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要有新方法新材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0 分鐘

有位研究甲骨學的教授說:

做學問,要有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才能做出新的研究。沒有新方法新材料,你在舊東西裡面一直挖,是很難做出新的東西來的。

我認同上半句,不認同下半句。因為在舊東西裡一直挖,還是能挖到一些被大家所忽略的材料,這些就是舊東西裡的新材料。回到第一句,有了新材料,再做新的研究出來,似乎也就沒那麼難了。何況舊東西裡還有很多是被人忽略的,像一部四庫全書,即便是經部就有很多書是沒有人研究過的。


2020.12.9

avatar-img
29會員
858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傅斯年說他從來不讀錢穆的書⋯⋯
最近聽說一位研究《左傳》、《史記》、宋詩大半輩子的老教授⋯⋯
Instagram專頁「築字室」抄寫了「無道」二字,內文引用《尚書・武成》說明「無道」意指「國君無德,不行正道」⋯⋯
畢竟學術圈不是「孔顏樂處」⋯⋯
兩年前就已經說要出了⋯⋯
大學的時候唸的是中文系⋯⋯
傅斯年說他從來不讀錢穆的書⋯⋯
最近聽說一位研究《左傳》、《史記》、宋詩大半輩子的老教授⋯⋯
Instagram專頁「築字室」抄寫了「無道」二字,內文引用《尚書・武成》說明「無道」意指「國君無德,不行正道」⋯⋯
畢竟學術圈不是「孔顏樂處」⋯⋯
兩年前就已經說要出了⋯⋯
大學的時候唸的是中文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在學術圈或生活裡,總有人會說: • 「公開發表想法?小心別踩雷,會被笑死。」 • 「新技術、新工具?都是一時熱潮,別浪費時間。」 • 「奇怪的投資或點子?聽起來就是騙人的。」 但你知道嗎?真正的機會,聽起來往往很冒險。 ▋1. 舊點子讓你「穩定」,但也讓你停滯 • 學術圈
偶爾會遇見一些人,我們談到難和簡單,這時候我想起來一件事情。 那就是幾萬年前的人,拿著的是石頭敲著東西,可是不知道某一天開始,有個人開始製作工具,就是這一刻開始,人們不再需要用石頭敲著東西,可是這個製作工具的方法要過多久才所有人都會呢? 而要過多久人們才會接受新的方法,而不再認為只有過去的方法可
苦讀論文不是工具的問題,不是用什麼軟體幫你抓重點可以解決,問題在於你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個良好的學術工具,學術的訓練,就是為了成功培養你的學術能力,所以重要的是過程的領悟呀。 學術是專業的積累和疊加,是專業人士的對話,把專業的內涵濃縮在一定篇幅之中,自然難以白話化,這就是學術呀。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要保持領先,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嘗試和實驗。就像愛迪生說的:「沒有實驗,就不會有進步;停止實驗,就會退步。」你不做,別人也會做。實驗和嘗試是創新的關鍵,是成功的基礎。它們讓我們可以探索未知,突破常規,發現新機會。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只有不斷實驗,才能抓住機會,迎接挑戰。要勇於嘗試,敢於犯錯,從失敗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在學術圈或生活裡,總有人會說: • 「公開發表想法?小心別踩雷,會被笑死。」 • 「新技術、新工具?都是一時熱潮,別浪費時間。」 • 「奇怪的投資或點子?聽起來就是騙人的。」 但你知道嗎?真正的機會,聽起來往往很冒險。 ▋1. 舊點子讓你「穩定」,但也讓你停滯 • 學術圈
偶爾會遇見一些人,我們談到難和簡單,這時候我想起來一件事情。 那就是幾萬年前的人,拿著的是石頭敲著東西,可是不知道某一天開始,有個人開始製作工具,就是這一刻開始,人們不再需要用石頭敲著東西,可是這個製作工具的方法要過多久才所有人都會呢? 而要過多久人們才會接受新的方法,而不再認為只有過去的方法可
苦讀論文不是工具的問題,不是用什麼軟體幫你抓重點可以解決,問題在於你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個良好的學術工具,學術的訓練,就是為了成功培養你的學術能力,所以重要的是過程的領悟呀。 學術是專業的積累和疊加,是專業人士的對話,把專業的內涵濃縮在一定篇幅之中,自然難以白話化,這就是學術呀。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要保持領先,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嘗試和實驗。就像愛迪生說的:「沒有實驗,就不會有進步;停止實驗,就會退步。」你不做,別人也會做。實驗和嘗試是創新的關鍵,是成功的基礎。它們讓我們可以探索未知,突破常規,發現新機會。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只有不斷實驗,才能抓住機會,迎接挑戰。要勇於嘗試,敢於犯錯,從失敗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