冰。
從此在輕鬆玩樂的氛圍下學習,這種大腦喜歡的學習模式使得她成績逐漸進步,吉他也彈得愈來愈好,甚至通過日文N1檢測,順利考上了大學。
出處:https://sa123.cc/1vs34lq6acpnzbb16x9e.html

沒有不會讀書的孩子,只有因心理受傷不想讀書的孩子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有詹家女兒的幸運。小蓉從小就成績優異,是師長同學誇讚不已的資優生,但其實對她來說,讀書是一件無聊又折磨人的事。然而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她強迫自己一定要拿第一,每天逼自己啃著厭惡不已的教科書。
國二時她因課業遇到了瓶頸,成績一落千丈,讓爸媽難以接受,對她失望不已。最後為了過關,小蓉開始偽照成績單。
為了不讓謊言被拆穿,她用盡方法不讓爸媽和班導師接觸,直到有一天,爸爸私下拜會了班導師,才得知了真相。無法面對家人的小蓉,最後留下遺書離家出走。所幸後來被家人找回,也開始了漫長的心理諮商。
雖然真相大白後,小蓉再也不用說謊,但每次考試前,她依然緊張到徹夜難眠,心跳快到無法負荷,明顯罹患了學習恐懼症。
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魏靈漢(Daniel T. Willingham)曾表示,人類的大腦天生就不是設計成喜歡上學讀書的構造,不易學得定型化的知識,而喜歡透過感覺探索的創意活動;坐在教室要學生抄寫默背何為植物,遠不如帶孩子走進森林,直接觸摸觀察植物的學習效果好。
但是看看現在小學生一天的學習行程,每天拖著行李箱書包七點到校,坐在學校聽課抄寫,下課後進安親班寫功課、試卷,晚上八點回到家,爸媽可能還要考校孩子一天所學……孩子一天有多少時間花在讀書上?那是多麼沉重的負擔?
更有父母只曉得花錢把孩子送進知名補習班,認為有名師盯著孩子,不斷延長孩子的讀書時間,就能讓孩子讀出好成績。這種違反人類本性的學習方式,如何能引起孩子的興趣與共嗚呢?
不僅父母如此,整個社會和教育制度都在用暴力方式逼迫孩子讀書,彷彿孩子只要在學習競爭中落於人後,便從此萬劫不復,讓孩子長期忍受「讀書傷害」,導致他們學習欲日漸下滑,對讀書和學習愈來愈排斥,最後被貼上「不會讀書的孩子」的標籤,過著被師長訓斥、同學嘲笑的日子,最後連孩子也放棄了自己。
孩子會不會讀書不該由「成績好不好」來認定,成績好壞是用來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做為教學和學習的調整依據,不能成為論斷孩子能力的工具。
更何況大部分的孩子用的都不是大腦喜歡的學習模式,讀書時間再長也是枉然,只會使孩子更受傷而已。那麼,究竟要如何讓孩子免於「讀書傷害」呢?
出處:https://www.yesonlineeng.com/learning-together/

唯有父母先改變,才能挽救讀書傷害

讀書本是提供孩子生存方法的管道,使孩子能領悟新知、增長智慧,卻因為錯誤的讀書觀念,剝奪了孩子本應享有的讀書樂趣,帶給孩子無盡的痛苦和傷害。
那麼,要如何停止孩子受到「讀書傷害」呢?只要父母能到以下幾點,就能減少孩子的「讀書傷害」──
1.消除孩子的不安與焦慮:很多孩子對學校、老師、作業、考試、分數、名次都有恐懼症,有些孩子甚至聽到跟讀書有關的事,就會有頭痛、暈眩、嘔吐等生理症狀,甚至有孩子在期末考當天肚子痛到在地上打滾。
父母要做的不帶孩子看醫生、吃藥打針,而是要找出孩子感到焦慮不安的原因,透過適當的交談與引導,緩解孩子的不安。例如一句溫柔的「沒關係」,或抱一抱孩子輕聲撫慰他都可以,因為「父母的愛」永遠都是消除孩子焦慮的良藥。
2.避免孩子陷入負面思考:憂鬱症的罹患年齡正在逐年下降中,孩子心理若有問題,不僅讀不好書,也無法領悟其他事物的樂趣,而這一點遠比課業成績重要得多。父母要時時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況,發現孩子經常陷入負面思考時,要適時開導他,若力有未逮,也要懂得尋求專業諮商的協助。
3.丟掉「完美主義」的要求:許多父母都對「第一名」有莫名的執著,要求孩子讀書要盡善盡美、容不下一絲錯誤,這往往是孩子焦慮與恐懼的來源。其實讓孩子有「失敗經驗」,可以培養他承受挫折的能力,並不是壞事,所以才會有人說「快樂就在那條不完美的路上」。
4.支持孩子的自我決定欲:很多孩子之所以討厭讀書,是因為被大人或教育制度剝奪了自我決定欲。父母不能強迫或任意增加孩子的課業量,而是要讓孩子吸收自己需要的內容,才能維持他們對讀書的興趣。
5.提升孩子的專注力:現代的小孩很容易沉迷於電視、網路、手機,其成癮比例甚至高於成人。
孩子盯著螢幕看似專注力很高,但其實專注在螢幕上的大腦,和讀書學習時的大腦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反應型,一是焦點型,若兩者發展不均衡,不僅會降低孩子的專注力,還可能引發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發展認知,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疏導孩子的壓力、提供孩子良好的飲食和營養、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孩子才可能讀出好成績。
出處:https://read01.com/ePPkxRQ.html#.YsGyQ3ZBzIU

輕鬆學習無煩惱,事半功倍成效佳

承恩是一位國三生,馬上就要基測了,承恩的爸媽比他還緊張,一天到晚碎唸逼迫,監視他的讀書狀況。承恩覺得自己又不是機器人,怎麼可能時時刻刻都在讀書,爸媽卻說:「你要是不想讀書,就去睡覺休息,不要浪費時間。」讓承恩壓力大到睡不著。
後來承恩再也受不了了,一下課就跑去打籃球,不管爸媽再怎麼罵他逼他,他都不肯再碰書本。後來爸媽也沒輒了,知道講再多也沒用,只能等承恩自己想通,就放任他狂打籃球。
打了一段時間的籃球,承恩的身心得到了完全的放鬆,卻發現自己的成績跟同學差距愈來愈大,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又自動拿起了書本。這次爸媽也不敢再逼他了,家裡也不再烏煙瘴氣,承恩的成績反而愈來愈進步。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會犯下一種錯誤:自以為是在幫孩子,其實是在解決自己的焦慮。孩子不想讀書,就想盡辦法逼他讀書、孩子沉迷電玩手機,就沒收電玩手機、孩子不聽話,就責罵懲罰。不斷地否定孩子的行為,不但增加孩子的學習壓力,也讓自己隱隱產生罪惡感。
其實很多教學實驗都證明,孩子在緊張壓抑的氛圍中,學習成績普遍下降;而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成績普遍提高。因為後者可以讓孩子在心理放鬆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讓孩子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求知欲,還能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出處: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5967

學習環境要輕鬆,學習方式也要因材施教

要想孩子讀好書,父母就要負責為孩子創造輕鬆的學習環境,準備好可以安心讀書的心靈和生活條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世上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讀書方法,可以同時滿足所有的孩子。
陪孩子找出有效的讀書方式,讓孩子視讀書為一種遊戲而非酷刑,孩子才可能專心、主動地讀書。所以父母可以──
1.提供適合學習的外在環境:為了讓孩子能靜下心來讀書,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能夠端坐、不受資訊產品干擾的空間,其中不要擺放多餘物品,讓孩子能專注於課業上。
2.以身教代替言教:父母若能以身作則,會比用嘴巴強迫孩子讀書來得有效,父母熱愛學習,孩子一定也會對學習感興趣,父母喜歡閱讀,也一定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
3.找出適合孩子的讀書方式:每個孩子的智能特性都不一樣,有些孩子能很快吸收學習內容、有些孩子需要長時間消化學習內容;有些孩子適合語言學習、有些孩子適合視覺化學習、有些孩子甚至要靠肢體動覺來學習,所以不能強將大部分人認為好的讀書方式套用在每個孩子身上,而要懂得因材施教。
出處: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7574?
美國就有所專為獵人特質強烈的孩子設立的「獵人學校」,具有獵人特質的孩子,很難乖乖待在同一個地方上課,上課不專心且態度散漫,很容易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成為「異類」。
而獵人學校不以靜態課程為主,其教育方式非常活潑,教出來的學生個個充滿活力,但學業成績並不輸一般學校的學生。
台灣或許沒有這樣的獵人學校,但父母還是可以設法找願意進行戶外教學的老師、或請老師替孩子安排可以消耗身體能量的課程等等。
有些孩子無法久坐讀書,是因為耐不住無聊寂寞,此時可幫孩子找幾個喜歡讀書的同學,大家一起做功課、彼此加油打氣,寫完功課還可以互相對答案,形成集體學習的氛圍。
傳統觀念認為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孩子不用功讀書。其實天底下沒有不會讀書或討厭學習的孩子,孩子能不能讀好書,關鍵是在父母身上。
責罵與逼迫只會讓孩子遠離書本,要孩子愛讀書,就不能讓他害怕書;尊重孩子、用心引導孩子自行讀書,孩子才可能喜歡學習、愛上讀書。
歡迎參觀本格其他作品——
我的烏龍鳥事:烏龍事件簿/我的連載小說:《桃花債》/我的奇思異想:包山包海
日光:若你喜歡本文,記得點心心拍個手(要拍五下也行),你的鼓勵是創作者最大的動力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只追隨靈感,想寫啥就寫啥。 最愛寫小說和搞笑文,其他文章通常是用來掙錢和練文筆的。 希望有生之年皆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